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灵璧玩旱船的那些人

 灵璧家园 2024-04-13 发布于安徽

民间花鼓会之旱船

 文/王永发

03

旱船登场

   民间花鼓会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现已无证可考,以前在皖北的广大农村地区,花鼓会是随处可见,很多村子都有,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我小的时候听老人们常说的,附近比较有名的就有,游集,渔沟,大路,冯庙,杜庄,菜园,张寨,卞庄等等,据说我们小李村的花鼓会,和卞庄的花鼓会出自同门,是山西籍的一对胞兄弟所传授的,由此可见在当时花鼓会对民间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花鼓会热闹喜庆,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记得第一次我们去公社(镇上)演出,一路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特别是那两杆龙凤大旗,也不知有多少年头了,龙和凤画的是栩栩如生,无风的时候一个人尚可扛着,如果有风,两个人也扛不住,(可惜的是后来这两杆大旗被失火烧掉了,)路上的人们都驻足观看,纷纷打听在哪里演出,有的就直接跟着我们走,前去观看。

   演出的时候真是人山人海,场面一度失控,无法正常演出,后来还是公社派出了持枪的民兵,前来维持秩序,演出才得以正常的进行。

   言归正传,话说狮子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谢幕退场,我正不知道接下来会表演什么节目时,耳畔忽然响起了琴声和唢呐声。

   我抬头寻声追音望了过去,只见在村里教书的刘之普老师和另外几位村民,拉起了扬琴,吹起了唢呐,在这里不得不说,别看我们小李村名不见经传,那可是人才济济,吹拉弹唱,各类人才都有。

   拉琴的定准弦之后,扮演釟锅匠的陈师傅,头戴毡帽腰勒围裙,上唇带着八字胡,肩担小挑颤颤悠悠的就走上场来,只见他边走边说:

这二年蚂蚱多,

我闲来无事下湖坡,

别的手艺没学会,

学会了釟盘子釟碗带箍锅……

   之后他就把挑子放在一旁,接着又说道:

吃袋烟来磕袋灰,

我本是山西小匠人,

别的手艺我不会,

专会釟碗釟锅重打这一小锤,

各位父老乡亲,老少爷们,箍郎我今天溜乡来到贵宝地,凭手艺靠乡亲们赏碗饭吃,釟碗釟锅,釟石头碓窝,釟犁面子,釟煨罐子,说句笑话还能釟俺表嫂她的屁股蛋子……

   哗,全场轰然大笑起来。

   扮演釟锅匠的陈师傅,在场上口吐莲花,一套一套的往外说着,逗得满场的观众,欢声雷动,爆笑连连,他这才又把小挑放在了肩上,一边走一边唱,乐队便跟着伴奏起来。

太阳出来照四方,

箍郎我今天去溜乡,

肩担小挑往前走,

直奔前边王家庄。

   别看陈师傅上了岁数,嗓子那可是杠杠的,唱的声音十分洪亮,极为的悦耳动听,我这回可捞到饱了耳福了,到后来剧中的人物王大嫂出场,他们男女二人,围绕着釟缸又说又唱,插科打浑,动作滑稽,唱词诙谐,你言我语,斗智斗嘴,幽默风趣,一段釟缸从头到尾,从唱词到白口,让我听的如痴如醉,同时也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赞扬。

   在大家的掌声中,陈师傅担着小挑向大家挥手致意潇洒退场。

   闪一闪,闪一闪,在扮演艄公的陈计灵会长的吆喝声中,人们闪出了一个空隙,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一手执篙,一手领着旱船走进场内,这只旱船真漂亮,五颜六色的花和各种彩绸把小船装扮的花团锦簇,船娘在里边架着船晃晃悠悠的走着,后面跟着七八个舞伴,个个腰勒彩带,有的手拿扇子,有的拿着长杆烟袋,有的挥动彩绸,还有的拿着钱杆子,一边舞着,一边扮着鬼脸出着洋相,场面甚是热闹和喜庆。

   旱船起源于民间,是古代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完善,逐渐的就演绎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

   它最早起源于民间的祈雨活动,众所周知,咱们华夏民族主要是以农耕为主,为了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们就会在旱天举行祭祀活动,为了祈求神灵降雨,于是就制作了象征船只的道具,在陆地上模仿水中划船。

