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拉克不是废墟,它没你想象得那么糟

 明日大雪飘 2024-04-1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伊拉克太危险了,去起来可能不太方便,我们应该不会去吧……”

在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Ava和Eva遇到了几个环游世界的背包客,其中两个中国女孩刚结束阿富汗之旅,接下来要去伊拉克和叙利亚,Ava便有了这声感慨——直到2023年10月中旬,她和Eva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两个女孩发布的伊拉克旅行片段。

“我挺感谢认识她们,让我们知道伊拉克其实还好。”Ava跟Eva一拍即合,决定在2024年1月到伊拉克自由行,“我想看看伊拉克战争爆发20年后,我在新闻上看到的伊拉克,和真实的究竟有什么差别。”

图片
战后伊拉克的街道。(图/受访者提供)

图片
对于交通和安全越来越放心

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700年,这里就出现了城邦国家。
 
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六十进制计数法和圆周分割率。公元前2500年起,阿卡德王国、乌尔帝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先后在此建立。
 
阿卡德王国至新巴比伦王国之间的近2000年里,苏美尔王表、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亚述法典等文明标志相继诞生。

图片
伊拉克古迹。(图/受访者提供)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此后,伊拉克经历了塞琉西、安息、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帝国吞并。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成为首都。
 
1920年,伊拉克沦为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至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58年,伊拉克共和国宣布成立。之后,伊拉克政权频繁更迭,并从1980年起饱受战乱摧残与制裁。

图片
古老的两河文明。(图/受访者提供)

这些历史信息描绘出一幅江河日下的国家景象,可两个背包客女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还有分享给Ava和Eva的信息,却勾勒出一个“人民淳朴,相对安全”的当代伊拉克
 
结合自己做的功课和背包客女孩的体验,Ava制定了她们的行程:抵达巴格达后直接前往巴比伦,然后返回巴格达玩两天,再一路北上,途经萨迈拉至摩苏尔。
 
漫长战乱所致,在伊拉克自由行仍称不上便利,城际交通、住宿都无法在网上预订,全程陪同的当地向导十分必要。
 
“当时我们看了很多,Ava还叫我去面试他们。”Eva给有联系方式的向导挨个打电话,“考他们的英语,看他们对景点的熟悉程度,因为那边没有导游执照。”
 
最终,她们选定了背包客女孩推荐的年轻小伙Saif,对方根据她们的行程和预算,帮忙订好了各地的住宿,“全程等于是包车,他开着车带我们去每个地方,所以我们在伊拉克没有交通、住宿的困扰”。
 
Ava提示道:“伊拉克通货膨胀严重,物价真的很高,人民币1500元可能只能住到国内汉庭的水平。你想在巴格达住高楼里的或很新的酒店,基本上就要3000多块。”

图片
战后逐渐恢复生机的伊拉克。(图/受访者提供)

图片
第一次在飞机上
看到那么明亮的城市

巴格达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762年。因地理位置便利,在几个世纪里,它不仅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伊斯兰教的名城,也是西亚、中东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通的中心。

公元1258年和1400年,蒙古人用两次入侵两次摧毁了巴格达。波斯人、土耳其人也先后占领过这里,致其屡遭破坏。不过,1978年,时任新华社首席记者的顾正龙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巴格达时,还是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在新建的现代化建筑旁,巴格达老区窄窄的街道、传统阿拉伯市场、金光闪闪的清真寺大尖顶处处可见,保留着伊斯兰和阿拉伯城市的独特风格《天方夜谭》雕塑提醒人们阿拉伯人在中世纪对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贡献;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山鲁亚尔国王和妃子山鲁佐的石雕惟妙惟肖。

顾正龙写道:“这一切都给巴格达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图片
伊拉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图/受访者提供)

