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兖州栗园墓出土文物看明代“选秀女”制

 日月存心 2024-04-15 发布于山东

观兖州 知天下

识别二维码或点击
下方链接关注我们

《兖州春秋》


从兖州栗园墓出土文物看明代“选秀女”制

马新伟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兖州城北十里栗园村一农民在动土挖沙时,发现了一个古墓,兖州市博物馆闻讯,派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坐北朝南,有棺椰数层,外层为砖砌,中层为糯米汁参石灰浇灌,内层为木椁。其棺用柏木所制,做功讲究,朱红漆地;饰贴金凤鸟图案,衬以水纹,云纹衬地。纹饰精细优美。棺头有“鲁宫侍姬张氏之柩”。该墓陪葬众多文物,其中有银元宝四枚、金簪七把、金风套扣一套、金蝴蝶套扣二副,尤为精美珍贵。
从该墓棺头铭文分析,该墓应是明鲁王府内宫一个宫女的墓葬,从墓内大量陪葬丰厚的珍贵文物来看,墓主又不是一般的宫女,应是鲁王府内宫一位很有身份的女官,按照明代葬丧制度,一般平民百姓丧葬用棺只能是黑色素面棺,只有帝王之家才能用红底贴金和饰用龙凤纹图案,违者要下狱治罪。

该墓死者即是鲁王府内宫的重要成员,但为什么又是孤零零的一个单人墓呢?为什么没有合葬于王家陵园呢?(皇帝墓称陵,亲王墓称园)原来在明代大兴“选秀女”制度,明廷新帝登基,亲王就国之时,就要进行大规模“选秀女”,一次或数次进行,每次要从民间选取数百名美貌俊秀、有才有德的年轻妇女进宫经帝王评选,好的被封为王妃、王嫔、王夫人,一般的统称为“选佳”或“侍姬”,差些的作为宫女、宫婢使用,没有被选中的在宫中生活三个月至半年再退回原籍。那些被选中的妇女,除极少数被封为妃嫔者外,多数在宫中服务五年左右后便被放回原籍,听民聘取。只有王妃才有资格和王子一块合葬帝王陵园,一般人只能为帝王殉葬,或死后另地单身安葬。栗园出土的张代墓应属后者。同类型的墓在兖州还有不少,如钜王林村铁路东群众俗称“妃子墓”,城西五里庄有鲁府娘娘“郑氏墓”等。

古者天子立后,并建立宫、三夫人、九嫔、七世妇,八十一御妾,群众俗传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纵观历史,各朝各代帝王内宫,妃嫔多寡不一,秦始皇兴建阿房宫三百里,内有美女无数,有许多已到白发苍苍也没有见到始皇一面,更不用说幸遇有宠了。汉武帝取好女三千以填后宫。到了唐代初年,把隋朝遗留下的宫女数千人,选好的留下一部分外,余下的三千多人,放出宫外,任民娶聘,到了唐代中叶,后宫妇女多的成灾,大安宫及掖庭无用之宫女多达数万。到了贞元廿一年三月不得不放出数千人,其中仅放出的歌舞女妓就达六百多人。通知其亲属迎于九仙门外,百姓莫不欢呼大喜。唐白居易长恨歌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之句,虽是诗词文句,但形容得并不夸张。

明代后官制度多仿唐代,宫女人数不在少数,据明《明史纪事本末》所载,明末李自成打破北京城后,明廷后宫先跳河死节的宫女就达二百多人,除逃散一部分外,没有跑掉的宫女被李自成和其手下大将每人分得三十多人。各地藩王府后宫人数,尚不得而知,但从《廿二史创记》所记,(伊王)从河南各地一次选取七百余人,留尤丽者九十余,余人勒其家以金赎来看,当也在百人左右。

古代后宫没有完整的一套官层机构和等级制度,据《典》所载,汉兴,内宫因秦之称皇帝祖母称太皇太后,帝母称太后,正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后武帝又置婕妤,女圣娥,容华。

明制规定,选秀女每五年一次,帝廷京师每次选取三百人左右,各地亲王府百人左右,根据明书记载,每到选秀女时期,民不愿者多,或躲或藏,或化俊为丑,或装病。其混乱情况正像民间戏曲《拉郎配》所形容的一样。

选秀女工作,有时只在京城或王府城乡内外进行,有时有太监内宫进献,有时从小培养(始光宗万贵妃,四岁进宫),这些都为个别现象,不为帝例。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五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