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运冠军邓亚萍成事的6大心法,受用一生

 罗罗日记 2024-04-11 发布于四川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退役后还时常观看比赛,分析比赛。
真心热爱。
她出了一本书,叫《心力》。
读完,我深受启发。

01
对自己说我行

9岁,因为身高问题,她被教练判定为不适合打乒乓球,被省队拒绝。
她不服气,要挑战自己。
但是问题摆在那里,不能盲目自信,总得克服自己身高不足的缺点。
怎么办?
身高不足,速度来弥补。
于是,苦练若干年打败省队。
怎么个苦呢?
勤练步伐,10岁的孩子背着10斤沙背心,腿绑10斤沙袋。
自信怎么来?
刻意练习。
别人说你不行,不要和别人争论,你只需要对自己说:不,我行。
然后用行动去证明自己。

02
需求是最好的驱动力

在成为乒乓冠军后,她又当上了国际奥委会委员。
因为委员成员大多数是英语国家的,所以开会理所当然用英语。
当时完全听不懂。
于是就去学习英语。
刚开始也是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快速提升听说能力。
后来发现自己的听力很灵敏。
于是开始听英语,然后模仿着去说(模仿是运动员常用的方法,比如模仿前辈的打球姿势),就这样练习听说。后来慢慢找到感觉,获得了正反馈,就产生了兴趣。
记住,上面用英语发言是很强的动力,核心是有发言的需求。
所以说,需求是最好的外在驱动力。
我写文章,当确定了一个话题后,就需要大量地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献和资料,有时还要问ChatGPT。
因为要写,所以逼自己去读。
写是需求,读促进学习和提升。
那为何要写?
因为写作是投资自己。
还有比投资自己更划算的吗?

03
擅用优势,事半功倍

我们从小的教育,强调要弥补自己的短板。
比如数学不好就去补数学,体育不好就多去锻炼。
但其实更优的策略是发扬优点,发扬优点非常轻松,但是产生的收益往往比弥补缺点更大。
作为运动员,她习惯于找到自己更优的那个部分,而不是去强调缺点。
比如,在清华上学的时候,自己成绩不好,但是她参加国际比赛,见识与经历,吃的玩的见得多,在这方面不比别人差。这就是擅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信。
正因为在一个领域精通后,才有了一套克服困难的底层系统和自信心,后来去剑桥读博也能克服重重困难。

04
每日反省快速成长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这都说明每天反省和学习的必要性。
邓亚萍回忆说每天比赛完了,晚上会过一遍当天比赛过程。
这其实也是一种反思。
总结一天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输了球,就问自己是哪里的问题?当时在想些什么?为什么?

05
体育的意义

体育对一个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以前想得太简单了,我以为体育主要是为了让我们保持健康。
通过邓亚萍的经历,我才知道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更健康的身体,更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好的心智,更好的生命体验。
身体好了,生活品质就自然好了,这很容易理解。
但是怎么理解心智和生命体验也更好了?
其实人生处处是“竞技”,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
越是高层次的竞技,实力起的作用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心态,面对高压、失败、成功等情况下的心态。
邓亚萍讲过一个例子。
就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打陈静那场比赛。
第三局15平的时候,因为观众闹事,2分球输掉了。第四局就打得很乱,2:0领先的情况下,打到2:2时心想我怎么没有3:0打下就完事了,心里懊悔没有放下,最后竟然被赶超。最后一局居然打出了个21:5输球了。
你说两个人实力真的相差这么大吗?
肯定不是,关键在心态。
输在了面对突发情况,场上调整自己状态的能力上。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她把体育拔高了一个层次。

06
吃苦是一种修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吃苦就像吃饭,是一种必须品。
人生,吃苦只是早晚的问题。
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底层是价值守恒。
你不在年轻的时候主动吃苦,年老了,别人就让你吃苦。
这就是为什么,邓亚萍要让她的孩子去体育锻炼。
吃点苦头,磨练心智,长大了才不容易被轻易打倒,就像在风雨中长大的玉米杆,才不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折倒。
这就是体育对于个人心智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