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解《伤寒论》(49-50)

 经方苑 2024-04-13 发布于辽宁

热爱中医的朋友请点击下方页面关注小编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知识!

小编的话

  一辈子做过几件疯狂的事其实是很幸运的……

 还记得自己在那个“年少轻狂”的阶段,有一天跟老师出诊看病,老师随口一说:谁能把《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背下来,那么一定会在妇科很有进步!老师的随口的说说,小编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去努力实现,当有一天老师随口说了其中的一个条文,小编就不经意的捋了下来,老师先是很惊讶,后来又很高兴……

  学习《伤寒论》开始,小编就从抄写开始,前前后后不下抄写了五次……现在想想是多么疯狂!

(辽宁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主任,国家级名医刘学文教授)

(小编在本溪市康宁医院工作期间手抄的《伤寒论》)

1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2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1

SPRING 2024

 以上两个条文可以参考对比,第49条中患者脉见“浮数”,根据后面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我们知道仲景此处提到的患者应该得的是“麻黄汤证”,所以仲景后面提到“法当汗出而愈”,也就是让我们用“发汗法”,小编认为后面出现的“若下之”可以解释为“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患者出现了“身重心悸”,为什么会这样呢?小编以为患者本身就虚,你用“发汗法”让患者出现很多汗,需要知道的是“汗多亡阳”,阳气虚弱,阴气相对偏盛,打个比方,如果你光天化日之下走在马路上,你就不会感到恐惧,而如果你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走在没有路灯的乡间小路,难免会觉得害怕,人体阳虚的时候,那么体内属性为阴的东西就会作祟,比如很多人出了很多汗之后就觉得痰多等等!后来仲景也告诉我们具体原因,就是你在给患者使用“发汗法”的前提要看患者本身虚不虚,如果摸患者“尺部”脉象见“微”的时候,说明患者本身就有那么一点“阳虚”,你在选择“发汗法”的时候就要悠着点,一定要顾及到患者的“阳气”,以免出了太多的汗,患者出现“亡阳”啦!而仲景此处所说的“表里实”、“津液自和”其实是描述的患者痊愈的征兆,也就是正复邪退得“正汗”而愈的那么一种状态!

 下面一条患者的脉见“浮紧”,“浮”主“表”,“紧”主“寒”,而“浮紧”说明患者表有寒邪,根据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我们推测患者大概率得的也是“麻黄汤证”,因为“寒性拘束”的缘故,患者阳气不通,所以表现的是身体“疼痛”,此时使用“麻黄汤”是有指征的,但是患者“尺部”脉见“迟”,此时说明患者阴血不足,你也不能发汗,为什么呢?打个比方,好比是你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千块,你却看上了5万块钱的名表,你在不借钱、贷款等手段的前提下怎么去买,所以小编常跟自己的患者说:有多大能耐,干多大事!千万不要逞能,逞能的后果就是“得不偿失”!

  再把以上两个条文合起来看就会发现仲景其实在循循善诱,手把手的教你看病,面对的同样是得了“麻黄汤证”的患者,第49条脉是“浮数”,而第50条的脉却是“浮紧”,小编以为“浮数”的患者“热度”更高,也就是“发热”的症状比较明显,而“浮紧”的患者应该“恶寒”的症状比较明显,而在典型“麻黄汤证”中,患者出现“发热恶寒”症状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临床上也确实难以具体区分,但是小编以为关键就是在使用“麻黄汤”前要顾及患者的“阳气”与“阴虚”,因为“津液”作为阴阳的共同体,从汗而出是既损“阳”也“伤阴”,所以你要事前评估患者患者是否有“发汗”的必要条件!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目前公众号粉丝5180人!)

             关注经方苑

专心

专注

专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