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木匠、医生到教师——一个华县人的职业理想之旅

 华州文史荟萃 2024-04-13 发布于湖北
少年时的职业理想
作者:刘振祥

当我已经成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时,不由人想到了长大了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按当时的习惯农民的儿子自然要承继父辈的职业,当一个耕田、耘地、播种、收获的农民,过着一种衣食自安的生活。然而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认真地思考选择,还是照样地拿着书本去上学,放学回家帮助大人做零活。

莲花寺镇何窑一带的小路 刘焕民摄

这时候,我们何窑村来了两个河南孟津籍的木匠。他们今天给这家做家具,明天给那家盖房子;一家做完给另一家做,在一个村子一待就是成年功夫。当他们春节带着大半年的工钱回家时,还有人约定过年来了再给他们家做活,还要他们答应把木工家具留在这里。我看上了他们的手艺,也佩服他们的为人。因为他们做的家具没有一家不满意的;又因为他们不急于回家,做完活也不急于收工钱,而且饭食不管好坏,只要主人能端出来他们也从不谈嫌。同时在做活时首先和主人一块查看木料,然后商量着确定做家具的长短高低,从不强调所做家具的成规体形。
时间长了村民们都称他们为李氏,大李是兄、小李为弟。在交往中我知道他们都上过学,而且走南闯北的很见过一些世面。自从李木匠兄弟来到我们村后,放学后我不再想做其它活了,几乎每天下午都去他们做活的人家看他们做活,有时也帮他们拉拉墨线,扯扯锯子。我知道工匠们是不喜欢别人动用他们的工具的,尽管有时也想操凿弄斧又怕惹他们不高兴,几次都打消了这个念头。时间一长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朋友。有时他们还问我有没有什么书,还主动让我做他们的配手,这时我也就大胆地拿起凿子帮他们凿划好的卯眼,操起斧子砍平墨线外的部分,有时还抡起锛子放开的去劈。起初他们都很担心,后来他们看我那老练的动作,也就放心的让我去做。父亲有时也到场观看,觉得我做活还算有心眼,并且对木工活很是热心。他不但对我的行动不加制止,还说:“一个人一生从事的职业虽然有主次的区分,不过多会一门手艺生活的路子就会宽一些。不要眼高手低,最后啥都做不了!勤学者艺不压人,多学一点东西是没有瞎处的。”

木匠使用的工具 刘焕民摄

后来李木匠因文化革命离开了。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不知道他们以后生活得怎样?不过一想起大李叫勤约,二李叫俭约时,就想到做为一个农民,又有手艺,同时又能做到既勤快又节俭,日子肯定过得不错。我跟他们虽然没有学成一个手艺人,但在以后的生活中,一般的木工修理我是不会求助于别人的。直到后来,手工解板我还懂得下线,拉锯。
我有个远门表叔,他是个走村窜乡的土医生。他的足迹踏遍了秦岭北麓的峪道山村。他经常来我们村为妇女老人治病,一待就一月四十的走不了。附近有些病人听到他在什么地方也都陆续赶来求医。表叔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医书是他翻熟了的,处方很快就能查到,药量的增减他也能根据病人的实际酌量调整,可开起处方就有些难场。这时如果我在家,他总会让我代替他开处方,药名书上是有的。时间长了,他不允许任何人动的手抄本的医书我也可以随便翻看了,好多从未见到和听过的药名我也知道了有些,记了一些,象芍药、白芷、苍术、陈皮之类。有些药性我也知道了一点,如味甜多为热性,味苦多为凉性。后来听父亲说有些人就像药里的甘草时,我知道说的是那人没有立场,没有正性。因为药里加上甘草,如果是热性它可以增强热性,如果是凉性药它就可以提高凉性的性能。
表叔说话嗓门很高,笑声很爽朗,背有些驼,常常出门总戴着他那副硬腿的石头眼镜,为了使眼镜不至于失落,他在眼镜腿上还绑着丝绳。每当给病人诊脉时,他总是闭着镜后的眼睛,而到看病人的气色和舌苔时,他总是习惯地将眼镜往上推一推或是向下压一压,让视线更清楚地看清病人的真实情况。表叔的看病是只开处方,不卖药的。我从没有看到过他收取病人的钱,有的病人拿到处方后,还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有些人连声招呼都不打就离开了。对于这些事好像表叔从不在乎,只要有人管待就行。
表叔的出行并没有过多的行囊,只是用一块粗布包袱包裹着他的几本手抄的破旧的医书,斜挎在后背上。也不需要任何人的陪伴,三村六堡、十里八乡都有他熟悉的人,都有他落脚的地方。我对表叔的浪迹生活不由得产生了向往,我想这种生活恐怕就是旧小说上说的走江湖吧?父亲知道了我的心事,却对我说:“还是好好念书吧!有了学问啥事都能干,你表叔就是个没有深厚学问的半侉子医生,只凭几个单方汤头给人治病,真正要当好一个医生靠那点学问是不行的。还是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的好。”

医生的药箱 流年来袭摄

随着表叔的离去和听了父亲的叮嘱,我对一时产生学医的念头也就渐渐地淡了下来。

我们村的住户多半是客居来的穷户人家,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很少,就连读书上学,不但孩子,就连大人也没有个坚定的态度。多数孩子都是在村上的小学上两三年就算完事了,上完小我还有一两个相跟相随的同学,上初中我已经是独来独往的一个人了。我常常为这件事而悲哀。我想,上学和办学之间是有距离的,它们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只有把学校办成一个能够吸引学龄儿童的场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对他们发挥强烈的诱惑力;这样才会招徕更多的学子,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我也想起古代的教育家周侗,没有他就没有卢俊义、林冲、岳飞这样出类拔萃的高脚弟子。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我又想做一名有操守、有学问的教师。于是我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有些同学报考了高中,有些报考了中专、中技等中等专业学校。我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我的想法,在很少有人报考中等师范的情况下,我毅然报考了中师。毕业后我由此走上从教的职业,尽管后来由于组织的安排,做过一些这样那样的工作,但我至今仍然心系教育。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