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葱姜蒜

 段庆红 2024-04-15 发布于山西

葱姜蒜

我试着把葱姜蒜颠倒一下位置后,变成了葱蒜姜,姜葱蒜,姜蒜葱。感觉都没有葱姜蒜读着顺口。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一开始就是葱姜蒜这样的顺序。

那就葱姜蒜吧。

我们那里,种葱,不种蒜姜。豫北地方大,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那里只指我们那个村子和方圆几里地的地方。二十里之外的地方就不敢肯定了。所以一到集会时,会上会有很多卖蒜姜的人,他们把蒜姜摆在面前,蒜味儿姜味儿扑鼻。蒜姜味儿窜了好远。需要买的人会去跟前先把蒜姜买好。免得一会儿人多买不上。

葱姜蒜都是调味品,炒菜,炝锅,都会用到。有的习惯用葱,有的喜欢用蒜。当油热之后放入葱蒜,那个香味儿就出来了。炒出来的菜也特别的香。有人说自己炒菜不香,什么原因。街坊四邻说,是不是油没热,或者葱蒜没有烘透。大家都这样说时,说明只有油热,葱蒜烘透,炒出来的菜才更有香味。小菊每次都是油不热就放葱蒜,接着倒菜,难怪炒出来的菜不香,听街坊四邻这么说,她瞬间顿悟,等着油热,炝锅,菜香了起来。

除了平时炝锅用,调馅儿更离不开葱姜蒜。既然是调味品,就得调出味儿来。多,不一定味儿好,但是少了,味儿肯定出不来。凡事都是适量最好。蒜除了可炒菜,炝锅用。吃捞面条少不了蒜。捣蒜是农家小院儿中午最好听的声音,也是普遍现象,虽说不种蒜,不种蒜是气候各方面不适合蒜生长。捣蒜臼,捣蒜锤儿就在厨房最显眼的地方,只要吃捞面条,捞面条是手擀面,就会捣蒜。捣好的蒜里添冷水,说是蒜味儿十足。于是都是添水。蒜是紧皮蒜,啥是紧皮蒜,就是蒜皮特别细薄,而且很紧,这种蒜个头小,不容易剥皮,就叫紧皮蒜。这种蒜辣,真正体现出了蒜的味道。你听吧,这家捣罢那家捣,有时是同时捣。从捣蒜声中就知道不是捞面条就是卤面。捞面条,放一勺儿蒜汁,一勺儿芝麻面儿,一搅拌,那是庄稼人嘴里的好饭。姜除了调馅儿,在喝炒米.汤时更是少不了姜。有个说法叫“炒米汤宜放姜”。这是多少年来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只要喝炒米汤,就说宜放姜。有的人会多放姜,比如感冒了,趁着喝一碗姜炒米汤,出出汗,也许就好了。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炒米汤,还以为是米汤,其实正确读法应该是“炒米.汤”。先把小米干炒,再用这些米做成汤,汤里放扁豆角,白萝卜丝,面条,姜末,最后用葱蒜炝锅。这个汤就叫炒米.汤。谁放的姜多,都能闻到。可见姜味儿同样十足。有的人天生不能吃姜,一吃姜就上火,这个绝对不是矫情,这是个人体质造成。身体不接受这些葱姜蒜,或者只接受一样。能吃姜的人体会不到不能吃姜的人,不能吃姜的人看着吃姜的人,心想“吃那么多姜就不上火吗?”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吃葱姜蒜也是如此。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去接受就行了。既然种葱,葱就成了炒菜炝锅主要调味品。三十多年前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习惯,把葱腌制在瓷盆里,为了保鲜。不然葱叶会干,葱杆会空。只有用盐腌,葱才是葱。一盆腌制葱吃好长时间,甚至好长好长时间。家家户户厨房都有一盆用锅簰盖着的腌制葱。及时腌葱干了,也不碍事。你只管用筷子夹起炝锅就行了。后来不再腌制葱。起头是谁带动腌制葱的,不知道,又是谁带头不腌制葱的,不知道。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唯有这样的情况不用大喇叭喊叫小喇叭广播。这种现象说没就没。不再腌制的葱又是如何储存的,她们自有办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人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的智慧和办法。时代造就人。

葱有疙瘩葱,长杆葱。不管哪种葱,绿色部分盎然,葱白处自然。洗净切段儿辣味蔓延。浓墨重彩于午间。山东煎饼出名,山东大葱更是家喻户晓。
蒜的话,如果一颗蒜上多了一痕,这不是瑕疵,这是是农民伯伯无意中留下的印记。蒜不会因痕而失去它的魅力,反而更突出了自然的本意。
姜的形状像一块和田玉原石,又似新疆玛瑙的千奇百怪,没有刻意雕琢,也无需刻意为之,自始至终都是保留着最初的纯真。

这是我对葱姜蒜的理解。

市场上,各种蔬菜,包括葱姜蒜,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葱,有大葱,小葱,香葱,疙瘩葱,长杆葱。蒜通常说成是大蒜,好像说蒜还不过瘾,必须加个大字,才能体现出蒜的价值或者蒜的辣味出来。姜有新姜,老姜。但老姜更吃香。难道是因为“姜是老的辣”那句话。可能是吧。

葱姜蒜就在厨房窗台一个长方形盒子里,座锅,倒油,油热之后,放入葱姜蒜,开始炒菜。如若炒菜不放葱姜蒜,炒出的菜和放上葱姜蒜的味道会不会差距很大。这个没有试过。我想那些不能吃葱姜蒜的人或许早已习惯了不放葱姜蒜。照样吃的可口。这主要是习惯问题。没有行不行一说。

葱,除了上边说的,葱须还是很好的药材。当然还可做葱花饼。豫北人除了蒸馍,还烙葱花饼。一截儿葱,甚至一小截儿葱都能做出香喷喷的葱花饼,葱花饼里除了葱,还放盐油。葱是最明显的点缀。烙熟之后葱花依旧在。所以得名“葱花饼”。

听说蒜皮泡水里可浇花,可驱赶蚊虫,这是生活小妙招。

可乐煮姜片还能治疗感冒。前段时间感冒,我和孩子们都喝了可乐煮姜水。姜片还可以和葱,葱须一起煮水喝。

这都是所谓的偏方。小时候,“偏方”一词在大人们口中说得最多。如果葱是大葱,蒜是大蒜,姜是老姜。那么偏方则是小偏方,没有人说是大偏方,老偏方。小偏方给人一种简单的配方,却成了大家认可的小偏方。一说就是偏方,去找个小偏方试试。于是“小偏方”在当时的八十年代特别流行,也特别吃香。小偏方都是老人留下来的,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管不管用,还是那句话:因人而异。这个人用了就好了,那个人或许得一段时间才会好。总之都会好,也都渴望会好。

三个字颠倒着读的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都顺口。

葱姜蒜,颠倒,变成了——蒜葱姜,葱蒜姜,姜葱蒜。感觉还是葱姜蒜顺口。

买点葱姜蒜去,让调味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