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把中华文明推进到9000年前的重大考古发现

 餐意院 2024-04-14 发布于福建
       就在苏联解体的前一年,长期享受补贴的波罗的海三国居然率先独立了,这与此后宣布独立的国家有着鲜明的不同,给人留下了这三个国家都很富裕的印象,其实却不然,在这三个国家中的最大的一个立陶宛就是代表。


       立陶宛靠近波罗的海,有着优秀的港口,成为了它在苏联时期的一个优势,于是在苏联当局的大力投资下,立陶宛的经济收益一直处于领先状态,可一旦脱离了苏联,立陶宛的很多劣势就暴露了,这导致它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依赖着俄欧贸易的优势生存。
       经济上的举步维艰没有让立陶宛认清现状,相反还在政治上一意孤行,结果导致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的情况,在中国大使的只言片语中,也能够发现立陶宛在今天的日子并不好过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立陶宛沦落至此呢?
       一、丧失了经济发展的优势


       加入欧盟后的立陶宛,依靠着自己的优势在经济上可谓是发展迅速,不仅背靠俄罗斯,还坐拥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让它享受到了数十年的发展红利。
       不过从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以来,立陶宛的发展红利期逐渐走到了尽头,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日渐紧张,这让立陶宛没有选择独立自主,相反是还是选择了依靠他人生存,于是在积极站队欧盟后,立陶宛在政治上尽管出尽了风头,可实际上却是在经济上发展日渐困难,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随着俄罗斯与欧盟开始彻底分道扬镳,身为一张牌的立陶宛似乎就要失去价值,这让它开始寻求其他方式的政治表演,开始在台海问题上肆意散播言论,这让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日渐紧张。


       希望获得经济上的援助的立陶宛,原本希望欧盟的内部志愿来缓解自身经济问题,可令他没有想到的却是它的政治表演不仅没有换来应有的经济援助,相反还将它逼入了绝境。
       几乎要与中国断交的立陶宛,在丧失中国这个市场后,与俄罗斯关系也继续恶化,导致了它的传统贸易大国纷纷离它而去,想让欧盟内部消化立陶宛出口的产品,只能是痴人说梦,加上欧盟经济发展也是走了下坡路。


       于是立陶宛在刺激经济的过程中,也背负了一身债务,这让它随时有破产的可能,从根本上来看这也是立陶宛丧失经济发展优势的表现,可即便到了这步田地,立陶宛也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过任何反思。
       二、中国大使说出了关键要点
       背负高额债务后,立陶宛寻求向中国贷款来解决短期债务违约问题,同时对中国出租港口的使用权,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得到中国的回应,这让立陶宛似乎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看到立陶宛如今的困境,中国大使卢沙野却在不经意间说出了事实,在卢沙野接受媒体采访时,原本是就俄罗斯如今的困境进行解读的,可在谈及苏联时代遗留的问题时,便暴露了很多前苏联国家如今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苏联在解体过程中,不仅是政治上的分离,还是在经济上的解体,这其中的代表就有立陶宛之类的国家,长期享受苏联补贴,实际上是不具备政治话语权的,一旦脱离苏联也只能沦为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于是今天的立陶宛便是为数十年前的错误政治决策在买单。


       没有政治话语权的立陶宛,之所以还在政治上积极唱反调,正是希望借助这种方法来取得西方的经济援助,却没有根本性地改变本国的经济困境。
       无论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是东亚各国的经济腾飞,其中不乏都有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可这种表现在很多前苏联国家中看不到,立陶宛更是在享受欧盟和俄罗斯的双重红利中忘记了经济改革的重要性,于是一旦失去了两条经济动脉,立陶宛便立即原形毕露了。


       中国大使的话仅仅只是在根本上分析了前苏联国家的现状,可这也让一些国家在能否独立生存的问题上更加深入地思考,毕竟一个国家想要成为了一个有独立自主主权的国家,依靠的不单单是国家上的承认,更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立陶宛在没有经济支撑的前提下独立,最后在丧失经济发展红利后,沦落到今天的模样,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独立后经济发展的失败,也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表面上是一个独立国家的立陶宛,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从中国大使卢沙野的话中,便能够看出立陶宛实际上是依靠欧盟和俄罗斯的不断输血,才能够维持到今天的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经济动脉,很快就原形毕露,成为了一个弃子。
       如今背负高额债务,有可能面临破产的立陶宛,又想着向中国贷款来解决危机,可见它在失去经济自主权后,将会是命运难测的一个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