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现场参与第三届长三角数学教学研讨会暨安徽省中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研讨会,学习动机来自我校已经开启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学以致用,这次学习反馈,改变一下方式。抛开当天听课听点评听讲座的所有记录,只用头脑想,我有哪些收获和思考?尤其要聚焦一个重要问题来谈: 为什么我们要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 1.跨学科主题学习能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生而有好奇心,爱学习,但不好的教育却损害和消释掉这种天然的无比宝贵的学习兴趣。从层出不穷的实践案例看,那些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和恐惧。如何破解?有人寄希望于改进课堂,主要是改进教师的教,比如教师少讲、更多放手,这些当然是对的好的;但如果我们不聚焦学生的学来整体转变思维和做法,将永远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事倍功半。 跨学科主题学习这种综合的真实的主题的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保留现实生活的原貌,更接近或处于学生的心理舒适区,并契合学生喜欢探究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
不仅问题是真实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真实的,这就能很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发展素养,弥补知识传授的不足。
2.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分学科学习的有益补充
注意,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占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0%,刚开始,每学期做2次左右即可。也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具有自身优势,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千万不能为了跨学科主题教学而偏废掉分学科教学,得不偿失!当然也不现实,做不到。 就如我们团队目前已经开启“数学画+”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系列,但并非把之前一直研究的“数学画”分课型课堂教学停止或抛却,而是齐头并进,成为我们的两条研究主线。有时候,两条线是彼此交织相互融合的。
3.跨学科主题学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或者其他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只适合或更适合学优生,对中等及以下学力的学生是不适合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先生多次强调学力弱的学生同样需要挑战性学习,特别是那些需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任务,对学困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就如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理解力思维力一样,对挑战性任务的完成能够解决知识理解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在学困生转化中的神奇作用,同样这种作用也会发生在综合性实践性主题学习中。据说马斯克创办的学校主要采用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方式,并在学生进入真正的学习后开始深度的学科学习。
对佐藤先生的观点,本段说说我的理解。学生面对一个实践性综合性任务,他自然会调动一切能力来解决问题,不限于他有可能非常不擅长的那一个学科知识。这样他解决问题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等于是他完成任务的路径多了,此路不通另寻一条。更重要的是,这种任务需要团队合作,这就为他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有可能搞清楚本来完全不懂的学科知识,且印象深刻。
4.跨学科主题学习以表现性评价确保科学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很明显不太适宜用传统的纸笔的结果性考试来评价。昨天曹一鸣教授提到相关评价问题,囿于时间,曹教授并没有展开,且讲的是中高考要有项目式学习或数学建模的题云云,没有涉及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更没有提及表现性评价。
将表现性评价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事,它会为此项活动提供最好的实施框架和效果保障,至于专业论证这里就不展开了,以免你烦。其实做起来是不会烦的,你会看到可喜的效果。
5.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助于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首先跨学科主题学习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教学质量;其次跨学科主题教学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这种教学依赖于不同学科教师之前的密切协作,共同研究学习设计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使得学校里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形成,使得共同的愿景能够真正形成,结合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就能够形成合力最终达成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有了强大的教师和爱学习的学生,学校能不好吗?没有办学实力也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