这些优美的景致显然不同于Ava印象里的巴格达,她在新闻和美国电影《拆弹部队》里看到的是一座被恐怖主义笼罩的都城,“空无一人,每天都有自杀式袭击”。

所以,当从伊斯坦布尔起飞的飞机驶入巴格达上空时,灿烂的夜景震撼了Ava:“第一次觉得在飞机上能看到那么明亮的城市,真的亮晶晶的。我们刚去的时候,甚至觉得那儿的灯光有点儿让人头晕。”

后来她们知道,夜色耀目的原因无他,伊拉克电费便宜,当地人喜欢把灯开到最亮

走出机场,战争的余威扑面而来,“刚开上翻新后的宽阔马路没多久,我们就看到一个飞机残骸。Saif说,那是被美国的导弹炸毁的苏莱曼尼所在的飞机”。

图片
△伊拉克的历史建筑受到战争重创。(图/受访者提供)

巴格达分为红区和绿区,分立于底格里斯河西岸和东岸。在红区,战争痕迹依旧常见,一些被炸毁的建筑和物体残骸尚未清理。但Ava觉得,巴格达的战后重建总体上不错,“跟《拆弹部队》里空无一人的景象比起来,现在挺热闹”。

绿区是战争时期巴格达的隔离区,几年前才对外开放。里面那些漂亮整洁的建筑,令人仿若身在巴塞罗那。“伊拉克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Ava说,“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就是巴格达人,我觉得伊拉克人在建筑审美方面也是很厉害的。”

巴格达有很多士兵持枪把守的关卡,路过的人和车辆都要接受检查。有几次,Ava和Eva等待检查的时间有点长,卫兵竟然主动递上瓶装水。

“那边的士兵、警官人很善良。”Ava说,“特别是看你们是外国人,他们每个人都会很努力地向你展示他们的文化,展示他们的一切。”

图片
伊拉克的安全环境正在变好。(图/受访者提供)

图片
“欢迎各种各样的人
来我们家里做客,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摩苏尔,Ava和Eva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

3000多年前,摩苏尔是古亚述王朝的中心。1534—1918年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领期间,这里成为帝国的贸易中心。

西亚古城尼尼微意为“上帝面前最伟大的城市”,是亚述帝国的都城,与摩苏尔隔底格里斯河相望。根据《圣经》里的描述,这里可以跟巴比伦城媲美,建有宫殿、庙宇、大街、公园、图书馆及高大坚固的内外城墙。

可惜,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在2014年摩苏尔被IS(即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中文意为“伊斯兰国”,简称IS)占领后,遭受了灭顶之灾。

联合国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至2017年7月摩苏尔全城解放,历史老城里将近500栋建筑被战火摧毁(包括有800多年历史的地标建筑努里清真寺和历史悠久的宣礼塔),另有5000多栋建筑遭到破坏。

走进废墟,“战争摧毁的一切、现代的武器摧毁的一切”所带来的震撼,凶猛地压制了被污染的空气所造成的咽喉不适,Eva甚至能脑补当时的场面:“这块弹孔密集,说明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枪战;那边有一个窗户,外面有弹壳密集,说明有人从里面跑过去,被人追着射击。”

Ava和Eva在废墟上遇到了一位有教养、英语好的老爷爷,“哪怕生活在废墟上,慢慢重建自己的家,他也不愿意离开。他带我们去曾经风景很好的地方,我们能看出他有多么惋惜、多么痛,这里以前是多么美,现在真的就是一片废墟”。

图片
从废墟旁走过的老人。(图/受访者提供)

在老爷爷朋友家,她们看到了被战争夺去双腿的年轻人,“但是他的表情特别乐观,他说我们很欢迎各种各样的人来我们家里做客,无论你是什么民族,你是什么肤色,你是什么信仰,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在一个以制缸为生的老爷爷家,Ava和Eva得知他的两个儿子都被炸成了碎片,残骸是他亲手捡回来的。以前,他一天要做10个缸子;后来,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一天做4个缸子就够了。

“说的时候他整个人很平淡,手揣在兜里坐在那,也没有表现出他的悲伤,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暗流涌动的痛苦和情绪。”Eva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故事,但都讲得很平淡,就好像时间久了他们不得不走出来。”

