分享

故纸旧影话九江 | 《长江旅行记——从九江到芜湖》1878年(上)

 _冯晓晖_ 2024-04-10 发布于海南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采撷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立足当代视角,通过解读原始史料,多维度地向读者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文/冯晓晖
全文约一万字,故分上下两篇连续发布。
本篇资料

《远东(The Far East)》杂志,第四卷,1878年2月

原名:从九江到芜湖(From KiuKiong to Wuhu)

作者:W. R. K

出版:中国上海

《远东》杂志记录的晚清1876-1878(下)

本篇说明

关于《远东》杂志,之前的两篇已有介绍(故纸旧影话九江 | 《九江的传说——能仁寺》1878年)(故纸旧影话九江 | 《九江的传说——琵琶亭》1878年)。
作者还是 W. R. K。1878年《远东》发表的三篇讲述九江的文章中,本文是第一篇。从叙述来看,这次旅行极可能在1877年进行,作者旅行到九江,对当地进行考察,记录了九江的故事传说,因此有了《琵琶亭》《能仁寺》那两篇。7月中旬,他离开九江前往芜湖。
本篇讲述了作者坐船从九江启程前往芜湖的所见所闻,其中从九江城到彭泽一段的记录,极具史料价值
本篇译文取自广东人民出版社《西洋镜》第十九辑:《远东》杂志记录的晚清1876-1878()。


原文
从九江到芜湖
FROM KIUKIANG TO WUHU
船屋中

716日,午时过后,我们从九江码头的一处航标出发,前往芜湖。此行顺风顺水,航行速度大约每小时六到七节左右。对于7月而言,这样的天气真是凉爽宜人,正宜出行。

我们出发的时候遗落了寒暑表,因而无法记录气温的变化。望着远处的城市围墙,从上到下覆满青苔,郁郁苍苍。原本难看的建筑,在青苔的装点下十分清新悦目。在城市的后面,山峰隐隐约约,连绵起伏,在阴暗多云的天空中兀然而立。

解读


本文的翻译很不专业,比如标题“船屋”。显然作者乘坐的是一艘长江上航行的火轮,而不会是船屋。船屋是固定于水岸边的水上住所,不可用作长途旅行。编者目前尚未能获得英文原版,故这些糕且不符合逻辑的翻译——比如“清朝人”这种奇怪的说法——给解读本文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那个时代火轮的航行速度只有10~15公里/小时(文中的六到七节),还是下水的航速。九江到芜湖航线约为320公里,由于夜间停航,作者坐船用了51个小时。

在九江的出发地点应在租界区一带。之后轮船经过满是青苔的城墙所包围浔阳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当然就是庐山。

1890年的九江城墙,远处是英租界  图源:布里斯托大学

原文

快两点的时候,我们途经一处按照西式建筑原理建造的堡垒。堡垒四周环绕着铁甲,几乎正对着城市北面的城门。堡垒正处于建设阶段,但是因为盖上了帐篷,工程进展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堡垒外壁凿出了几个炮孔,我们能数出来的至少有六个,从河边望去,令人胆寒,至于今后的防御效果,现在也不好定论。过了堡垒,再往前航行约半英里,有一座佛塔的残垣废墟,周边杂草丛生。佛塔有七层,因为经年的风吹日晒,塔身都变黑了,而塔内的阶梯、地板和平台,早就无迹可寻。靠近佛塔处有一座清朝军营。

沿军营往远处看去,是一座正在修建中的堡垒,与之前见到的那座十分相像。在这座堡垒和佛塔之间有一片洋人公墓,由英国领事馆募捐修建。河流的对岸是一个叫沙坑(ShaoTse Ko)的小村庄,周围的地区地势平坦、耕作良好。而九江这边多是地势较高的丘陵,林木茂盛,郁郁葱葱,较为平缓的山坡上划出一块块梯田,以供耕作。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皆为深深浅浅的绿色,肥沃的土地上一派生机盎然。

解读


城市北门外的堡垒,不知何时修建。这座北门,很可能是九华门,在今都天巷之外。

1904年九江城图

再往前行半英里的七层佛塔,当然就是锁江楼塔。在一幅1903年的地图上,位于迴龙矶上的锁江楼塔一片被标注为“宝塔洲”,两侧各有一炮台,这与文章中说的清军军营和正在修建的堡垒可相印证。然而在这些老地图上,编者却没有看到九华门外有炮台。
江对面的“ShaoTse Ko”,显然是小池口的译音,被莫名其妙地翻译成了“沙坑”。昔日黄梅杨林湖水经孔垄流入小江(即东港),长江出口处为小池口,这个出口正对着锁江楼塔。
原文

之后,我们抵达了九江岩(Kiukiang Rocks)。但是在一年中的这个时节—夏季,水位会上升三四十英尺,没过岩石,所以岩石自然是看不见的。为了标记出岩石所在位置,九江海关在距离低海拔航标以上五十到一百英尺的峭壁陡岸上建造了一座灯塔,与岩石位置平行。我们上岸待了一会儿,隐约瞧见灯塔管理员的居所,看起来凉爽宜人。事实上,灯塔的另一侧或许为了采光与通风,是完全通透的。

附近的清朝人很多,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之情。有的人坐在阴凉处,悠闲地抽着烟、聊着天;而有的人却在田野里繁忙地劳作。有的人倾尽全力,仿佛一生就靠着这几锄头似地挥动锄头锄一会地,劳作一会休息一下,锄地、休息,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日落回家。

