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大雨中奔跑的楼宇、树木、车马人群,我想,契合大诗人李白的诗意,烟花三月下扬州应是最美的,迎接我的也许就是春风十里扬州路了。 九月初,我与先生正好都可以休假,想到几次错过的扬州,若在绿意叠重的初秋去扬州也许别有一番心得。于是,休假去青岛汇合,一场说走就走的扬州自由行开启了。只是没想到一下动车迎接我们的是倾盆大雨,出租车的雨刷“砰砰”忙个不停,前方依然水帘如瀑。载我们去酒店的是位女司机,她说:你们来得真是时候,旅游旺季来就是人看人,你们的酒店在市中心四望亭附近,去哪里都方便。 出租车很快驶入市中心四望亭路,天空开始细雨漂缈,街头成队的电动车在雨雾中穿行,透过汽车玻璃犹如一幅小城写意水墨徐徐展开。到达我们预订的酒店,看到宽敞干净的套房,一切都是那么舒适惬意。 “走,出去吃点东西。”先生招呼道。 走出酒店大门,我发现酒店门口左手就是通往扬州八怪纪念馆的小胡同,立足,望着灰砖墙上挂着的绿植,灯光下温馨静怡的胡同人家,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气,心中顿感温暖,多么幸福的人间烟火气啊。 细细的雨丝穿透阴郁的夜幕、橘色的灯光,持伞漫步烟雨中,体会到江南的韵致。耳边仿佛响起林俊杰的《江南》: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 我们继续往前走,近十米处,就有一家当地特色餐馆。透过大玻璃窗,见里面食客不少,饭菜品相很诱人,我们即进去选了一个靠窗位置,点了蒸虾饺,虾籽饺面、大煮干丝,扬州的第一餐就近满足了。听到我们说味道很好的反馈后,店长,一个中年男人开心地笑着欢迎我们明天再来。 从餐馆出来,外面的雨停了,时间尚早,于是,我们决定从附近的西街口往东走,夜游东关街。一进到彩衣街那里,游人就越来越多了,各种店铺,特别是“扬州三把刀”的招牌特别醒目。进入东关街,灯火阑珊中的古城,黑白色调,古朴典雅,商品琳琅满目,店铺一个挨一个,保留了许多百年老店,是工艺美术,小吃一条街了。不愧为网红打卡地,街上人来人往,特别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三三两两,说笑着,手里举着吃的,手机拍着,青春的气息给老街增加了许多蓬勃向上的色彩。我被各种特色老店所吸引,在中国化装品始祖谢馥春店里,开心地选购了两样。走着,看着,更被古城楼宇间那狭窄幽深的胡同所折服,感觉刚好能过一辆电动自行车,夜色让胡同更加神秘,老城沉淀了这里的味道,也沉淀了这些胡同里的人。 来到“个园”的南门入口处,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私家园林,此时大门关着。 “这里等哪天再来,进去好好看看。”先生手拿两杯咖啡走过来,那自在的样子已完全融入东关街古城夜色里。 正兴致盎然地走着,雨突然又落下来,东关街的古色古香,热闹的灯光、游人都沐浴在飘摇的雨丝里。此刻,我只想到东关街长一千多米,不是几步即可走完的,于是,提议返回。当我们举着伞返回酒店,大堂服务员告诉我们,你们刚才可以继续往前走,从东大门返回酒店也很近,起码可以看到东大门。 的确,三天后的下午我们站在“东关”的城楼下,被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所震撼。白日再次走进东关街,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巷连巷,巷通巷,大巷里面套小巷”。街上的每一条巷子,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触摸到扬州历史变迁的痕迹,遇见扬州人慢生活的安逸与美好。在心仪的美食与物品中流连往返的游人,偶尔从眼前飘过去的汉服女子,走在散淡,悠闲地迈着脚步的人们之中,我的步履逐渐也变得慢起来。我们从一个巷子转进另一个巷子,品读它们背后的故事,凝结的色彩,似乎要掀开每一条巷子、每一处园林的神秘面纱。 淡淡茉莉花香来,石板路幽静,小巷口一位老阿婆静静地坐在门前,面前小圆几上放着一杯茶,一个竹编小笸箩里是一包洁白清香的鲜茉莉花苞,她戴着老花镜正在仔细地制作一个茉莉花手链。听到我的问候,在得知我的母亲与她同年时,她微笑着抬起头,慈祥地示意我伸手,一朵即将绽放的茉莉花轻轻放在了我的掌心,顿时,花香从掌心一直传到我的心里。我开心地道谢并把这洁白的花朵,别在太阳帽上,一个下午阳光和空气都是香甜的。 爱上一座城,精神的愉悦体会不到身体的疲惫,我与先生沉醉在东关街丰富的历史人文里。