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什么样的组织里、团队中,总有很多分歧、甚至是对立,这个时候谁最能团结人、谁就能拥有最大的影响力。 而团结是要以相同点、一致点为出发点和基础的,没有相同点、一致点,那也就不可能有出发点。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点。 比如,毛主席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第一句就是,
在这个赞同点之后,再处理各种分歧,最后转入革命的共同目标、以之为赞同点。
这是“正——反——正”的公式的运用。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技巧,赞同——反对——赞同,即形成一种“正——反——正”的表达和行动结构,就可能使得能把组织和团队真正团结起来。推而广之,就有, 1、表扬——批评——表扬 2、团结——斗争——团结 3、团结——批评——团结 4、奖励——惩罚——奖励 5、赞同——反对——赞同 6、肯定——否定——肯定 在这样的结构下,就既处理了分歧和不一致、又巩固了团结和一致。 比如,
这就是通过提出一个目标、提出一个任务,以任务和目标为大家的赞同点,然后在运动中反对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出路上形成赞同。 比如,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正——反——正”的这个公式,可以升级为:“正——正的证明——反——正——正的证明”, 1)完全同意,就是赞同。 2)并且补充证明自己的赞同——是更加有力量与更加迅速发展的正确方针。 3)不同意,就是反对。 4)最后,提出具体的任务,并预计任务完成时间,这是补充自己赞同的证明。 在这样的结构下,就比较容易、减少阻力的说服了人,并且把对方统一、团结到自己提出来的任务上。 并且在“反”的同时——要提出正确的做法,即是在这个公式下,可以再纳入一组正反面——即错误和正确的正反面,提出正确的做法,就可以缩短由错误走向正确的等待时间。 也就是说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为——“正——正的证明——反——正(正确的做法)——正的证明”,或者是在正的证明里提出了正确的做法。 比如,毛泽东处理张国焘事件时,
这就是从肯定开始,然后是否定,接着给了一条出路——抛弃错误、从头做起,为了证明有出路(肯定),又给出了肯定的证明,
这样就一时的团结了他,只不过张特立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终归还是格局不够,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处理下张特立的叛变也无所作为。 在“正——正的证明——反——正——正的证明”这个公式下,这个“反”的尺度就可以更大些、走得也更远些,这样就能使对错误批判的更深入一些,形成更坚固、更广泛的团结。 比如,
显然,毛主席实质上是不同意这几位将军的做法的,但毛主席仍然以赞同开始,赞同的是对方行动的临时性质,反对的是对方行动的长期性质,同时提出他们最终的正确做法,并把他们统一到最终的出路上来。并且这里也包含了赞同的证明——能打一二个胜仗——即是对其行动的正面可能性加以证明、以证明自己的赞同。 所以,这是辩证法中一个团结不同意见的人的有效办法,通过这个公式的执行——这种分歧极大的淡化了、而指出正确的做法——又极大的压缩了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等待时间。 |
|
来自: Silvia0929 > 《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