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为人民服务》的逻辑

 新用户3207Q4Og 2024-04-12 发布于北京

寒假看了启功先生一本八股文的书,今天看到《为人民服务》,突然感觉这是一篇遵循起承转合逻辑严密的文章。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他之所以能把问题分析得很清楚,得益于他受过八股文训练。而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袁仲谦老师的指导下,也曾深入学习过古文的写法。

文章行文偏于口语,第四段稍有发散,和毛泽东政论文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应该是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即席演讲。这更体现出他严密的逻辑。

张思德同志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这样一位精英战士,在抗战最关键的时期,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牺牲在炭窑中,是否值得?毛主席开篇摆脱了一般追悼会上评价人物的陈词,而是开宗明义,为张思德同志牺牲的价值定调——我们的队伍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解放人民,更深层次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这样就将张思德同志的牺牲与为人民服务联系在一起。借这个场合,重申党的宗旨。

接下来顺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谈到死亡的意义不在于死的方式,不在于死的地点,而在于死的价值。接下来,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接着为八路军战士们进行解读——重于泰山的死是哪种类型、轻于鸿毛的死是哪种类型——这是很典型的八股解析思维,下一句对上一句中的重点词作进一步解读。然后总结回归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所以比泰山还重。这一段就能体现出他严密的逻辑思维水平。

下一段还是如此,承接主题“为人民服务”,上一段写的是因为人民服务而牺牲,这一段写为人民服务而改正缺点。当时有不少党内外人士对八路军有各种意见,受到指责和意见,人很自然地想为自己辩护。而毛主席的观点是:“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下一句再次针对这句中的关键词“别人”和“批评指出”。“别人”是指“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批评指正”是指“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接着,又对这句中两个关键词进行解读:“说得对”是指“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改正”是指“我们就照你的办”。这里说的不是调和,不是在我们的基础上微调,而是完全照办。接着举了例子,在抗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在国民党军队再次开始把我们作为未来敌人的时候,我们采纳了“精兵简政”的意见,其中因素很多,但毛主席提到这是“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接着点明:我们队伍兴旺不是靠抓壮丁,而是靠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顺承“兴旺”,又谈到共同的革命目标,又回到全国大多数人民这条路上:“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困难,有困难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责任。为责任和目标而奋斗,奋斗就有牺牲,牺牲要看价值,价值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了避免牺牲,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待牺牲要开追悼会,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全文不离“为人民服务”,从牺牲的价值,到改正缺点,再到团结克难,对于关键词,都进行承接式的解读,让每一小段都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由此可见毛泽东思维的严密逻辑性。

我们在论述观点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他的这种方法。其实在《西游记》中,很多写景的赋中,也常用这种写作方法,再读时,可以关注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