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携的《临池诀》是一篇关于书法学习和传承的论述。在这篇文章中,卢携引用了吴郡张旭的话,讲述了书法从智永禅师过江后,其楷法如何随之流传的历程。智永禅师作为羲、献之孙,继承了家族的书法传统,并将其传授给了虞世南,虞世南又传给陆柬之,陆柬之再传给其子陆彦远,陆彦远是张旭的堂舅,因此张旭得以接触到这一书法传统。 卢携还指出,智永禅师的从侄纂和孙子涣也都擅长书法,能够继续传承这一艺术。此外,张怀瓘的《书断》中称上官仪的书法师法于虞世南,技艺超过了纂,张志逊的书法又亚于纂,这说明书法的传承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支脉。 王叔明的《书后品》则提到虞世南和褚遂良都师法于史陵,史陵是隋朝人。张旭的书法传承中,也有多人得其真传,如韩滉、徐浩、颜真卿、魏仲犀等。此外,还传给了蒋陆和从侄张野奴二人。卢携自己所知的传承链中,还包括了清河崔邈,崔邈传给褚长文、韩方明,徐浩传给皇甫阅,皇甫阅又以柳宗元为入室弟子,刘禹锡为及门弟子。柳宗元又传给方直温,近代的贺拔惎、寇璋、李戎和方直温都是书法名家。 卢携强调,书法并非仅仅通过阅读书籍就能理解,而必须经过口传手授才能真正掌握。他自谦自己在这方面蒙昧无知,希望有良师指导。然而,长久以来未遇良师,心中感到困惑。因此,他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书籍,删繁选要,编写了这篇文章。他希望学者能够深入思考这篇文章,从而理解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的精髓。 整篇文章体现了卢携对书法传承的敬畏和尊重,也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通过梳理书法的传承脉络,强调了书法学习需要良师指导和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吴郡的张旭曾说:自从智永禅师渡江而来,楷书之法也随之流传过来。智永禅师是羲、献的后代,继承了家族的书法传统,并将其传授给了虞世南。虞世南又传给了陆柬之,陆柬之再传给其子陆彦远。陆彦远是我的堂舅,因此我得以学习这书法。否则,我又怎么能知道古人的这些言论呢? 我考究得知,智永禅师的从侄纂和孙子涣也都擅长书法,能够继续这一书法传统。张怀瓘的《书断》中称赞上官仪的书法学习虞世南,技艺超过了纂。而张志逊的书法技艺又仅次于纂。这说明书法的传承并非只局限于某一支脉。 王叔明的《书后品》中又提到虞世南和褚遂良都师法于史陵,史陵是隋朝人。张旭的书法传承中,有多人得其真传,如韩滉、徐浩、颜真卿、魏仲犀等。此外,还传给了蒋陆和从侄张野奴二人。我所知道的传承链中,还包括了清河崔邈,崔邈又传给褚长文、韩方明。徐浩又传给皇甫阅,皇甫阅以柳宗元为入室弟子,刘禹锡为及门弟子。据说柳宗元常常认为自己还未能与这些前辈相提并论。柳宗元又传给方直温,近代的贺拔惎、寇璋、李戎和方直温都是书法名家。 书法这门艺术,若非经过口传手授,仅凭阅读书籍是难以真正理解的。我对此深感蒙昧,心中常怀此志。然而,长久以来未能遇到良师,岁月流逝,我仍对书法的精妙之处感到迷茫。因此,我选取了《翰林隐术》、王羲之的《笔势论》、徐吏部的《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书籍,删繁就简,选取其中的精华,编写成这篇文章。 《系辞》中说,智者通过观察卦辞,就能理解大半的含义。倘若学者能深入思考这篇文章,那么对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的精髓,或许也能有所领悟吧! 以下是对您提供的文本的翻译: 第一,要使用纸笔。 第二,要识别字势。 第三,书写时要裹束。 第四,楷书应如站立般稳重,行书应如行走般流畅。 第五,草书应如奔跑般迅速。 第六,字的上部要稀疏。 第七,字的中间部分要均匀。 第八,字的下部要密集。 用笔的方法:拓展大拇指,擫住中指,收敛第二指,拒绝无名指,使掌心像握住鸡蛋一样空虚,这是要点。 用笔时,应将大拇指的关节外侧置于笔上,这样笔才能自如地转动。然后,笔头稍微抵住,中指钩住笔杆,但抵住也不要太紧,无名指抵住中指,小指抵住无名指,这是要点。所有这些动作都不应超过双苞的范围,自然形成虚掌实指的状态。“永”字的论述说:用大指拓笔,头指钩住中指。这大概是说的单苞的用笔方式。但无论如何,必须保持气脉均匀,掌心要虚,虚则转侧圆顺;手腕要挺起,若紧贴纸面则轻重失准。握笔的深浅,取决于笔与纸的远近,距离远则笔迹浮泛虚薄,距离近则笔锋沉重。 使用水墨的方法,要让水散开而墨留下,笔迹浮于纸面而棱角收敛,有如自然形成。纸硬则用软笔,策、掠、按、拂等动作,全靠笔尖完成。纸软则用硬笔,衮、努、钩、磔等动作,要靠手指的顺成之力。如果纯用刚力,就像用锥子画石头,如果纯用柔力,就像用泥洗泥,这样既不圆畅,神韵也就丧失了。在画石和壁上写字,与纸硬的情况相同,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相得益彰。 附卢携《临池诀》原文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 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 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禅师 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 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 《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 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 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 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 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 能知,未之见也。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师不遇,岁月久矣, 天机懵然,因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系辞》言智者观其彖辞,思过半矣。倘学者覃思于此,钟繇、 羲、献,诚可见其心乎! 第一,用纸笔。 第二,认势。 第三,裹束。 第四,真如立,行如行。 第五,草如走。 第六,上稀。 第七,中匀。 第八,下密。 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 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今动转自在。然后奔头微拒,奔中中钩,笔拒亦勿令大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纲要也。 皆不过双苞,自然虚掌实指。“永”字论云:以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盖言单苞者。然必须气脉均匀,拳心须虚,虚则转侧圆顺; 腕须挺起,粘纸则轻重失准。把笔浅深,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揾锋体重。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纸刚则用软笔,策掠按拂,制在一锋。纸柔用硬笔,衮努钩磔,顺成在 指。纯刚如以锥画石,纯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画石及壁,同纸刚例,盖相得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