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送孟东野序》

 老朽颂明 2024-04-14 发布于广东

谈谈《送孟东野序》

颂明

昨天我在文章中说钱老钱钟书在《诗可以怨》一文中三次提到《送孟东野序》。

我还说了钱老的这篇文章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人能够读懂,各种解释都是隔靴挠痒似的“踩西瓜皮”。

我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呢?

分析一篇文章不能离开作者写文章时的历史背景,作者一贯的思想,作者的美学逻辑并要立足于文章的内容加以分析。

当下以某些“文人”无论是看待历史还是进行文学批评,都完全不顾客观的事实以及作品本身只是一味地从自我的情感、认识、立场出发,强硬地把他所认为可以利用的材料都拿过来为自己的观点、立场做支撑而完全不讲道理。

拿《诗可以怨》来说吧,孔子“兴观群怨”说本来是关于诗歌四位一体的社会功能与美学作用。其中兴是指比兴,即通过联想抒发感情;观是指观人情世故,察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是即帮助人们沟通感情,提高修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促进团结;怨是指针砭时政,批评执政者的为政之失。兴观群怨说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为什么钱老从四位一体的“兴观群怨”中要单单拿一个“怨”字来做文章呢?

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伤痕文学”发端的时期,很多文人开始了“报复性”地发泄自己的怨愤之气。这样发展很可能导致文学乃至文化走上腐败。

钱老以其渊博的学识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是想规劝文人们“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要有自省精神。钱老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做出了文人不要沽名钓誉而要认真做学问的榜样,还说过“有些人挨整是自找的”之类的话。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钱老的预见太准确了。到了莫言,文学已经不是什么“伤痕文学”了,而完全演变成了“报复性的反历史情绪发泄”。

这种“报复性发泄”与日本似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莫言就明白无误地说过,他的文学启蒙是源自雪国的那条秋田犬并著书为证。

钱老是不愿意当教师爷说教的,只能按照他的一贯方式,通过“谈学问”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这种规劝。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经谈了“他发明了雨伞”的讽喻,指出这是文章的文眼,纲。今天再他谈谈《送孟东野序》。

孟东野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是韩愈三十五岁的时候写给孟郊的。韩愈和孟郊亦友亦徒,因为孟郊、李翱和张籍,他们都属于韩愈搞古文运动时候的追随者、朋友,其中有不少人也算是韩愈先生的学生,虽然他大韩愈十五岁,但依旧是执弟子礼。孟郊的诗歌成就很高,被称为“诗囚”。孟郊、贾岛作诗苦吟,讲求炼字铸句,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只要提到中唐诗人,我们脑海里总免不了会闪过“郊寒岛瘦”这个词。孟郊的《游子吟》更是妇孺皆知的。

韩愈三十五岁时孟郊已经五十岁了。孟郊左迁至溧阳当县尉,年龄很大、职级很低,所以很不开心。

韩愈是大手笔,他写这篇送别文章不仅仅是安慰他,而且点出了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点出了一个君子的担当,一个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成语“不平则鸣”。对知识分子来说,应当鸣什么?如何鸣?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送孟东野序》就提出了这样的思考。

文中说“物不得其平则鸣,人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什么意思呢?就是文人不要从个人得失来思考问题,要有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大情怀。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文学不骂人》。骂人还算什么文学?文字大师都是用“赋比兴”比较多,他是先用物来做比对,然后开始逐渐引入到正题。“维天之于时也亦然”,他说天时也是这样,“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就说四时都会有声音,那么四时它要挑选最容易表达这四时的东西来替它鸣,替它发出声响。

韩愈接下来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说的是唐尧、虞舜、禹,咎陶和禹都是那个时代善于写作、善于诉说、善于记录的人。“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用他们的笔留下了唐虞的历史事迹,这一段说的都是盛世之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夔不善于用文字来表达,“又自假于《韶》以鸣”,他用音乐——韶乐来表达。“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夏,就是夏商周的夏,这个时候“五子以其歌鸣”,五个皇子以他们的歌来表达当时的盛世的内涵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时,孔子这类人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论语》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这难道不是真的吗?

说到底,作者是在阐述“文以载道”之理。文人不要囿于个人的一己之私,而要以天下为念。“其弗信矣乎!”

钱老在《诗可以怨》中说要“作出好诗,得经历卑屈、乱离等愁事恨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苦难才能更激发人的意志和智慧(激智),对生活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蚌病成珠",蚌病因成珠而贵,假如蚌病只会拉稀腐臭,还会贵吗?

韩愈以此文来送孟郊,就是要告诉他:责任与使命高于自己的境遇。在困窘之中、在不得已的时候该做什么,路应该怎样走!

这才是《送孟东野序》的主题而不是鼓励人遇到逆境时就去发牢骚、倒苦水甚至王婆骂街!

2024年4月14日星期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