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女记者的生死赴会》:“贴脸开大”的记者就问你服不服?

 书虫驿站 2024-04-14 发布于河北

.

.

.


- 览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所以存在一个只身去劝杀人犯自首的女记者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叫我们这等对现实世界缺乏想象力的人面对“贴脸开大”这件事还是有些吃不消。

何况这可是真事儿,何况这事儿发生在中国,何况这人这事还是有现实报道可查,那这就叫人不得不感叹一句“人生如戏,难怪戏如人生”了。

《女记者的生死赴会》是一本讲述云南非科班女记者多次劝罪犯(包括多名杀人犯)自首的纪实文学,作者汤布莱,也就是书中的那位女记者。

书中的女记者,汤布莱,原本干的是与记者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在她三十岁之际遭遇人生滑铁卢,首先是婚姻破裂,接着是中年丧父,短短一年接连的打击让她备受折磨,身心俱疲的她带着三岁的儿子躲到一处,不接触任何人,以日记为药疗愈内心的伤痛。

然而人不能一直逃避,在她躲起来写了三个月日记后,儿子稚嫩的想家话语让她认清现实,她带着儿子重返昆明,回到家中。为了重振信心,她报班心理咨询师,在学习中一边疗愈心灵一边重拾信心,为维持生活,她开了一家时装店,可终归因性格原因无法做下去。

关心着汤布莱的姐姐在报纸的招聘栏里看到《情感地带》栏目要招一名主持人,便推荐她去试试,姐姐认为自己的妹妹那么喜欢写文章,何不去报社里写。

推脱不下的汤布莱就去试了一试,并没有取得第一名的她,却以第二名的身份被报社里某人相中破格录取,开启了她的记者人生。





汤布莱文笔细腻,同时拥有着极强的同理心,加上曾经进行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使得她拥有了如同知心大姐姐般的形象,她写过的报道也让人深切体会到其中的情谊。

2009年三月的那天夜里,在家中准备吃晚饭的汤记者接到一通电话,一个声音沙哑的男性告诉她,他杀人了,想要同记者聊一聊。

略显慌乱但很快稳住心神的她在同之交流中了解到,这名男性杀人犯是自己的忠实读者,这名男子看到记者报道拍摄的一张照片。那是汤记者在报道一名越战烈士所拍的,业已花白头发的母亲于年轻战士墓碑前哭泣的情景,那张照片让这个逃亡了十二年的男人不可遏制的思念起自己的母亲。

十二年的逃亡生活让这个男人有口难言,苦闷的内心在那一刻崩塌,他急需一个听众来释放心中的压抑。已做情感热线多年的汤记者并非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电话,然而对方是名杀人犯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记者的使命使得她明白她必须小心翼翼,要将之稳住,伺机将之绳之于法。

然而,对方却从她一时的犹豫沉默中听出什么,又拒绝了进一步沟通挂断了电话。短暂的心理活动后,汤记者暗下了一个决定,她要劝此人去自首。她料定对方还会给自己打电话,于是立刻去查阅相关资料。

在查阅相关犯罪报道时却越查越后怕,然而人性中的好奇同样攫住了她,在害怕与好奇的交织中,半夜十一点,躺下准备入睡的她听到了如同午夜凶铃般的来电。犹豫片刻的她接上时却只听到了对面传来的忙音,一时着急的她立马拨回去,却又无人接听。

不知过了多久,陌生来电再次响起,接起电话的汤布莱被直接质问开始为何不接电话。汤布莱与之小心周旋,稳住对方心神的同时慢慢透露自首的建议,刚提出让对方自首的话就被对方果断拒绝,对方表示自己知道坐牢的滋味,立刻挂断了电话。

心中五味杂陈的汤记者被各种的可能搅得心神不宁,然而在睡眼迷糊之际,凌晨一点时却再次接到对方电话,对方直言要与记者在第二天九点半时于火车站见一面,表示如果能来,将会给她一个惊喜。

