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行的发声了:院士告诉你,“药食两用”凭啥这么牛!

 学到老图书馆nd 2024-04-13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本文由食药科学汇主编安宁搜集整理,提供最全最新的食品、医药行业资讯,推动相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会议详情

图片


图片


都说“民以食为天”,而坚信“药补不如食补”的中国人,对药食两用食物的感情,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这里面藏着中国人几千年对抗各种疾病的“大法宝”。



所谓药食两用食物,就是既可以给我们提供日常营养,又能调节机体的健康状况,帮忙防治疾病的食物。



几千年来,从爱吃沙棘的忽必烈(80多岁还能策马射箭),到爱吃枸杞和猴头菇的乾隆皇帝(“超长待机皇帝”活到89岁),从民间到朝堂,从名医到君王,药食同源的养生思想,可谓“用过都说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它们到底有多好用呢?最近中国工程院的两位院士发布了他们团队的研究论文——《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战略思考》,对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从科学和专业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院士的眼睛去看看,“药食两用”到底牛在哪里

图片
图片
为啥“治未病”离不开药食两用?
图片
图片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强调了饮食在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价值。当今世界,除了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外,慢性疾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疾病都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我国一再重申,医疗卫生服务亟需“重心前移”,要“以预防为主”“治未病”

而要实现这一点,少不了药食两用食品的广泛运用。因为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日常加强营养来调理体质,促进健康,这是西医无法取代的。

图片




专家指出,饮食干预对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图片
院士说
图片
药食两用物品是当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慢性疾患及老龄化的日常物质基础,在抗衰老慢性疾患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潜在价值。

图片
图片
它们是防慢病、抗衰老的生力军!
图片
图片

中医有“药膳”,世界各国也有其丰富的药食两用食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药食两用植物有3000多种,我国的药食两用植物超过1000种。这些原料中含有的萜类、糖苷类、黄酮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防治多种慢性疾患及抗衰老等功效。

比如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补肾养脾的上品,现代研究又证实,枸杞含有重要的亚精胺衍生物,对老年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调理和治疗有良好效果。还有石斛、鹿茸等等多种传统滋补品,都被发现具备有效的防治慢病和抗衰老功效。

图片




专家相信,如果能加以科学的膳食引导,药食同源的食品在促进晚得病、少得病以及在优化有限的医疗资源、应对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等方面将会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图片
图片
药食两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布局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药食同源和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深入调研,筛选一批具有一定使用历史和实证依据的传统食材和配伍,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等

图片

2022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

“药食同源”产业作为中医药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有力保障和支持。

图片
院士说
图片
随着相关政策的稳步实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逐渐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提供了政策引导。

此外,药食两用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新动能,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中国的健康食品产业方兴未艾
图片
图片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愈加重视保健养生、崇尚自然,越来越喜欢和信任药食两用食物。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药食两用食物已经成为国际上现代天然健康产品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据统计,2020年,全球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达到1562亿美元,我国保健食品产值超过400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膳食补充剂市场。

图片




即便如此,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却依然只能算是个“小学生”。我国是全球膳食营养补充剂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其中美国、日本有70%以上的原料进口自我国。而在成品方面,我国基本上还是以代工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在全球膳食营养产业链中,我国还处于价值链的底端。

院士指出,随着我国保健品市场格局的变化,产品的科学研发及技术投入对药食两用产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片


参考资料
来源: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6):81-87
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期
作者:黄璐琦,何春年,马培,肖培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