在个园,园林主人的神奇构思与用心设计,惊艳众人。在春夏秋冬四景处先生从各个角度给我拍照,他说,要在个园的四季里留下我的影子和他的诗意。 出个园进逸圃,我们在错综巧妙的园林设计里找到了境界多变、绝处逢生的格调。“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在“街南书屋”的12景观里认识马氏两兄弟,惊叹其藏书十余万卷的历史分量和浓郁的书香,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书画里沉醉。 扬州的夜晚是寂静的,我没有听到窗外的雨滴翻动树叶的声响;扬州的清晨亦是安静的,成排停靠在路边的电动车离开的也是悄无声息,只有碧绿的草木挂着水珠静静呼应着我心中慢慢升起的明媚。 我们到达的第二天看预报还有大雨,于是我们商定先去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并在网上预约了上午的门票。出酒店大门前,大堂服务员暖心地递给我们一把大雨伞,说是看我们的阳伞怕不行。 出租车司机是个中年男人,一上车他就热情地给我们讲扬州城的特色,历史典故,介绍如何吃到正宗的扬州美食,简直就像我们请来的免费导游一样。我边听边欣赏着烟雨中的扬州城,城中古旧的光影随处可见。如马路中央有幸留存的四望亭,文昌阁,说不出与现代化街景的相得益彰,但你只要凝视它们,就会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一种饱经历史风云的淡定与从容。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车缓缓驶入三湾风景区。 “看,前面就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我们本地人,特别是家长周末就爱带着孩子来参观,这是一个很值得来的地方。” 走进博物馆,我第一个感觉就是面积真的好大,建筑群大气质朴,线条飘逸舒展,整体风格敦厚灵秀。据介绍,其总用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是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 “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是展览的总体定位,“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的陈列,引我走进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每一件展品都带着自己的故事,等我去倾听,去见证;每一条运河上的舟楫,都带着大运河的波涛,负重前行的图腾。在虚拟展示厅里,那身临其境的运河小镇,园林,古建筑等等每一处都是令人震撼的沉浸式体验。 不知不觉我们在馆里观展了2个多小时,那感觉像自己穿越了古今,见识了大运河雄厚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新面貌。这条波澜壮阔,满载民族智慧与沧桑的历史长河深深冲击了我的灵魂,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天公作美,以后的几天扬州大都是多云间晴的天气。早晨,在川流不息的车马人群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呼吸,进出小巷,融入了扬州城的生活气息,在半城烟柳半城水里陶醉。去附近北护城河边的百年老店冶春园茶社去吃早茶,这里的三丁包、蟹黄狮子头,虾饺,翡翠烧麦、红楼茶点等等色香味俱佳。饭后在园中凭栏观景,看树影婆娑,湖水涟漪,享受曲径湖水之间漫步的情趣。可以沿冶春红楼大观园的红桥到护城河南岸的茶社、花社小坐,穿过马路即回到酒店。或往东出一扇圆门,再向东走几步即可到达御码头、天宁寺。一天下午在御码头的石碑前,一位中年黄包车车夫热情地给几个游人讲碑文“御马头”的“马”为什么没有石字旁的典故,说是当时扬州官吏在立碑时为了讨好乾隆,故意为之,意思是把乾隆下江南的“绊脚石”踢走了。而码头上的39级石阶,也是为迎合乾隆,那年他刚好39岁。我不禁感叹,为了讨好圣上,地方官员也是拿出了许多奇思妙想。那车夫激情洋溢地讲完一些有关乾隆下江南的故事,自豪地问:“美女,上车环游不?” 我有些歉意地说:“谢谢,不坐。”其实,我只是想慢下来感受扬州千年古韵,倾听扬州古城墙朴拙的心跳,触摸一下运河两千多年的风骨,感受古朴风情的自然乐趣。 