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惨莫过帝王家(30)—宋朝(一)

 金色年华554 2024-04-12 发布于江西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开封,但这时的局面还是四分五裂,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吴越、后蜀和南汉等小国存在,他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接下来他该如何做呢?最惨莫过帝王家,今天我们走进宋朝,先看兄弟之争。

赵匡胤接手的是柴荣奠基的后周,这时的疆域已经比较大了,南方的政权都跑到长江以南了,而北方的北汉是个弹丸之地,宋太祖赵匡胤不是个安逸享乐的庸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外征战,完成统一,他亲率大军,入四川先灭后蜀,又派潘美平定南汉,这时的吴越国和南唐都怂了,纷纷去帝号称臣,但南唐因态度不好还是被灭了国,吴越国的处境还行,最后排百家姓时还把他们钱姓排到老赵之后,居第二位,南方平定后,赵匡胤想北平北汉,谁知却突然病逝。

赵匡胤除了统一,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我们知道五代都是朝中的武将造反才造成的更替的局面,而赵匡胤当然也清楚,况且他刚称帝时内部还有“二李之乱”,二李是指李重进(郭威外甥)和李筠,他们都打着复兴后周的名义造反了,过程就不再讲了,总之他们都不是赵匡胤的对手,都失败了,可赵匡胤知道从唐朝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藩镇割据局面不改变,这些武将们一直还拥有兵权,他就一直不能安宁,于是就在建隆二年的一个晚上,赵匡胤邀请他们到内宫喝酒,他说自己当皇帝之后非常不快乐,众人忙问原因,赵匡胤说了一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之后所有人伏地请罪,赵匡胤则以“释去兵权,出使大藩”为由,赐予他们田产金钱,第二天这些将领纷纷称疾请罢,从此北宋进入了文人治军的传统,彻底消除了武将割据的隐患。

金匮之盟剧照

但是最终赵匡胤的突然死亡还是留给我们一个迷,目前流行两个典故,一个叫“金匮之盟”,另一个叫“斧声烛影”,“金匮之盟”说的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廷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而德昭是赵匡胤长子,但人们都说“金匮之盟”是赵普为了巴结赵光义,而编出来的一个故事为赵光义继位洗白的。再来看“斧声烛影”,宋朝的官方历史上,对赵匡胤的死只记载了只言片语:“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于是就有野史记载,赵匡胤在暴卒的前一天晚上,传召赵光义进宫议事,兄弟俩秉烛夜谈,还把左右下人全部支走。宫人们听不到他们具体说什么,远远的只看见二人烛火下的身影,然后赵光义突然离席,做出闪避的姿态,接着人们听到柱斧击地的声音,赵匡胤大声呵斥道:“做得好,做得好!而赵匡胤于凌晨四时驾崩,皇后得知消息后,急召小儿赵德芳进宫,但手下人却把赵光义找来了,于是赵光义继位。到底是金匮之盟还是斧声烛影,已经不好考证了,笔者认为,“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应该都不太真实,但因为五代时多是武将造反,当前需要一个强力的、有战功、能镇得住的人当皇帝,而赵光义就是最佳人选,再者我们也没有看到赵匡胤立太子和有目的的培养他的儿子,德昭的功劳和赵光义差太多,而德芳才十几岁,北周宇文泰死后,功劳最大的侄子宇文护就一直霸者大权,还杀了两个皇帝,所以这时的赵光义应该是皇位的最佳人选,但从廷美和赵匡胤两个儿子后面的下场,却也透着血雨腥风。

先看他的两个儿子,德昭曾被太宗任命为节度使和郡王,一次他和太宗征讨契丹,在高粱河之战中,宋军大败,太宗在战争中和军队失去了联系,那时候就有人拥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获救后听到此事,心中耿耿于怀,就不断对他进行猜疑和打击,德昭想到日后自己恐难保全,伤感不已,不久自刎而死,两年后德芳也在睡梦中死去。

再看赵廷美,光听名字就知道憋屈,原来人家叫赵匡美,赵匡胤继位后为避讳和赵匡义一块儿都把匡改为了光,但赵老二继位后他不得已又把光改成了廷,这时的赵普为了巴结赵光义,他唆使他人两次告廷美谋反,使赵廷美被削爵,他的子女也不能再称皇子皇女,后又被开封府李符上奏说他不思悔过,赵廷美被贬为涪陵县公,38岁抑郁而终,至此皇位正式落入赵光义一脉,但在二百年后却又落入赵匡胤一脉,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讲。

“斧声烛影”和德昭、德芳以及赵廷美的遭遇再次诠释了我们“最惨莫过帝王家”的主题,本期的话题就先到此,我们下期来看赵光义儿子的结局,下期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