本身极富浪漫心理的记者被吊足了胃口,胆大而心细的汤布莱明白自己不能直接拒绝,需要先将其拖住。一番言语周旋,汤布莱在请示过报社领导后,答应了同对方的见面。

见面前的这个晚上,无论是要见面的杀人犯还是答应赴约的女记者都夜不能寐。男子三番两次半夜的电话更说明了他的焦灼与紧张,他再三警告对方不能报警,第二天到底如何无人可预知,然而记者决定了这是注定要去奔赴的战场。





一早赶到火车站的记者再次接到电话,此时对方终于讲出了自己的真名,作为记者的她立马在挂断电话后与相关警方进行核实,发现此人确实是十二年前的罪犯,杀人在逃,至今未归案。

被警方警告可能的事情后,汤布莱斟酌前后明白,如今的自己无法不见面,同样无法报警,骑虎难下的她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左等右等终于将男子等来,一声“上车”的招呼后便被对方拉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似乎与这名男子相识,车门没关紧便发动油门直奔城郊。

肾上腺素狂飙的汤布莱甚至呼吸都快紊乱了,无法断定对方的目的,无畏的女记者心中开始紧张。然而,终归是经过人生低谷又爬上来的人,又是一通周旋,女记者成功将这个打算把自己带到城郊小馆子吃饭的男子,约到了有名的大饭店,一个显眼的地方。

心怀戒备的两人终于上了饭桌,男子酒后似是敞开了心扉,讲了许多自己的事,包括当年的杀人情节,然而抒发最多的依旧是浓烈的亲情,对自己母亲的深深怀念,汤记者适时又提出自首的建议,男子在汤布莱承诺替自己探望母亲后答应同她去自首,酒足饭饱准备去公安局的档口,男子却又提出新的要求。

男子说自己很喜欢唱歌,让记者跟他去他家听他唱歌……

不想功亏一篑的记者心情忐忑的答应对方,于是两人来到了一处小巷子,在一个十几平见方的小屋内,男子拿起破旧的吉他给汤布莱唱了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

在这个小屋内,男子再一次情感爆发,感叹了自己人生的不幸,愈加深层次的交流叫记者心中百感交集。心声的不断吐露让记者慢慢放下了戒备,走出小屋上了出租车,再次准备去往公安局自首时,男子却又提出新的要求。

男子说先不去公安局,他想带记者去见一个人。

记者的心被再次吊起,尘埃落定前一切皆有可能,人是会动摇的动物,由其参与的事情就会出现变数,从九点多同此人见面到当下已是下午四点,记者的心每一分每一秒都备受煎熬,然而无法拒绝的她只得再一次按着对方的要求来。

终于到了地方,所见之人却不在,心思完全不在当下的女记者听着男子同熟识的人东拉西扯,又是一分一秒的熬过去后,打好出租车准备出发的男子,却再次向司机说出了“公安局”之外的地名。

刚到目的地,男子却要求记者留在车上,孤身下去找人。记者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信任的建立极其难得,幸得司机从二人谈话中听出端倪,未免惹祸上身及时将记者“赶”下车,溜之大吉。

两人下来,在目的地依旧寻人未果后,终于再次打车奔赴了“刑场”——公安局。





关于这次的事情报道让女记者获得了极大的名气,却又同样招来了“效仿者”,此后汤布莱又接连接到罪犯的电话,有逃亡十九年谨慎到极致的杀人犯,也有醉酒轮奸陌生女子的强奸犯,书中对后续这几个罪犯的情况也进行了细致的讲述,在此不做详细展开,读友可以去书中阅读了解。

整本书所记录的故事,每一个都是真实而又赤裸的现实,每一个都是女记者小心谨慎中怀着那份记者的“责任”将事件跟进到底,还原事情的真相,展示人性最隐秘的角落。

正是这样敢于“贴脸开大”的记者,才让这个社会变得透明而又干净,或许那种危险的行为不值得推崇,但这样的人却是不得不赞颂的。




Deer
左手文艺|右手嬉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