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祸国殃民的4个太监:强盛王朝,在他们手里毁个稀烂

 历来现实 2024-04-11 发布于北京

公元前643年10月,一位老人虚弱地躺在华丽的锦床上,他的宫室宽敞明亮,他的身份尊贵无比,可他已经干裂的嘴唇里,念叨的却是最朴实无华的要求:“水…水…给我水……”

这个老人叫小白,这个名字你可能觉得有点可爱,但他的大号“齐桓公”,想必每个有点历史常识的都不陌生。

在管仲的辅佐下,这位公子小白历经南征北战,成为春秋时期首位公认的霸主。可惜管仲死后,他昏庸的本性开始暴露,把答应管仲要驱逐的小人又召回了身边。

现在,他老了,病了,报应也来了。

“竖貂总管说了,没有他的允许,谁也不能往宫里送食物和水,婢子没有水给您……”一个跳墙而来,同样被饥饿和干渴折磨着的宫女,低着头小声告诉齐桓公。

啊!竖貂!那个为了表示忠心爱我,自愿净身入宫的太监?老迈的齐桓公躺在床上,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竖貂总管已经拥立了公子无亏继位,他要活活饿死我们。”到了这一步,宫女也不想再隐瞒了,索性实话实说。“现在他们正在逼迫大臣们承认,您只能跟我们一起被饿死在这里了。”

生命已如风中残烛的齐桓公,突然想起管仲临死之前跟他的对话。

那时齐桓公问管仲:竖貂他为了陪伴我,把自己命根子都割了,难道还不够表明他忠心于我吗?

管仲长叹一口气说:人最爱惜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他又怎么会爱你呢?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迟早是个祸害,我死之后您还是远离他吧!

齐桓公当时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按照管仲的遗言赶走了竖貂一阵子,可后来发现没有竖貂他吃饭不香,睡觉也不踏实,没过多久就又把竖貂找了回来。

当时他想,也许仲父说的是对的,竖貂是一个小人,可这个小人让他舒服,让他觉得开心,一个太监能做什么乱?

齐桓公万万没想到,他刚一生病,竖貂就迫不及待的勾结了自己的儿子作起了乱,还要把他活活饿死在宫里!

可事已至此,已经失去王宫控制权的齐桓公又能怎么办呢?

宫外有无数仍旧忠心于齐桓公的大臣和将军,只要他的一个命令,曾经威震诸侯的将士们,就会把竖貂砍成肉泥,可问题是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和将军,要见齐桓公得先经过竖貂的允许。

就这样,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竟然在齐国的强盛时期,被活活饿死在了病床上。

齐桓公死后,由于竖貂引发大乱,尸体没人管,竟然在暴尸六十多天后,蛆虫遍地,臭气熏天的情况下,才被收殓。

同时由于竖貂之乱,齐国的声威大跌,直接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这个竖貂当然不是第一个太监,但却是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祸国殃民、断送盛世的太监。

他只是一碟“开胃菜”,论起祸国殃民,后边的几位太监,哪一个都不弱于他!

指鹿为马赵高

公元前210年10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十几年的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天下的路上病倒了。

这时候的秦始皇才五十多岁,其实并不算老。可愈发沉重的病势,却让一向怕死的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快不行了。

天下初定,六国旧臣虎视眈眈,秦始皇知道自己一定要选好继承人,不然刚刚统一的大秦随时可能毁于一旦。于是他叫来了掌管自己车架内侍的赵高,让他草拟一封诏书,去上郡把正在监军的长子扶苏召回来主持丧事,继承大统。

赵高低眉顺眼地草拟了诏书,让秦始皇看过之后,安排人服侍他睡下。

秦始皇以为赵高把诏书送出去了,实际上他并没有那么做。赵高私自扣留了这份诏书,并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赵高本是赵国人,甚至还跟赵国的宗室有亲缘关系。

至于他为什么会沦落到秦国当太监,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他的母亲是被俘虏的赵国宗亲,他和兄弟都出生在秦国的“隐宫”;二是赵高本是赵国宗室,秦灭赵之后,为复仇主动自宫入的秦宫。

不管以上两种说法哪一种是真的,赵高掌控秦国的计划,都不可能是一时兴起。秦始皇病重之后几个月才驾崩,这段时间,赵高一直扣着召回扶苏的诏书,一声不吭。

一直等到始皇帝驾崩之后,李斯和大臣们决定秘不发丧的时候,赵高才找到胡亥,鼓动他出来争位。

胡亥是始皇帝第十八个儿子,属于各方面都不突出的那种,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继承秦始皇的大位。

赵高曾经奉命教过胡亥律法,对他是个什么成色,心知肚明,主动提出替他搞定丞相李斯。

对于李斯的想法,赵高同样洞若观火。

他告诉李斯,如果扶苏顺利继位,那么一直辅佐扶苏治军,文武兼备的蒙恬一定会是新丞相,你本来就跟扶苏不合,到时候根本没你什么事,你要怎么办呢?

