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若悟369 2024-04-16 发布于安徽

为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精神,日前,苏州吴江发布与吴江区科协共同推出《吴江院士风采录》专栏,今天,带你了解两弹元勋杨嘉墀。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杨嘉墀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两弹元勋之一。中国空间自动控制学之父,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01

辗转游学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出生于吴江震泽的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童年的杨嘉墀也正是在这所小学,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后来的学霸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岁生日,杨嘉墀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小型的望远镜,杨嘉墀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用它观星探索,这也成为了杨嘉墀航天工作的第一堂启蒙课。

1932年,13岁的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中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杨嘉墀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 电机系。

1941年,杨嘉墀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杨嘉墀的大学生活正逢抗日战争时期,他也和当时其他学子一样,早早立下了学以报国的决心。

1947年,此时的日本已经战败,杨嘉墀为了继续学习,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进行深造。

到达美国的杨嘉墀并没有丝毫不适应,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哈佛硕士学位的攻读,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研制出傅里叶变换器,并因此于1949年获得哈佛博士学位。

02

辗转回国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1950年至1955年期间,杨嘉墀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杨嘉墀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这项发明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后来被命名为“杨氏仪器”。

之后杨嘉墀进入被誉为诺贝尔奖摇篮的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被聘请为高级工程师,杨嘉墀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了生物化学的二色光谱仪、视网膜仿真仪,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现代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创始人。同时,他的研究成果帮助哈特兰教授于196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可以说,在美国的杨嘉墀工作如意,事业有成,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学术上大有一番作为。

但是,杨嘉墀心系祖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一直在找寻回国报效的渠道。但是当时的美国却制定了阻止华人回国的“麦卡锡法案”,不允许学习医学、理科、工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杨嘉墀也在这样的阻力下迟迟不能动身。

终于,1956年的8月,杨嘉墀在国家的斡旋以及自己的努力下 ,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之前,杨嘉墀还将美国的所有家当变卖,换成了示波器,真空管等各种日后可能用到的设备仪器,一同带回国内。

03

两弹一星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回国后的杨嘉墀,在钱学森的建议下,进入中科院 ,并于1957年开始筹建中科院自动化所。

1963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进行中国首次核试验,杨嘉墀作为当时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承担起了火球温度亮度测量仪、冲击波压力测量仪、现场地面振动测量仪的制作工作,1964年10月,我国的第一个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其监测结果正是出自杨嘉墀团队研制的仪器,而三年后的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时,也同样是用杨嘉墀团队改良后的仪器进行数据监测,可以说,正是杨嘉墀团队准确高效的数据支持,才使得我国的核弹之路能够如此顺利。

1966年,我国开始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杨嘉墀任人造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并亲自带队解决了卫星姿态控制的自动化难题。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东方红》的声音在宇宙中唱响,杨嘉墀等科学家,在激动欣慰之余,更是暗暗下定决心,要让新中国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国又陆续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用的也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周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04

那个1986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1986年初,杨嘉墀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给党中央写了一封《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并于当年3月制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这便是大名鼎鼎的“863”计划。

整个计划包含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7个大项目,可以说,正是863计划,拉开了我国科技强国,科技腾飞的序幕……

2005年2月,杨嘉墀又提出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再一次得到高度重视,谁知道,这竟是杨嘉墀院士失去知觉前的最后一个建议……

纵观杨嘉墀院士的一生,他是个不世出的学术天才,却屡屡因为国家的需要而“转行”,他在哈佛大学获得的是哲学博士学位,又转行到生物化学、应用物理、自动化技术,到后来两弹一星的航天领域 ,这也导致他并不像同时期其他科学家那样家喻户晓,但是却总是出现在国家最需要地方的那个人。

2006年6月11日,87岁的杨嘉墀院士在北京逝世……

05

杨嘉墀院士生平年表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1919年,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震泽;

1932年,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考取上海中学;

1937年,杨嘉墀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1年,杨嘉墀抵达昆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助教;

1947年,杨嘉墀到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杨嘉墀以《傅立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6年,杨嘉墀归国;

1957年,杨嘉墀着手筹建中科院自动化所;

1958年,杨嘉墀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自动化系的建设工作;

1961年,杨嘉墀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1963年,杨嘉墀开始负责国防科委研制核爆炸试验用测试仪器的任务,内容包括火球温度测量仪、冲击波压力测量仪和现场地面振动测量仪等;

1965年,杨嘉墀开始参与《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的起草和论证工作;

1966年,杨嘉墀参与制订中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计划;

1979年,任七机部五院副院长;

1980年,任七机部总工程师;

1983年,杨嘉墀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至1987年连任两届;

1986年,杨嘉墀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一起提出建议,促成863计划;

1988年,杨嘉墀任航天部五院技术顾问;

1991年,杨嘉墀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顾问;

1996年,杨嘉墀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

2005年1月,杨嘉墀与屠善澄等五位院士向国务院提《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

2006年,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06

杨嘉墀院士生平荣誉

苏州吴江籍两弹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1945年,杨嘉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

1987年,杨嘉墀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杨嘉墀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获IEEE(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的“千年勋章”成就奖;

2001年,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嘉墀星,以此铭记杨嘉墀院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