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华野2018 2024-04-15 发布于山西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猝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这套王献之的行书结构教材,大约出版于二十年前,市面已经很难看到,特此分享。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行书发展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受到欢迎,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

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

二,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

三,采用欹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

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王献之行书结构教材(珍藏版)

特别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