李斯果然被说动,跟赵高一起合谋假传始皇帝之命,以“不忠不孝”的罪名逼扶苏和蒙恬自杀。

在赵高和李斯的合谋之下,胡亥顺利继位成为秦二世。

由于大位得来不正,秦二世总担心臣下们会不服自己。

这时候赵高给他出了个主意:杀!

你不是担心他们不服吗?看谁不顺眼,杀就是了!杀的多了,剩下的不服也怕了。

秦二世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动不动就诛杀大臣立威。

网上一直有这么一个问题:秦国统一六国才十几年,为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名将就剩一个搞财政出身的章邯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赵高身上。

一方面赵高对秦二世封锁消息,称陈胜吴广起义只是“盗贼”,没有及时大规模调动部队;另一方面秦国能征惯战的将军,被赵高鼓动秦二世要么杀了,要么贬退了。

赵高还利用自己掌控秦二世作息时间的便利,在秦二世玩的正爽的时候让李斯去提意见,搞得秦二世看见李斯就烦之后,又以“谋反”的罪名灭了李斯全族。

李斯死后赵高独霸朝堂,为了试验自己的威信,还搞了一出指鹿为马的戏码,公然把秦二世当傻子耍。

秦国最后名将章邯,也是听说赵高独掌大权之后,怕自己不能免祸,思量再三之后向项羽投降的。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国力强盛,威震八方的大秦帝国,就是毁在赵高这太监手上。

有意思的是,赵高独掌大权后逼死了秦二世,还想自己当皇帝。好在当时的大臣们还是有点气节的,赵高说出来自己的想法之后,一个个梗着脖子不肯配合,逼得赵高只能另立宗室子婴为秦王。

子婴上位后很快就设计杀掉了赵高,可终究还是晚了,刘邦的大军已经攻到了灞上,他挽救不了将死的大秦王朝了。

郡王太监童贯

在中国的历史上,“靖康之耻”是一道至今令国人仍未完全愈合的伤疤。几十年前金庸火遍华人圈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主角,分别就叫郭靖和杨康。如今的网上骂人汉奸,依然常有人以“秦桧”代指。由此可见“靖康之耻”对今天的中华民族,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靖康之耻”最大的导火索,其实也是一个太监,一个有胡子,被封为郡王的太监——童贯。

童贯很小就净身入了宫,是在皇宫里长大的。神奇的是,这家伙明明该割都割了,该剪的也剪了,可他居然还是长出了胡子!

在没有男人的后宫,童贯这一脸胡子不但让他在太监中鹤立鸡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也让嫔妃们对他十分喜爱。

后人的野史笔记中,有不少关于他跟后宫嫔妃少儿不宜的描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看,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童贯真正的发迹之路,是结交蔡京之后,在蔡京的推荐下进入宋朝的军队系统开始的。靠着监军的身份,童贯驱使着将领不要命的给他刷军功,身份地位一路飙升。

这种快速的升迁之路,让童贯养成了极度好战的性格——反正他的监军,前线拼命的是士兵和将军,打胜了有功劳他领;打败了责任归领兵的将军。

童贯靠着这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好斗精神,获得了宋徽宗极大的信任,甚至连推荐过他蔡京都被压了一头。

宋徽宗对童贯的宠爱,让他做了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决定——派童贯出使辽国。

当时的辽国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对太监可没有什么好感,于是就在接待童贯的时候,给他出了一些难题。已经在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童贯,哪受得了这个?他当时就对辽国产生了不满,产生了报复辽国的想法。

恰好这个时候辽国有个叫马植的士人,他告诉了童贯一个重要情报:辽国正在与东北的女真人开战。

童贯给马植改名李良嗣,带回了宋国,并把他推荐给了宋徽宗。李良嗣因为献计联金灭辽,被宋徽宗赐姓为“赵”,并让他出使金国达成“海上之盟”。

宋金联盟之后,金国在北方连克辽国的上京、中京、东京等战略要地,一路势如破竹。北宋派童贯统领大军北上配合金兵灭辽,却被辽兵打的一败涂地。

为了掩饰失败,童贯以赎买的方式从金国手里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因此封童贯为“广阳郡王”,童贯的身份地位达到太监的顶峰。

如果童贯就此罢手,历史对他的评价无疑将是以正面为主的。可惜童贯并没有,刚闲了没几天就浑身发痒,竟然打起了金军的主意。

其实早在童贯带着宋军和辽军作战的时候,金军就看出来了宋兵的软弱,有意灭了辽国之后直接顺手灭了宋国。

但金太祖阿骨打是个谨慎的人,他以既然自己跟宋国缔结了兄弟之国的盟约,就不能不守信用位名,否定了乘胜攻宋的策略,只掳掠了燕京等地的人口和财物,把土地依约交还了宋国。

这时候有个张觉的神人出现了!

