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由格拉丹冬冰川发源,直到在青海玉树进入横断山后才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是西藏与四川的分水岭,它在西藏的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西藏昌都地区的边界,经江达、贡觉、芒康等县的东部边缘一路南下587公里,至巴塘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进入云南的德钦,然后继续向南,在德钦县奔子栏一座金字塔般的日锥峰周边潇洒地转了一个马蹄型大拐弯,名曰金沙江第一湾。奔子栏谷地深邃狭窄,地形闭塞险要,两壁危岩峭立、红色砂岩地层毕露,林木稀疏,仅生长一些耐干旱的剌丛禾草。沿江边有一条从云南香格里拉县通往四川得荣县的二级公路,该地段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与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一路向南的金沙江到了云南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后,突然来个100多度的华丽急转弯,由由北向南逆转为由南向东北,形成罕见的V字形大湾,“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人们称此为“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位于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与丽江的石鼓镇之间,海拔1850米,距香格里拉县130公里、距丽江50公里。这里水势宽衍、江水青幽,两岸绿柳成行,如在傍晚和清晨登临沙松碧村村后的小山,长江第一湾便尽收眼底,只见江面金光灿灿,渔舟穿梭往返、渔网在斜阳下如碎金散玉撒向江面,一片金珠荡漾飞溅。而沙松碧村对面的石鼓镇,则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相传丽江最大的土司木天王曾在此地埋藏有宝物,并留下一首诗,诗云:“石人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能猜得破,买下丽江府”。诗中所指的石人在沙松碧村一里处的江边,那儿确实有一人形岩石,不过只有在枯水季节才能看得到。 在金沙江转角处的小山岗上,有一汉白玉雕刻的鼓形石碑,石碑上阴刻铭文。那是明嘉靖年间丽江木府进军西藏吐蕃凯旋后的记功碑,石鼓镇因此得名。在鼓碑右侧的江湾堤岸上,有一片护堤柳林,碑左侧有发源于老君山的冲江河汇入金沙江,河上建有长17米、宽1米的铁虹桥,该桥系晚清石鼓举人周兰坪建,由于年代久远,铁虹桥几经损毁,直到1985年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丽江著名书法家为该桥撰楹联“虹桥卧碧波,铁索绾细柳”“杨柳两行清,水天一色明”。 远眺长江第一湾,只见桥边耸立着一尊高约10米的石柱,人们称它为“禹将石”。相传古时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只见东北角有两座大雪山的岩石峭壁挡住金沙江的去路,他便命随身将军凿壁开山、疏通河床,可岩石坚硬,将军奋力凿了三天三夜仍毫无进展,为了拯救当地百姓免遭洪灾,大禹命将军用他的铁头撞击峭壁。后来,山岩倒是撞开了,江流也顺畅了,然将军却变成了无头石身并一直屹立在金沙江畔,成了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遗迹。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从石鼓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当地政府在石鼓碑后的高坡上建起了“长征渡口纪念碑”,碑高8.1米,气势雄伟、庄严肃穆,现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江在石鼓逆转北上之后不久,便到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龙蟠乡,也就是著名的虎跳峡区域。虎跳峡距离丽江60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三段。上虎跳是峡谷中最窄的一段,距离公路边的虎跳峡镇9000米,其江心雄踞一块巨石,横卧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在眼前,将奔腾的激流一分为二,巨浪涛天。传说曾有一只猛虎借助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跃而起跳到了哈巴雪山。中虎跳距离上虎跳约5000米,江面落差大,其“满天星”礁石区是最危险的地方,在百米左右的峡谷内,礁石林立、水流湍急、惊涛拍岸。