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志→师傅→老师,关于称谓的那些事儿

 与春天同行 2024-04-14 发布于青海
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对陌生者等的称呼,可以称之为“社会称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称谓经历了从“同志”到“师傅”再到亲属称谓三个历史阶段。
在战疫中,社会称谓呈现出感人新貌,给社会注入一股强劲的暖流。

  “师傅”的泛化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师傅”的称谓风行九州,盛极一时,社会上不论对谁都称“师傅”。一位语言学者在课堂上抨击时髦的“师傅”说,不应把警察也称“师傅”。
由于“师傅”用法的泛化,有的词典对“师傅”释义增加了“对一般人的敬称”“某些地区对成年人的称呼”等说法。而《现代汉语词典》对师傅的解释,从20世纪70年代的“试用本”到现今的第7版,都一直是两条
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
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从近些年社会称谓的变化来看,《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坚守”是有远见之举。
  “老师”打破“师傅”一统天下


在新时代,“师傅”独霸天下的局面悄然生变。过去,在北京街头,问路时几乎都称“师傅”或“老师傅”。而今,时常听到的是“大爷”“大叔”“阿姨”。在展览馆门口,问事儿的年轻人称保安为“大哥”。在菜市场,年轻女顾客称女摊主为“大姐”,称男摊主为“大哥”。公交车上,一位大妈对老者说:“大哥,这儿有一座儿,您坐吧。”在超市自动收款处,中年男子问年长顾客:“老哥,您结完账了吗?”……亲属称谓随处可闻,处处登场,“师傅”默然后退。
亲属称谓之外,“老师”也迈出校园,走进社会。常听见年轻演员对老演员、年轻歌手对老歌手、年轻编辑对老编辑、年轻记者对老记者等称“老师”。“老师”进入社会,透露出新时代民众像学校的学生尊敬教师一样尊敬有学问、有技能的人。这反映出,在新时期,人们更加看重知识和技艺,更敬重掌握它们的人才。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老师”的注释从原先的“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补充为如今的“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这一调整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的实际用法。
  亲属称谓的使用给战疫注入暖流


在抗疫中,亲属称谓的使用更为广泛。小区封闭、设卡,执行者说:“大叔,请出示出入证。”若主动出示,则回应“谢谢大叔”“谢谢大爷”“谢谢叔叔”“谢谢阿姨”“谢谢大妈”等。小区人员给居家隔离的住户送菜时提醒:“大叔,菜给您搁门口了。”一位居民对记者提到辛勤上门服务的社区干部时,脱口道:“我们都喊她'姐’”。
在武汉,护士微笑着对治愈的病人说:“大爷,您可以出院了,请跟我走。”尤令人动容的是,某些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跟患者结成一对一“临时家属”。医护人员一片热诚地对患者说:“我就是你的亲人!”有的亲切询问:“爷爷,您喝不喝水呀?”有的上前提议:“大妈,我帮您穿吧!”
说“我就是你的亲人”时,自然跟对方没有亲属关系,但紧接着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也就是“将亲属称谓用于了非亲属”。这体现出称呼者的真挚情怀。这种情怀来自责任意识——医护人员挺起铁肩,奋勇拼搏,视此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一位老大爷大小便不能自理,因护士“都是女孩子”而犯愁。护士长安抚老人:“这里没有女孩子,她们都是护士,是战士,都是党员,您但放宽心!”强烈的责任意识喷薄而出,说得老大爷热泪盈眶。
图片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隔离病房,一位医务人员在照料患者。魏铼摄/光明图片
责任意识是医护人员使用亲属称谓的表层导因。从中国社会前进的步履看,还存在深层导因,这便是蕴藏于14亿人心坎里的强烈信念:不论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不论如何关山重重,一定要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
近年来社会普遍使用的亲属称谓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而战疫期间医护工作者对患者使用的亲属称谓,则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给社会注入汩汩暖流,让人民的心贴得更近。武汉的一位夜班司机想方设法为援汉抗疫勇士周到服务,医护人员一开始称他“师傅”,后来干脆喊“强哥”。称谓的改换,生动鲜活地透露出“心相近”的细微历程。
  我国社会称谓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余载,社会称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人与人普遍称“同志”,“张同志”“李同志”“老同志”“小同志”无日不闻,如影随形。
○●第二个阶段:“师傅”漫天飞舞,不论遇到什么人,均称“师傅”。
○●第三个阶段:亲属称谓、“老师”接踵而至。在第二、三个阶段,“同志”较多地用于各种工作语境,常表现为一种“工作称谓”。

综上所述,可以洞见:
社会称谓的嬗变真切地映示出社会思潮(或者说社会心理)的流变。从“同志”时代转换到“师傅”时代,映现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转轨;从“师傅”时代转换到“亲属称谓+老师”时代,呈现出在新时期,“合作互助、携手奋进”和“崇尚知识、重德重才”的意念,已经成为当代波澜壮阔的思想洪流,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社会称谓是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
与此同时,社会思潮又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社会称谓。奔流不息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引着社会称谓:企盼科技、经济大发展的社会思潮引发“师傅”红极一时;希冀增强“向心力”的社会思潮促使亲属称谓遍地开花;愈益尊重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思潮推动“老师”进入新天地;更加敬仰德才兼备著名人士的社会思潮,促使众人称德高望重者时重拾“先生”,例如称“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郭兰英为“郭兰英先生”;……
一本语言学词典解释“禁忌语”时揭示,旧时代的北京,两位先生见面常互称“二哥”而不称“大哥”。因为“二哥”让人想起伟岸的打虎英雄武松,而“大哥”使人联想到五短身材的武大郎——民间崇尚英雄人物的社会思潮使然。社会思潮是社会称谓衍变的引领者。
社会称谓折射出人际关系状况。称谓表露出人际关系实况。《红楼梦》第52回中,丫头直呼“宝玉”而不称“二爷”,透露出宝玉跟丫头们十分和洽;第58回中,黛玉直呼宝钗“姐姐”而不称“宝姐姐”,显露出此时两人已颇为亲睦。
图片
同样,社会称谓亦显现出泛存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现时情状。援鄂医护人员用亲属称谓称新冠肺炎病人,显示出战疫期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医疗队员语)的感人医患关系。他们所使用的亲属称谓,可以视为遭逢困厄时,我国社会人际关系在社会称谓上的一个投影。
在今后的岁月里,只要留意,定会窥察到社会称谓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映现出的许许多多人际关系新况,从而使我们透过这“一滴水”获悉:在中国这个蓬勃发展的社会里,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日渐成长的足迹。


情报员:杜永道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编辑员:若瑜

图片
END

转自 | 语情局

图片

编辑:王璇(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