当她们因备受冲击而沉默的时候,Saif重提对自己正在写的书的描述:“这个世界就是由很多巨大的悲伤的故事组成的,快乐的事情往往只有那么一小点。”

图片
战争留下的创伤。(图/受访者提供)

图片
一定要自己亲自去看到、
去听到、去了解

摩苏尔是Saif的家乡。即使生活不算富裕,他还是跟朋友在那里组建了一个NGO,收容从事艺术、戏剧、绘画、音乐的无家可归的人,也教当地孩子绘画和音乐。收容所建在另一座战争废墟上,用来传递“在废墟前重生”的理念。

Ava和Eva的到访令收容所成为音乐与欢乐的海洋,“他们很多人也不太会讲英文,大家都是用无言的默契在沟通。他们真的好开心,一个人开始抱着吉他弹唱,大家就跟着一起唱,其他人如果手边没有乐器,就会搬来一把椅子,或者敲旁边的柜子当伴奏”。

现代武器的破坏转瞬间就能完成,重建和修复却需要成千上万倍的时间乃至永恒。

Eva感慨:“我们很多时候是无言的,我不知道他们消化这么大的痛苦用了多长时间。跟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们所传递出来的韧性让人很受触动,能从他们身上获得非常大的能量。”

在努力修复生活的同时,摩苏尔人也试图留下战争的记忆,不让这段历史被抹去

图片
伊拉克手工业者。(图/受访者提供)

当地一家网红咖啡馆将房顶被炸的洞保留下来;一个完成重建的街区,在墙上贴了被毁掉时的照片;有些店家在墙上贴了离世亲人的照片;很多临街建筑的外墙上,贴着在战争中殒命的社区士兵、平民的照片。

Ava和Eva离开时,摩苏尔仍被阴云笼罩。夕照如伊拉克诗人鲁萨菲形容的那样,“像一个被灾祸的打击/摧毁了尊严的人含怨还乡/从高雅的厅堂卑微地下坠/在冷落的洞中无声无息地偃躺”

“去之前我以为我会很悲伤,但其实不会,我感受到的更大的震撼是当地人的自强、乐观和友善,就像在破败中、在巨大的悲伤面前开出的花,特别令人动容。”Ava说,摩苏尔是伊拉克之行最让人难忘的地方。

图片
Ava和Eva与当地儿童的合影。(图/受访者提供)

从伊朗和伊拉克归来,Ava从“E人”变成了“I人”。过去占据许多闲暇时间的朋友聚会,换成了她自己在家看书或听播客,“去更多地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变得更专注于自身,不太在意那些虚无的了”

“网上总说伊拉克没有真正的古迹,什么古迹都是重建的、翻修的,或者好多都被人抢走了,其实不是的。像巴比伦虽然重建,城门被德国抢走了,但还是能看到什么地方是原始的,他们还是有保护的。我觉得古迹损毁了底蕴也还在,文化还在,留下来的东西是值得去看的。”

伊朗人和伊拉克人的处境让她自省,“我的心态真是一点都不强大,以前还为失恋流泪,因为一点点小事走不过去。回来之后想想他们,再遇到什么事我就说这都不是事儿”。

关于“两伊”,人们难免因为不了解与误解,而被无良之人钻空子,比如她们在伊拉克遇到的一个旅行团。

“向导带我们找了便宜的酒店,结果里面有一个很贵的团,淡季人民币37000元不包机票,太夸张了!”Eva惊呼,“我觉得他们就是给游客洗脑,说伊拉克就这样,不告诉他们好东西的存在,其实我就怕这些旅游团这样的误导。”

于是,她们俩开设了一个小红书账号“VaVa看天下”,分享自己在“两伊”等小众目的地的自由行经验。“一定要自己亲自去看到、听到,去了解,去用你自己的言语跟当地人沟通。”Ava说。

编辑:尤蕾,监制:罗屿,运营:李靖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