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年轻小剧种的“拿来主义”——谈海门山歌剧的移植(文/张垣)

 百年yesuo 2024-04-16 发布于江苏

郁氏文化

年轻小剧种的“拿来主义”

——谈海门山歌剧的移植

文/张垣


 发源于江海平原的海门山歌剧,于1958年8月横空出世,是泱泱梨园的年轻剧种,看家戏是陆行白先生根据海门叙事山歌《摇船郎》改编的并且于1957年3月唱进北京怀仁堂的《淘米记》。

  海门山歌剧毕竟年轻,她既无国粹京剧的丰厚家底,又没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等大剧种有丰富多彩的剧目,但她有见好就学,见佳就移的"拿来主义"精神,六十几年以来,活跃在江海大平原,还走南闯北不断扩大演出阵地。

 一方水土一方艺,海门虽地处长江北,但海门人大多数乃包括崇明在内的江南移民,所操方言属吴语的崇明方言,风俗也与江南差不多,因此海门山歌剧人除了努力创作有乡土气息的剧目外,也将吴语地区流行的好戏移植进山歌剧园地。

 移植最多的是一江之隔的上海地方戏沪剧。因为沪剧擅演生活气息浓郁的现代戏,道白与海门方言接近,因此无程式化的海门山歌剧往往不用大动作就可搬上山歌舞台。一是把沪剧的经典拿过来。如搬上银幕的现代戏《罗汉钱》、《星星之火》,尽管观众看过电影,但还争先恐后看从沪剧移植过来的土腔土调的同名山歌剧,评论演员学得像勿像,山歌调的上海戏唱得好听勿好听,挺有票房价值的。二是配合中心运动的剧目。如反映赌博害人的沪剧老戏《陶福增休妻》,曾两次移植,剧团送戏下乡,舞台教化,有效地遏制了赌博风蔓延。三是叫得响的名剧。如邵滨孙与石筱英联袂的代表作《杨乃武与小白菜》《母亲》,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人民沪剧团的《芦荡火种》,宝山沪剧团进京演出的现代戏《东方女性》、《家庭公案》等,一经山歌化,就颇有号召力。

  江南滑稽戏轻喜剧的风格与山歌剧吻合,只要把滑稽戏南腔北调改为山歌曲调就可上演。文革前移植的《满意勿满意》,一炮打响。文革后移植了《满园春色》、《我肯嫁拨伊》、《团团转》、《阿混新传》,因为都是涉及时弊贴近观众的戏,海门人民拍手欢迎。

  号称"太湖一枝梅"的锡剧之清新明快风格,也能与山歌剧对号入座,特别是紧跟时代的现代戏,更与山歌剧接轨。《红色的种子》、《大年夜》《海岛女民兵》,很对山歌剧的戏路。传统戏中的《孟姜女》、《打面缸》等剧目,也于山歌剧园地走红。

 浙江方言也属吴语方言区,因此海门山歌剧善于引进浙江地方戏的好剧目。以柔见长的越剧,早就成为山歌剧座上客。文革前移植了《斗诗亭》《争儿记》《九斤姑娘》,文革中移植了《半篮花生》,文革后移植了《千家万户》、《巧凤》、《胭脂》、《豆腐郎》,演遍海门城乡。宁波甬剧经典《半把剪刀》、《双玉蝉》、《亮眼哥》,余姚的姚剧现代戏《传孙楼》,都被山歌人拿来,成为海门人欢迎的好戏。

  山歌人的手伸得特别长,对于非吴语地区的剧种,只要内容好,山歌人总能慧眼识宝。山歌剧是从小戏《淘米记》起步的,因此南疆北国的小戏往往被山歌人青睐。如红极一时的湖南花鼓小戏《打铜锣》、《补锅》,江西采茶戏《怎么谈不拢》《、小保管上任》,扬剧小戏《挑女婿》、《野马追》,淮剧小戏《木匠退亲》、《一副保险带》,湘剧小戏《园丁之歌》,歌剧小戏《红松林》,都被山歌剧改成本剧种的风格上演,丰富了演出剧目。

  对于国粹京剧,尽管与海门山歌剧风格迥异,但山歌人也能量体裁衣巧妙移植。文革前移植了《红嫂》、《审椅子》,名噪一时。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除《海港》外,《红灯记》、《沙家没》、《智取威虎山》都被移植过来,即使以武取胜的《奇袭白虎团》,无武功底子的山歌人,则以武戏文唱形式的方法亮相,敢与当时移植不走样的规定较劲,难能可贵。至于后来的《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等戏,皆移植成功。

  山歌剧还从歌剧中移植来好剧目。由进京首演第一个山歌剧《淘米记》的季秀芳担纲移植歌剧《红霞》,旗开得胜。后来移植《洪湖赤卫队》也很成功。特别是《江姐》,分别在上世纪60、70、90年代三次移植,常演常新。

  此外,山歌剧也从天南地北的地方戏中拿来好戏。福建的莆仙戏《状元与乞丐》,苏北的扬剧《夺印》,淮剧《难咽的苦果》,江南的昆剧《活捉罗根元》,河南豫剧《李双双》,陕西秦腔《血泪荡》,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广西采调剧《刘三姐》,这些与山歌剧风格迥异的剧种,由于山歌人的再创造,都成为有山歌味的好戏。

  山歌人还从话剧中觅宝。话剧是以话取胜的剧种,移植话剧,首先得改编为有唱词的山歌剧剧本。文革前成功改编了《丰收之后》、《槐树庄》《羊城暗哨》、《南方来信》,有山歌味儿。文革一结来移植的《枫叶红了的时候》,从海门崛起,居然一鸣惊人,唱响了上海滩,被上海观众誉称为"山歌滑稽戏",扩大了山歌剧的影响。

  66年来,年轻的海门山歌剧,就是靠自己原创和拿来主义两条腿走路的方法,顽强地挺立在戏曲百花园,而海门山歌则光荣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拿来主义"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