从中虎跳越过险境“滑石板”即到了下虎跳,下虎跳有纵深一千米的巨大深壑,这里接近虎跳峡的出口处,也是欣赏虎跳峡全景的理想之地。  虎跳峡谷全长16千米,垂直高差3790米,东岸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临峡一侧山体陡峭、绝壁悬崖,几乎无路可走。西岸的哈巴雪山海拔5386米,临峡一侧山坡稍缓,有一条简易碎石公路贯通全峡,公路上方还有一条盘山小路。若从丽江出发进峡谷,首先见到的是下虎跳两岸的危崖壁垒,在30米宽的江面上,巍然屹立着虎跳石,江水从两边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山谷轰鸣。如果沿香格里拉一侧的盘山小路攀援而上,在陡峭的山坡上有一个小村,名曰“核桃园”,核桃园的村民多以石板当瓦盖房,粗茶淡饭、民风淳朴。游览虎跳峡的旅客,常在此借宿。躺在小村火塘边的屋子里,耳边传来江水奔腾的咆哮声、村前屋后松涛的怒吼声以及阵阵江风的呼啸声,仿佛自己躺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上,随波逐流、随浪翻腾并随时都有跃出船板滑进江中的感觉。 出核桃园不远,只见耸入云端的哈巴雪山似被巨斧劈下一角,留下一道刀切般的深谷,行人得从深谷的一面攀藤附葛、小心翼翼下到崖底,又从崖底手脚并用爬上山头,这样一上一下才越过直线数十丈的距离。继续前行能发现江对面的绝壁上有一个被风雨剥蚀所形成的纳西族妇女侧影,这个纳西族妇女似乎在策马驰骋,传说这是她为了保护百姓不受野兽伤害而在山间巡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在哈巴雪山。 中虎跳断崖排空,或直剌青天、或斜扑江口,宽阔浩荡的江水到这里遇到危岩的挤压与阻拦,似乎变得怒不可遏,它聚集力量,向崖壁不断发起冲击,于是狂涛汹涌、飞瀑腾空、空谷轰鸣、声振山谷,江底惊涛裂岸,崖壁山泉喷泻,当你在哈巴雪山的山腰沿着山壁小心攀登时,常会遇到飞泉流瀑从你头顶掠过,令人心惊胆颤。 越过中虎跳再继续向上虎跳前行,脚底宽不盈尺的小径忽高忽低,头上是呼啸而过的劲风、身旁是惊涛骇浪的轰鸣和深不可测的悬崖,逼着你唯有靠着岩根小心前进,偶尔碰掉一块石头,便如丸飞坠,很久才见到它落进江中激起的浪花。走在倾斜的陡坡,忽见一道银流闪入眼帘,这便到了上虎跳。上虎跳两山夹峙,形若两扇石门,中间立着青黑色的虎跳石,金沙江从它的两侧越过断崖,凌空飞下,以雷霆万钧之力冲向崖底,旋即又弹跳而上,形成万朵雪白晶莹的浪花,湿润了周围的岩石草木。断崖下,波涛滚滚、回旋沸腾,如千条蛟龙翻江倒海、似万匹银马奔腾驰骋。面对这磅礴的气势、壮丽的图景,云南藉诗人曾在《金沙江》诗里写道:劈开善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 金沙江自石鼓V型急转弯后便结束了与怒江、澜沧江在西藏与云南境内长达170多公里的三江并流。自此由北东去,汇集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一路涛涛江水向东流,直至汇入太平洋。三江并流地区的地理地貌发生在距今4亿年前的晚古生代以来比较完整的古生物地层记录,记录反映了这里曾经是广阔的古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组成部份。在地球演化的历史中,海洋总是在地壳运动中开开合合,海洋的打开会促成洋壳两侧的陆地分离,海洋的闭合则驱动着两侧陆地的聚合。古特提斯海就曾经经历过不同时期的开合并留下了许多证明该过程的地层、岩石、化石和地壳形变的地质遗迹。由于特提斯海的闭合,最终驱动了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的俯冲,使三江并流区域从大洋深海环境演变成大洋岛屿和多岛洋盆环境,继而演变成陆地环境、直至最后成为高原环境。两个板块的强烈冲撞挤压,最终形成世界上压缩最紧、挤压最窄的巨型横断山复合造山带,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地理奇观。 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背景,为形成三江并流区域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奠定了基础,高大的褶皱山系和断块活动,控制了地表动力的地质作用、河流的侵蚀塑造。山岳冰川的刨蚀作用、刻凿出深邃的大峡谷、冰川谷地、冰蚀湖群、瀑布、角峰、鳍脊、峰丛绝壁,创造出三江并流区域的高山峡谷、高山丹霞、冰川遗迹、现代冰川和花岗岩峰丛、喀斯特及冰蚀湖泊地貌。 在170多公里的三江并流区域,江水并流而不交汇,怒江与澜沧江最短的直线距离仅为19公里,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的直线距离也只有66公里。