走在绿树掩映的大运河畔,想象华丽的龙船从御码头浩浩荡荡地开动,推开两岸红花绿影,诗词歌赋伴美酒豪情,顺流直达瘦西湖。 说到瘦西湖,我对它的向往源于多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风光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扬州瘦西湖的一个“瘦”字,准确诠释了它的秀美。百闻不如一见,第三天清晨我们再一次经过扬州八怪纪念馆的胡同口,走过那家快餐店,紧几步到十字路口,左转便向瘦西湖走去。很快就到了瘦西湖公园的南门,看到了那座有名的大虹桥。 放眼望去,真的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令人欣喜的是看到了古诗词里的扬州,“西园曲水”中的“翔凫”石坊还在那里。亲眼所见此联此景,顿觉其刻画惟妙惟肖,诚谓写实。只是现在不是繁花季,岸边绿树翠柳舞婆娑,反而有一种纯净的美。公园里常见的一种叫黄秋英的小花,粉色、黄色高低错落于细长的茎叶上,给初秋的瘦西湖带来一种野性美。而成簇的红色彼岸花举着丝丝花蕊,或静或微风中摇曳,如情丝万缕,轻轻拨动红尘。 走出徐园,转过小金山,整个身心在美景里陶醉。脚边潺潺的流水,静开的睡莲,众多古树如银杏、广玉兰等都在以自己的视角点缀着瘦西湖的九月。“共生树”前我与先生一起解读别样的生命,感叹自然生命力。园中静处一簇簇肥大碧绿的芭蕉叶,托起我轻放的诗意,时光在湖光山色中颤动推远。 湖边一处景区服务处的汉服摄影馆吸引了我的目光,再看湖畔,几处着汉服女子的浮光倩影,恍惚穿越在古扬州的西子湖畔。 于是,进门在摄影师的帮助下我选好一套淡绿色汉服,简单装饰,走向园中小径,湖畔。摄影师是一位年轻女孩儿,她让我时而眺望远处隐隐青山,时而向湖中隆隆经过的游船招手示意……一顶粉色花纸伞,举起对季节的凝望,远方的思念,微风里落下一地芬芳,一瞥远古的留恋;亭台长廊上,一把小扇托起秋日暖阳,收好广袖一片彼岸花红。微风掠过碧绿的湖面,柳丝拂动发梢、裙带薄纱,仿佛自己是行走在瘦西湖青山秀水间的一首古诗。 突然,我的手机“叮叮叮”几个信息传来,打开一看,是先生给我抓拍的照片和一段录像,依栏而立的笑意温婉…… 帮着我提包、拿水的先生微笑着走过来。我后退一步,举起手机,把他的内敛与帅气放进大光圈,不远处的钓鱼台和五亭桥,隐约身后。 来到五亭桥上,放眼远处的青山白塔,亭檐悬挂的风铃皆是静的 ,碧水杨柳、浮云游船皆是动的。桥下仅存的一朵亭亭白荷摇曳风中一丝秋意,夏天真的是尽了。来到著名的二十四桥,这座重新修建的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这里的游人多了些,大家在湖边、桥上拍照。游船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几只全身毛绒绒的黑天鹅,水面嬉戏,乐得悠悠。我站在桥上极目南望,心旷神怡,不禁思绪万千,想起欧阳修的一首《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诗云:“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瘦西湖真的是美不胜收啊!这美不仅在于她的湖光山色与楼台,还在于行走在这里的人,古今行吟泽畔的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遗迹,楹联碑刻、诗文辞赋;在于扬州至今方兴未艾的诗情画意。 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在瘦西湖两岸漫步,观赏。初秋的瘦西湖美了扬州,也醉了我这个异乡人。一处处美景因热爱定格,我甚至渴望起瘦西湖的春天了。 余下的日子,我们在扬州城的古运河畔坐看风景,赏月色;坐两三站公交车去朱自清故居读散文,在何园谈琴诗书画;徜徉于皮市街,一杯咖啡任世事风起云卷;去大明寺、去佛教文化博物馆,体会远离尘埃的禅意,当然没忘了去扬州八怪纪念馆里一探究竟。 一座城有一座的灵魂,一座城有一座城的色彩。扬州,这座依水而生的城市,她没有辜负我多年的神往,水色与城关在此交融,百姓生活泛着丝丝水的律动。而我把自己的放进了这座城的色彩里,把自己沉浸在扬州的人间烟火里。 时光在这里慢慢行走,生活安静如水,闲适舒雅;短短的十余天,我在慢时光里找到自己,虚静与从容,坐看云起云涌的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