这张觉原本是辽国的将领,金兵打过来的时候投降了金国,后来听说金国把燕云十六州交还宋国之后,他又觉得宋国比较有前途,背叛金国投靠了宋国。

当时促成“海上之盟”的赵良嗣,力主宋国不要接受张觉的投降;一来这人反复无常靠不住;二来接受他的投降就是公然背盟,后果宋国根本负担不起。

可童贯一看,觉得这套路他熟啊,仗他去打,赢了自己有功,输了他去领死,多划算!于是童贯力主接纳张觉,为此还建议把赵良嗣给贬了官。

宋徽宗当时对童贯言听计从,不但接纳了张觉,还公然封赏了他。

这么一来金国肯定不乐意了,立刻派兵讨伐。几仗下来,张觉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到了宋国刚接收的燕京。

金兵的强大吓坏了北宋君臣,又把张觉杀掉交给了金人。

这么一来,辽国降宋的将领们可吓坏了,今天宋国能交张觉的脑袋,明天金国要我们的脑袋时,谁敢保证他们不交出去?原本降宋的辽军将领纷纷改投金国。

金国之所以没有攻宋,很大程度上是忌惮辽国的降宋的将领们,这些辽国降将很多(如郭药师)还是很能打的,金国也不敢轻视他们。

如今辽国降将改降了金国,那宋国还有什么好怕的?立刻调兵准备攻宋。童贯一看金国人来真的,竟然吓得拔腿就跑。

当时将领劝童贯留下鼓舞军心,这个老不要脸的居然说自己不是将帅,留下来也没用……

宋军战斗力本就不如金兵,童贯一跑,士气更是一蹶不振,金兵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兵临汴京城下。

宋徽宗匆忙把大位强行传给儿子钦宗,撒腿就往南边跑。宋钦宗还把童贯当个宝,任命他为东京留守自己御驾亲征。

童贯这会儿也不装了,他竟公然拒绝任命,强行带着几万大军跟着宋徽宗一块跑了。

童贯“作”到这个份上,宋徽宗不杀他也不行了。公元1126年,童贯在群情激奋之下接连被贬,不久之后被杀。只是大错已经酿成,金兵还是攻进了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宗,北宋灭亡。

瓦剌留学开创者王振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时,有感于宦官乱政之祸,在“皇明祖训”中明令不得干政。

有意思的是,明朝却是历史上宦官乱政最多的朝代,甚至还差点盛世亡国。

明朝第一个得势、也为祸最深的太监,叫王振。

相传这人是个不第的秀才,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还通过当教官升到了举人。后来朝廷要在宫里开办太监文化培训班,王振就自己割了进宫当了太监教官。

此人深得明宣宗朱祁镇的喜爱,专门派他到太子朱祁镇身边当伴读太监。

朱祁镇从小就对他十分依赖,登基后对他更是万分信重。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早期,朝堂有“三杨”辅政,后宫有张太后镇场子,王振表现的比狗都乖。

三杨先后离开朝堂,张太后也离世之后,无人压制的王振迅速崛起,明英宗以他的晚辈自居,群臣拜在他门下的不计其数,以至于连朱元璋“内臣不得干政”的牌子,都被他派人摘下来扔了。

王振独掌朝纲之后,贪财弄权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他居然还想着要建功立业。

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基本统一蒙古各部,本就有心攻打明朝。巧合的是这会儿王振也想找瓦剌的麻烦,给自己捞点军功。

于是王振以瓦剌使者虚报人数为由,强压瓦剌使团的马价,造成瓦剌直接跟明朝翻脸。本来这时候的明朝国力正盛,即使正面硬刚对瓦剌也是丝毫不惧。但王振为了自己刷军功,竟然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

朱祁镇不顾群臣的反对,听王振的,带着大明王朝最精锐的部队和半数的大臣,踏上了御驾亲征之路。

可大战当前的关头,王振犯了跟童贯一样的毛病;一看敌人真的很强大,就马上又怂了。王振带着言听计从的朱祁镇,在大同转了一圈,就又晃晃悠悠的往回走。

结果走到土木堡的时候,被瓦剌围困住,王振死于护卫将军樊忠之手,明英宗被俘虏当了留学生,大明最精锐的三大营莫名其妙全军覆没,随行大臣死伤无数。

如果不是于谦于少保出现,力挽狂澜死守北京城,大明王朝差点重蹈了北宋的覆辙,直接从盛世亡成南明。

然而可气的是,朱祁镇这个败家玩意儿复位之后,不但冤杀了于谦,竟还恬不知耻地给王振平了反,在北京智化寺给他立了石碑和雕像,让他享受了几百年香火。

一直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知道智化寺竟然还有王振这玩意儿的雕像后,才下旨让人推倒了雕像,铲平了石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