它们共同穿越了梅里雪山、碧罗雪山、哈巴雪山、高黎贡山和云岭等高山峻岭,共同见证了这一区域内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如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小熊猫、穿山甲、白眉长臂猿和黑颈鹅等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共同见证了国家级保护植物如红豆杉、秃杉、桫椤等珍稀物种的自生自灭。 在三江并流区域的红山区,有高原喀斯特地貌特征完整的古冰川遗迹和丰富的植物生态系统及高原湖泊多种类型景观,其中。以尼汝南宝草场的高原冰蚀湖、高山草甸、高原泉华七彩瀑布最典型。在位于迪庆香格里拉县的千湖山区,碧古天池和三碧海具有独特高原森林湖泊景观。而位于怒江兰坪县的云岭片区,野生动物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滇金丝猴成群结队,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76%。其中最壮观的老君山杜鹃林与高山湖泊就象一幅巨大而又精美的彩色画卷,红艳艳、青幽幽,画卷四周的雪山倒影叠加在湖水中随波起伏,天蓝蓝、云悠悠、俨然人间仙境。老君山成片的高山杜鹃林一望无际,种类多达100多种,全部分布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山峻岭。山坡山脊发育完整的丹霞地貌奇观犹如镶嵌在莽莽原始森林万绿丛中的红宝石,璀璨夺目。有不少红色岩石表面风化形成龟裂状,其中一座山坡形如千万只小龟又组成一只大龟,排列自然有序,仿佛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行进。至于梅里雪山、碧罗雪山和哈巴雪山以及高黎贡山片区,仍保存着大量的古深海大洋地质、生物遗迹及冰川造山运动遗迹和广泛的冰川冻土发育地貌。位于福贡县高黎贡山海拔3300米,高60米、宽40米、纵深100多米的石月亮景观是怒江流域高山喀斯特溶洞景观的典型代表,而位于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海拔2380米的白水台景观,则是由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逐年形成的台幔,它似层层梯田,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地理奇观。 三江并流区域是茶马古道的发祥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是世界生物基因库、更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和天然高山花园。1998年“三江并流”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在西藏众多的山脉之间,发育着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纵形谷地,谷地低洼处和盆地中央往往分布有湖泊,据初步统计西藏的大小湖泊约有1500多个。因此以湖泊为归宿的水路网络非常发达,它们大多地处海拔4000—4900米,湖泊以咸水为主且成群分布,特别在藏北高原,构成了成片相互独立的水系网络。在相对低的盆地,湖泊又成了河流向心式水系和地下水的最终归宿。如位于昆仑山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藏北羌塘湖区,分布大于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307个、大于1平方公里的有497个,东西延长达1100公里,成为高原上最主要的湖泊区,特别在冈底斯山与那曲至狮泉河的黑河公路之间的狭长地带,湖泊更为集中,著名的纳木措、色林措和扎日南木措等面积较大的湖泊都分布在这里。 而藏东外流湖区,由于高山深谷限制了湖泊的发育,湖泊的面积一般都较小,如易贡湖、巴松措、然乌湖等,但这些湖泊周围的景色都十分秀丽,有藏东明珠之美誉。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以南,则是著名的玛旁雍措、佩枯措和羊卓雍措,它们是点缀在藏南盆地的内陆湖泊,其中玛旁雍措和羊卓雍措还是与纳木措齐名的西藏三大神湖。 在西藏地区整个高原面,无论是雪峰峻岭还是江河湖泊、无论是瀑布峡谷还是溶洞谷地,全都海拔高、落差大。如森格藏布江(海拔4120米)、马甲藏布江(海拔3690米)、东林藏布江(海拔2330米),湖泊如昂拉仁措(海拔4689米)、扎日南木措(海拔4613米)、色林措(海拔4530米)。而雅鲁藏布江的落差则为5450米,西巴霞曲的落差4920米、察隅曲也有4260米等等。因此,西藏是名副其实天上的西藏。而且,西藏由于海拔高、纬度低、空气稀薄,云层中所含尘埃和水份少,太阳辐射也就特别强烈,光能资源占全国第一,所以西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人脸上都有两朵美丽健康的高原红,走到那里都能区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