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的大航海时代

 苦夏2012 2024-04-11 发布于山东
     □徐滔(壹点号:海岛寻梦)

  烟台,是一座靠海的城市,一半是山光,一半是海色,渤海咽喉,京津锁钥,自古群岛纵列,原本众仙居所,两千多年的北方海上交通枢纽,见证了大航海的繁荣历史。
  四亿年前,长岛还是坚冰覆盖的胶辽地盾。后来春暖花开,不仅适合红花绿草,更适宜飞禽走兽,当然,智慧的人类也随之同生共处。史前的长岛人类祖先,在这一片云蒸霞蔚的岛屿上,书写出长篇巨制的“东半坡”文明和“珍珠门”文化。
  最早有关长岛的文字记载,见于太史公《史记》几篇“本纪”与“列传”之中。秦始皇寻仙,汉武帝问丹,田横藏兵海岛,刘彻羡仙筑城,唐王东征步步为营,唐宋使臣的候风港湾与往返海上驿站,元明漕运的中转枢纽与航海交流中心,砣矶奇石成为清廷首选贡品,战略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得海上地理之交通便利,长岛横亘在渤海海峡上的32座岛屿,不仅是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还是两千多年来横跨胶东和辽东半岛海上大通道的“服务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已经有发达的航海技术了,据《孟子》记载,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今烟台)、朝舞(成山),遵海而南,至于琅琊(今琅琊镇附近)”。由此可见,齐国的航海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完全可以沿胶东半岛海岸的烟台、成山自由向南航行到琅琊了。
  到了秦汉时期,山东半岛成为航海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尤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示强威,服海内”,曾多次巡查山东半岛,出琅琊,过成山,登芝罘,上丹崖,为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遣众多的方士入海寻求方术和仙药,其船体之大、船只之多,在当时均为最先进的存在,并由此扯起了大航海时代的风帆。
  长岛地理环境独特,自古至今作为中国北方航海中心与著名航道,在中原地区与整个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坐落在长岛诸岛中心位置的庙岛塘,古称登州外港,是中国古代四大港口之一。《唐书·地理志》曾记载有四条古航道,长岛之庙岛群岛就是其中登州—高丽水道这一航道上的著名岛屿群。从西汉开始,这里已发展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航海中心。
  今天的长岛港湾以西到庙岛以东海域,老辈人称为“塘里”,与位于庙岛西侧的“庙岛锚地”,在南北长山岛等岛屿的遮蔽下,形成了天然锚泊良港,素有“千年古港庙岛塘”之美誉。庙岛塘属于自然形成的锚泊良港,面积大,水域深,周围岛屿环绕,海拔一百多米的岛屿,宛如高高的挡风围墙,可容纳几百上千艘的渔船、商船和军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秋汛大战渤海湾,华东及北方几省市数千条大小渔船云集于此,白天桅樯林立,夜晚渔火通明,庙岛塘宛若一座繁华的不夜城。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的登州港,是古代东南地区由海路到达天津和旅顺的必经之处。而在登州向北的海域,就是著名的庙岛群岛,在靠自然风力和人力航行的古代,由山东半岛到辽东地区,必须沿庙岛群岛而行。依附庙岛群岛的地理优势北上,也是古代中原王朝对辽东、朝鲜用兵的海上通道,尤其在隋唐时期,多次东征高丽,曾在庙岛、长山岛、砣矶岛、大钦岛、北隍城岛等岛上建有多个军事基地和运兵驿站,并戍兵驻守,以作为大军北上的中转站。查阅史料发现,北隍城岛上有乌湖戍,长岛上有大谢戍,用于屯兵、运兵、补给粮草被服等物资装备。
  沿庙岛群岛从胶东北上或从辽东南下这一条海上航线,也是古代日本、朝鲜诸国和中国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纽带。唐代,由辽东半岛沿庙岛群岛南下登州,是渤海国向大唐进贡的贡道。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这里更是海上漕运的重要转运地,大诗人杜甫写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形象地说明庙岛在南北海运的重要地位。
  宋代,这条海上通道也是女真人和宋朝的贡马之道。后来由于契丹对女真人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女真人反抗,而北宋亦想趁机收回被契丹占领的幽云十六州,于是北宋便派使者通过海路,在登州由庙岛群岛北上,联络完颜阿骨打共同攻辽,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之盟”。
  元代定都北京,史称大都,而当时的经济中心在东南地区,元王朝为将江南的财赋输送到北京,除了开凿京杭大运河通漕运外,还开通了更加便利快捷的海上运输通道。元代海运一般由刘家口出发入海,然后沿海岸线北上,过山东半岛到庙岛群岛进行休整、补给,最后达到海上终点站天津,从天津进入大运河直抵大都。
  对于北京来说,天津是进入北京的咽喉,山东半岛是北京的门户,而位处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就是北京咽喉和门户之间唯一“加油站”。由于庙岛和庙岛塘海域处于南北长山岛、大小黑山岛等诸多岛屿的层层包围之中,风浪较小,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庙岛还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元人便戍军于此。《续登州府志》记载:“元人通海运,于沙门岛设监置戍”。
  这个时期,长岛之庙岛群岛已成为海运屯占之地,每及旺季,帆樯林立,商贾云集,时有江苏的沙船、宁波的乌船以及辽船、浙船、闽船、广船和淮船过往。作为北方海运的中转站,沙门岛为过往船只修补破损,提供给养,海运繁盛时岛上仅修造船工和搬运民工就有5000多人,每遇风浪,过往船只云集泊锚良港庙岛塘避风、休整,每每入夜,渔火通明,渔号阵阵,繁华一时。
  明永乐年间,庙岛群岛已有七百余人的驻军,但由于倭寇猖獗,难以防御,于是又增加七百人。庙岛群岛在明朝还是朝鲜使臣往返于中国与朝鲜的必经之地。
  明、清两代,庙岛群岛仍然是海上航运的中枢。考古发现,庙岛群岛海域的古代沉船遗址达70余处,古港湾遗址、古航道遗址及水下建筑遗址多处。这些都印证了长岛地区古代航海业的发达程度和海上活动的频繁。可以说,在烟台开埠之前,庙岛群岛在南北航运沟通和妈祖文化北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近代山东人闯关东,除了向西走旱路,更多的是从水路跨海北上到达黑土地。山东半岛的人们闯关东,大多采用海运方式,出发地有登州栾家口、烟台、龙口、青岛等多处港口,抵达的港口主要是大连、安东(丹东)、营口等地。不论从山东半岛的哪一个港口出发,船老大在茫茫大海上都会选择靠近庙岛群岛这些自南向北绵延100多里的岛屿作为依靠,航海看岛屿为坐标不迷航,危险时刻靠近海岛随时登陆有依靠。一般情况下从胶东北岸各个出发港口发船,沿途从庙岛群岛穿越而过,一直到最北面的北隍城岛就能望见辽宁旅顺的老铁山,在这样的移民大迁徙中,这是非常少有的海上安全航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山东军区调兵遣将去支援东北战场,从长岛这一海上航线运送大部队,是最快捷、最安全、最实用的战略运兵,长山岛特区工委组织上千名渔民和数百条渔船肩负着海上运兵的重任,用最短的时间安全运送了数万军队与武器辎重,为赢得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近几十年,烟台进入崭新的大航海时代,成为华东地区连接东北三省和东北亚地区客运货运枢纽中心,重要的龙头地位一直无可替代。
  (本文作者为山东长岛人,六零后,退休公务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