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历年“枢府”瓷器与唐诗相结合的文化解读

 文锦汇 2024-04-14 发布于河南

在天历年间生产的元官窑瓷器中,涌现出众多创新设计。这些瓷器不仅包括五彩和斗彩瓷,还有一类特色酒具,其特点在于两面开光,并在开光部位刻有鸟篆体唐诗。这些酒具的肩颈部分均刻有“枢府”字样,所选唐诗作者包括李白、王维、孟郊、陈子昂等著名诗人的佳作。

这些瓷器的器型多样,包括梅瓶、双耳扁瓶,以及一种前所未见的精美酒罐。这种酒罐的特色在于其细小的口径,配以精巧的瓷盖,并在口沿外设有手指粗细的瓷条制成的花瓣形把手。

在釉色方面,这批酒罐也展现了创新,除了传统的蓝釉和红釉,还引入了黄釉、绿釉、湖蓝釉和浅紫釉等新颜色。这些新颖的设计和釉色的运用,使得天历年间的元官窑瓷器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这些酒具上为何刻有唐诗?用途是什么?经过深入研究元朝的酒文化,我明白了这些酒具的价值和用途。

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具有很强的学习精神,为了建立大元帝国,他深入研究并借鉴了唐、宋两代的治国理政经验,并将其融入其中。

经筵是自汉唐时期起,帝王为深入探讨经史而设立的御前讲座。该制度在宋代得到正式命名,并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担任讲官,既可专任也可兼任。在宋代,每年从二月开始至端午节,以及八月至冬至节期间,逢单日,讲官会轮流进宫讲读。这一制度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得以延续,尤其在明代受到特别重视。不仅皇帝本人,太子成年后也会有专门的讲筵。根据清代的规定,经筵讲官由大臣兼任,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的特定日子进行讲学。

而开经筵就是从宋朝学来的,后被元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忽必烈特别重视人才,每年会从全国各地邀请知名僧侣和学者,为他及其子侄和近臣讲授治国理政的经验。这些讲座并非在常规的会议场所进行,而是设在宴会之中,因此得名“经筵”。在轻松的酒宴氛围中,受邀的学者们引用经典,深入探讨历史兴衰的原因,总结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

通过这些学者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讲解,忽必烈及其大臣们对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领悟到“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之”的治国理念,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治国能力。元代儒臣姚枢对忽必烈开展经筵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以正人心”的重要措施。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持续举办经筵,并安排精通蒙古语和汉语的大臣进行同声传译,以便蒙古族大臣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做法对于统一大臣们的思想、吸收汉文化精髓、制定元朝的重大政策方针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成为后世元朝皇帝效仿的传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