   从而代代相传就使这种活动渐渐的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因而就形成了如今的旱船舞蹈,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人们通常在喜庆的节日举行表演,不同的地区划旱船的形式和风格,也是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有的以舞为主,有的以唱为主,也有的以说为主,同时旱船也是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有的像船,有的像舟,也有的像筏,但是不管是什么式样的,都是以彩绸和各类花为装饰,使旱船看起来更美观,更漂亮。玩旱船的时候,通常辅以锣鼓,唢呐,琴等乐器,使场面更为热闹。

   在民间有的地方叫玩旱船,也有的地方叫跑旱船,但不论如何叫法,体现的都是欢乐喜庆。

    我们村的旱船是老辈艺人制作的,又结实又大气,再辅以各色花朵和彩绸,活脱脱就是一只花船。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玩旱船,只见陈计灵会长在场内边走边说着道白:

驶大船也怪好,

哪年都挣钱不少,

南方蛮子看我好,

弄桌酒席叫我绕,

叫我饶我就饶,

吃过了酒去带宝,

真倒霉,他奶奶个腿儿,

连本带利都输了,

回到家老婆子吵,

老婆子你别吵,

从此洗手我改了,

你拾柴我割草,

小日子过的乘着好,

芝麻开花节节高!

   之后就是他和船娘的对白,乡村俚语,插科打浑,逗的观众笑个不停,这时锣鼓声响起,旱船便在场内跑了起来,跑起来的旱船又平又稳,甚是好看,我正看的津津有味,忽然船身一阵晃悠,竟然停下不走了。

   我正在纳闷儿,只听船娘在船里面说道,老头子,浅了船了,于是艄公和船娘又是一番有趣的对白,这才又二次开船,艄公不断的做着各种搞笑动作,扮着鬼脸引逗观众。

   这时又听艄公高声喊道,起风了,老婆子掌好舵,言还未尽只见小船被风刮的滴溜溜的转了起来,吓的艄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祷告,口中念念有词的说道:

天老爷,地老爷,

门神老爷灶老爷,

保佑保佑,多保佑,

保佑我平安无事发大财,

瞬间风头过去,船也不转了。

   一切恢复如初,艄公从地上爬了起来,嬉皮笑脸的又说道:

这老爷那老爷,统统都是卖糖球的老爷!

   哗,全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接下来又接着说道,老婆子刚才一阵大风,吓得我一肚子惊气,能不能唱段小小调,调调小给我老头子开开肚子,船娘答道,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连话都不会说,只有说开开心,哪有说开开肚子的,艄公又说,那心离肚子还有二里吗,船娘纠正说是二指,不是二里,艄公说是我说错了,船娘又说,老头子,我给你唱段《十二月》你看怎么样?艄公说很好,很好,我就爱听民间小调《十二月》。

   这时伴舞的演员们纷纷向小船靠拢,乐声响起,众人唱起了那好听悦耳的旱船调:

正月里来是新年,

民俗文化跑旱船,

男女老少多高兴,

敲锣打鼓大联欢,

腊梅花儿开呀,

一朵一朵报春晓呀嗨哟,

敲锣打鼓大联欢,

伊呀嗨,

喜看腊梅花呀,

一朵一朵报春晓呀嗨哟。

   唱完了十二月,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演员们就谢  幕下场了。

   那一年花鼓会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此以后我就加入并爱上了花鼓会,在历年的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见证了花鼓会的兴衰,在这期间,我学会了打鼓敲锣,学会了走高跷和领球伞,也学会了《釟缸》,这些年来在会长陈计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村的花鼓会先后受邀到灵璧,宿州,铜山,睢宁,等周边地区演出,并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我们村的花鼓会,同样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花鼓会这一民间的文化瑰宝继续的传承下去!

   谢谢各位老师和读者的支持!

全文完


2024.4.13日于游集


王永发

灵璧县游集镇人 ,1965年3月出生,自幼酷爱民间曲艺 ,擅长灵璧大鼓、快板的演唱,以及曲艺唱词和散文的编写。作品曾应邀参加2023第11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现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