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毛姆曾说:
人性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性是指人类最原始的本性。 在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即人性心理学(Psychology of Human Nature),学者们探索人性,企图掌握人类的心理模式,探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个性如何成长等问题。 然而,你真的理解人性吗?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杰出的文学作品均致力于探索人性。 ![]() 日本知名侦探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提到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广为人知的格言源自《论语》,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就通过学校教育而熟知这一句。 尽管我们在年少时期就已经对这句话进行了认真学习,但许多人在岁月流逝后仍未能深刻理解其含义。这是因为他们还未能真正理解人性。 当人们误解自己或不了解自己时,常见的反应是感到愤怒并急忙为自己辩解。然而,一旦你理解了人性,你就不会这样做。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称为自证陷阱(Self certification trap)。 我们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这些人非常顽固,对自己的看法坚持不渝,即使面对直接的证据表明他们错误,他们依然固执己见。 ![]() 换言之,人的天性就是固守己见,即便有确凿的证据,他们也不愿改变。 因此,一旦理解了这种人性,就无需与那些误解你的人争辩,因为他们的偏见源于自身,与事实的真相无关。 今天,我们将探讨六种表现出对人性深刻理解的特质,实际上,95%的人对此并不了解。 1. 人的本质是追求利益和避免伤害 人虽然是高等动物,但仍属于动物范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经提出,
因此,在资源丰富时,人们可能会相互宽容,考虑他人。 ![]() 但一旦资源稀缺,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人的基本生存本能就会被激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为了实现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便是这种情形的表现。 在历史上的饥荒时期,人们甚至会为了生存而采取极端行为,如易子而食。这些都是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例证。 2. 人具有从众心理 在中国文化中,从众心理被形容为随波逐流。 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爱与归属感。 这意味着,人们天生希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因此,当一个人与群体不合时,他会感到强烈的社会压力。 ![]()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人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而是倾向于顺应潮流。 在全球范围内,无数人把一生都致力于寻求与众不同。 然而,他们未曾意识到,寻求与众不同本身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那些渴望独特性的人,常常会与追求相似目标的人群交往。 例如,许多摇滚乐爱好者常常蔑视流行音乐,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构成了一个虽小众但确实存在的群体。 3. 自律未必能带来自由 最近几年,健身和身体管理已成为许多城市女性的日常。在这一领域中,“自律带来自由”的观点逐渐流行。 但是,自律真的能带来自由吗? 自律是否意味着在劳累的工作之后,还要强迫疲惫的身体去健身或学习? 或者,在饥饿难耐时依然忍住不吃一口饭? 显然,自律在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欲望进行压制。 但事实并非总是这样,很少有人意识到抑制欲望本身同样是一种欲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越是自律就越感到焦虑。 事实上,较为理想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常言道,急不得,适度保留一些欲望,能使生活更加轻松。 4. 人们总是偏爱听到好话 历史上,有如魏征这样敢于直言的忠臣,也有和珅这样的油腔滑调的贪官。 魏征虽说真话,但在李世民面前总是小心翼翼,担心一言不慎就会丢掉性命。 而和珅虽是贪官,却因为巧妙的甜言蜜语而一直安全无事,直至乾隆帝驾崩才被罢免。 ![]() 为何人们普遍喜欢听到好话呢? 心理学解释称,这是因为被尊重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圈中得到尊重和认可。当有人提出真实却可能令人不悦听的意见时,通常不会被接受,甚至会让当事人恼羞成怒。 5. 人无法完全地感同身受 在心理学领域,理解他人的能力通常被称为同理心(empathy)。 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无论一个人的同理心有多发达,他都无法完全体验到另一个人的经历。 在心理学中存在一个名为“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现象: 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观点、性格和情感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 因此,个体理解他人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同理心的强度,还受到个人的知识、视野以及对他人的情感深度的影响。然而,许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 在遭受痛苦时,人们常常会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期望得到他们期待中的回应,但最终往往是以失望告终。因此,不应过度依赖他人的同理心。 6. 人际关系的利益本质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指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司马迁的这番话颇有道理。 世界上的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讲,无非是基于利益的互动。 在父子关系中,很多父母生育子女是为了延续家族或为晚年提供保障。 此外,从孩子降生之日起,许多父母就开始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期望强加给子女,甚至操纵他们的生活。 有的父母还会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于孩子身上,有时甚至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来实现。 在友谊关系中,基于利益的联系同样普遍存在。 ![]() 即使是真挚的朋友关系,双方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利益往来。 例如,一个朋友是否能为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之相处是否让你感到快乐。 婚姻关系亦是如此,从法律角度来看,婚姻涉及的是权利、义务、责任和财产等方面的利益关系。 即便是深爱彼此的伴侣,也难免在关系中寻求某种利益,无论是情感上的陪伴还是其他形式的支持,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有所寻求。
|
|
来自: 新用户41015886 >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