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示调畅身心的中医智慧——《情志疗法》评介

 循天园 2024-04-15 发布于广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社会各界对情志健康越来越重视。现代医学证明,当人体出现过分焦虑、紧张、愤怒、恐惧、激动、抑郁等不良情绪时,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临床观察也表明,精神情志因素和身体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医理论讲“百病皆由气生”,《黄帝内经》中也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的观点,强调的都是情绪对于身体的影响。情志疗法是典型的中医非药物疗法,致力于从疾病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出发,以内在精神情志的改变来实现疾病的好转,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临床验证。

《情志疗法》一书系统梳理了中医情志思想的发展源流,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关于身心疾病、情志致病等观点进行了详细汇总,全景呈现了中医情志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有许多论述,影响至今,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些观点都朴素地指出了情绪对身体影响的定向性与定位性特点。

历代医家对情志疗法都有一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情志相胜法、顺情从欲法、移精变气法、言语开导法、五行音乐法等临床常用方法,通过精神情志方面的调畅,实现健康的好转。

传统中医情志疗法的价值虽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瓶颈,使之未得到全面推广,运用不足,即使参与治疗,也主要作为辅助手段。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情绪与疾病之间对应关系的系统认知,另一方面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规范。

《情志疗法》一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中医情志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了全面论述。首先对情绪的发生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当人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全部信息会形成一个集合,留存在人的心智记忆中,日后每遇到相似的情境,同样的情绪便会再次出现。情绪会影响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转,造成神经内分泌系统失常,久而久之会降低免疫力,使机体出现病变反应。情绪的不断发作会加剧这一过程,在长期的情绪刺激下,人会产生各种身心疾病。该书深化了情绪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不仅如此,《情志疗法》一书还通过对疾病原理和大量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头痛、哮喘、焦虑、抑郁、乳腺增生、甲状腺病、糖尿病等病症所对应的情绪问题,使原本笼统的情绪问题归因变得更加具象。以脾胃疾病为例,其对应的情绪主要为对世界、人生、社会、现实某些现象或行为的不能接受、不服气、不敢反对等情绪。当面对脾胃疾病患者时,医生可以从以上情绪入手,对患者的生活经历进行问询,引导其转变对生活事件的认知。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情志疗法的治疗过程,该书在疾病解读部分进行了案例分析,通过对诊疗过程的详细论述,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疾病所对应的相关情绪问题。

书中介绍的情志疗法以中医情志思想为基础,结合西医和心理学关于情绪刺激对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影响研究,进行深入理论推导并运用大量案例详细论证,明确了多种疾病与情绪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传统中医情志思想更加具象化、科学化、可操作化。

最值得关注的是,《情志疗法》一书在处理疾病对应的情绪问题方面,提出了标准化的操作路径:从患者当下的身体状况出发,找到其记忆中不健康的情绪,追溯导致该情绪发生的生活事件,通过释放、化解、清除相应的情绪,帮助患者走出情绪困扰,恢复气血正常运转;同时,引导患者重新认识导致情绪发生的生活事件,回顾其生命历程中的自身思想认知障碍,改善其心智模式,重新审视疾病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正确对待疾病,尊重生命,提高自身免疫力,激发修复自愈能力,最终全面改善身心健康水平。(招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