中华民族本是知足常乐的民族,他们的幸福如此简单,本该十分快乐。倘若没有起义暴动、洪灾饥荒,或者其他天灾人祸,让他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他们也的确是快乐幸福的。不过极有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在这片天地之外正在发生什么。地里的水牛一边悠闲地吃着草,一边摇晃着粗短的尾巴驱赶着恼人的牛虻与蚊子。喜鹊和其他小鸟也来帮忙捕捉害虫。这些鸟雀一点儿也不害怕这些庞然大物,时而落在水牛的头上、犄角上、身子上,时而在水牛的腿间蹦来蹦去,似乎兴致盎然,只等它们的猎物苍蝇现身。

我们继续航行,便到了江州镇(Olyphant Island)。河流在此分成两条河道,北边支流深约二到八英寻,主流水深约四到七英寻。在洲头(Lay Island)主流再次被分开,形成南边的支流。这条支流少有船只往来,只有运输茶叶的货船偶尔从鄱阳湖驶来经过此处继续前行。江州镇的岛上有几个小村庄,林木葱茏,其间偶尔探出几间茅舍。人们驱赶水牛犁地,水牛懒洋洋地拉着原始的犁。江州镇和洲头地势低注,在夏季河水上涨时,部分岛屿多少都会被水淹没。
再往前航行,就到了岙岸站(Point Otter)。这里是一座灯塔,由此往南就是湖口。

解读


本段对九江田野风光和劳作的百姓们的描绘很生动。那个时代很多访问九江的外国作家、摄影师都强调九江人民快乐简单的生活。“不过极有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在这片天地之外正在发生什么。”
九江岩(Kiukiang Rocks)在何处?如今并没有这个中文地名。它显然在金鸡坡到新港这一带,江洲镇的上游,此处建有导航的灯塔。

图源:Mindat.org

在 Mindat.org网站(世界上最大的矿物、岩石、陨石及其产地开放数据库)。编者查到 Kiukiang Rocks 的位置,在北纬 29° 45' 44",东经 116° 3' 56",今九江石化总厂码头那一片。不知这里是否还有灯塔。
看地图 Kiukiang Rocks 就在江洲镇旁,然而一百多年前的江洲没有现在这么大,因此作者离开Kiukiang Rocks 后继续航行才到了江洲镇(Olyphant Island,译者误翻为“江州”)。
江洲原名为“张家洲”,故南北支流名为“张南水道”和“张北水道”。早年张北水道更宽更深,是主航道,后因泥沙淤积,如今的长江主航道已改为张南水道。
将“Point Otter”翻译成“岙岸站”也是莫名其妙。如果沿着张北水道前行,灯塔所在的“Point Otter”必然在长江北岸,即湖北黄梅或安徽宿松的江岸上,里地名中有很多带有“墩“湾字,但这一带一百年来水文地理变化很大,很难考证。

原文

湖口城墙之内,除了繁荣的城市,还有几座山丘。城墙之上耸立着瞭望塔与驻守台,相隔距离各不相同。城市的西侧,在悬崖峭壁之上,建有一座防御型塔楼。在阳光下,这座白塔熠熠生辉。这也是海军将领在扬子江上游的避暑之地。这位海军将领掌握生杀大权,不分阶层、无论贵贱,所做决定无须请示北京政府。

鄱阳湖的河流入口处便是湖口。大部分从九江出口的茶叶都在这里装船。鄱阳湖入口两侧各有一座堡垒,都装备了最新式的火炮。湖中有一岛屿,为大孤山,上有一高高耸立的宝塔,远远便能望见。从湖口顺流而下沿岸几英里地势很高,有些地方山水相连。这些山岭被称为沙山(SandHills),因为有些完全没有植被,有些仅有零星的树木。江州镇的岛屿一直延伸到岙岸站后方。

此处往后,河道又宽阔了起来。沙山脚下栖居着两个村庄,在汛期的时候,部分村庄会被河水淹没。在河的中央地带我们进入三江口(“Chow-Chow”Water)。北部支流、主流和鄱阳湖汇流于此。很快我们便通过了这段水域。与此同时,“江远”号(S.S.KiangYuen)也航行至此处。船上的人们挥舞着帽子和手帕,希望陆上的人能够认出自己。

蒸汽船驶过,掀起巨浪,巨轮击打水面发出隆隆巨响。船驶过之后,回声依旧回荡在山间,我们的船也随着水面颠簸起伏。

解读


对湖口县城的描述很准确。文中所说的城市西侧的悬崖峭壁,是现在的下石钟山。有关石钟山的介绍,可见(故纸旧影话九江 | 1936年《湖口的杂写(上)》)。那座熠熠生辉的白塔,就是石钟山上的临湖塔。
梅家洲古炮台遗址,对岸正中为石钟山  编者摄于2021年12月
鄱阳湖出口两侧的炮台,即石钟山炮台和对岸新港镇梅家州炮台。本文发前的二十多年,湘军与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在此大战,太平军以两岸炮台锁住鄱阳湖口,将曾国藩亲帅的水军打得落花流水。由于湖口炮台军事价值太大,所以驻守在此的海军将领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作者所乘坐的轮船名为汉阳”号(S.S.Hanyang),编者未能查到它属于哪家轮船公司。但文中提到相遇的“江远”号(S.S.KiangYuen),编者找到了它的资料。S.S.KiangYuen 是一艘美国商船,建造于1864年,初名为SS Plymouth Rock,在1877-1887运营期间更名为 KiangYuen。从更名时间及下图中悬挂的国旗来看,它属于美商旗昌洋行,1877年转售给了轮船招商局。有关洋行在九江的码头,见(故纸旧影话九江 | 150年前的九江港——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上))。

旗昌洋行的Plymouth Rock

S.S.KiangYuen是老式的明轮船,行驶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并掀起巨浪。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