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市历史文化“三大特色”:浙北古镇文化史的耀目之光

 张明儿 2024-04-16 发布于浙江

浙北之域,乃至杭嘉湖平原之地,古镇星罗棋布。各座古镇都有自己的文化史以及文化特点,倘若从它的历史长度,特色影响,社会结构三方面考察,新市古镇称得上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镇。纵观新市历史文化漫长的星河,在文明进步、宗教发展、产业成长诸方面,有着众多古镇无法与之比肩的特色高度,让一座古镇逐步形成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合成长态势,这是一个值得江南历史文化史学家关注研究的热点课题。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初级阶段时期,地域与交通优势将是超越任何人为因素的最大优势,新市古代史的文明盛举,便是证实了这一点。自秦汉以来,浙北文明社会发展史正式大规模揭幕,新市古镇也随着吴郡的整体文明推进,拉开了它文明发展史的序幕。缘于它地域方位的独特,水上交通便利,在当地百姓智慧、勤劳、奋斗精神的引导下,新市地域的集市功能与聚居功能得到完美结合,因而在冷酷的社会发展竞争潜规则下,新市的特色优势犹如沙里淘金似的获得了“三大特色”的彰显。这“三大特色”渐渐形成自己成长的强大能量,波涛汹涌般地掀起呼啸浪潮,一波又一波,在特定社会生产力阶段背景下的一段很长历史中,新市古镇俨然成为一座令人刮目惊艳的人文巨镇。
特色一: 新市古镇历史,是浙北古镇文旅发展的稀缺资源

新市古镇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沿革传奇,在浙北文明史上堪称独树一帜。新市的历史浑蒙开启,可以直追西晋,新市的历史沿革一路发生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如果将新市历史系统整理,就会发现诸多内容是浙北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唯一珍贵史料,一旦赋能利用,将可以成为新市未来古镇文旅发展规划的稀缺资源。
新市古镇历史,是新市历史文化的最大特色,这一特色也是新市之所以成为浙北巨镇的重要原因,这便是“文明创造历史”之谓也。而这一古镇历史的特色也是基于它自身的天然优势而决定的,其他古镇是难于望其项背的。分析新市古镇历史,主要是有以下两大因素:
一是新市开市,源于一段治水的历史。据查考,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康、永宁期间,新市发生了一起历时十年的壮观治水活动。据北宋太史章所记的《朱将军庙记》一文中所载:
将军姓朱,讳泗,号新公。湖州新市人。新市去郡九十里,将军之生性仁而勇,形貌魁岸,有臂力,家甚富完。自吴主赤乌二年,岁大旱,民物焦然,无所聊赖,将军取巨甕,就溪壑之深处,运载水泉,以纾危急之患,而人赖以济。将军犹虑荐熯,至十年间开洋溪一路,凡值凶岁,自然西北风驾大溪水入镇,以通舟楫之利,洎荫四被苗稼,民到于今受其赐。
这里记载了新市历史浑蒙序幕的恢宏场景,一位将军带领众人百姓开渠挖河,箪食壶浆,众人一心,以十年之久的卓越奋斗完成了一项创世纪的治水工程。这是为浙北地域上前所未闻的民间自发治水活动,形成了“水陆环绕、舟楫通利”的人类宜居环境,也成为新市开市、新市之名由来的基本框架条件。
这位治水英雄,后来带来祠庙传奇,带来神秘谢家园,带来名士陆修静仙潭传说,带来唐代名人庄园,带来觉海寺,等等。它既有名人效应相关,更是治水带来的宜居环境有关。
二是新市立镇,成为浙北古镇史上强大的东风。据考证,自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以来,新市立镇是政府参与地方管理最为成功的优秀案例。在湖郡,从最初的立镇二十四座,到随后的十六镇,至嘉泰年间的六镇,这些立镇中,唯有新市之镇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政府行政管理收效最佳的一座镇,“屠家堡”是其驻军之地,其历史知名度在历代志史典籍上,屡有提及,可谓是熠熠生辉。新市立镇,随之镇守形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栅栏的建立更是为新市贸易集市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大保护,也为这里人居安全、万商云集提供了有力保证。
立镇带来商贸发展的兴盛,带来两宋众多文化名士的监镇守将,带来朝廷大官显宦,带来政治家、艺术家、文人墨客、高僧等社会名流,带来诗赋、饮食、休闲雅趣、名人庭园,带来繁市街巷,带来船舶画舫、道路桥梁,带来生活方式的贵族化气息,带来中原时尚习俗,等等,这些与立镇相关的文明元素大量引进,为新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色二: 新市宗教文化,是古镇文化发展强大的原动力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史上必然的文化现象,它在不同区域所呈现的方式不同,但却是依附于人类生存的重要精神组成部分,它会引导与影响着人们意识、创造出丰富的生活习俗,改变人类文化走向的重要意识形态。它的存在往往是以原始信仰为核心,构成我们人类生活命运追问的方向性意识形态。
作为古镇新市,特别发达的宗教文化,为新市文明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可以这样说,一部新市古代史,便是一部浙北宗教文明传奇史。从新市宗教历史的发源脉流分析,儒、道、释、耶四教,各执一旗,在新市乃至浙北大地历史文化上空高高飘扬,创造出让人难于置信的诸多文化奇迹。
新市祠庙最早为“朱将军土祠”,这是一座建于335年太宁三年的古庙,它是朝廷为纪念忠孝两全、保国护家朱泗英雄而批准建立的祠庙,是朝廷儒教治民思想的体现。这座神庙是浙北罕见的较早的民间祠庙之一,它给新市带来了人气香火,社会安定与市集繁华。在长达一千七百年的历史 ,屡经历代朝廷的赐谥进封,让这座神庙升华为新市百姓的精神灵魂,也以此为新市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精神放飞的环境。
新市道教发端于名人陆修静来新市谢家园隐身修学的经历,最早的道观应该建于南朝元徽时期,朝廷为纪念伟人陆修静逝世而在此修建的一座受赐谥的“简寂观”。这座观宇让新市获得“仙潭”雅名,新市开始道风盛行,名士接踵而至,新市之地开始形成贵族名士风尚,文化高端进步成为风潮。历史上的新市道教文化,创造出浙北古镇的一种文化高度,让后世万代所景仰。
新市佛教源于大唐元和十年的“大唐兴善寺”的引入,至北宋改名为“新市觉海禅寺”,到了南宋初年被改为“十方寺院”。这一佛教文化在新市的萌芽,犹如禾苗逢春水般地生长,获得空前的万般滋润。接着,有诸多佛教寺院在新市立足扎根,引来一片香火繁盛。佛教满足了百姓最基本的信仰,简单而又务实,新市“烧香市”由此而越发兴盛。佛教为古镇带来时尚文化,带来名人与外地文化,带来更为广泛的精神依托,带来华丽的建筑,带来百姓情绪安定。新市的佛教文化是浙北古镇历史上奇葩的文化现象,成为百里之内众望所归的向往之地。
新市耶稣教起源较早,是浙北之地落户最早的古镇。新市耶稣堂建于十九世纪的1864年。新市耶稣堂是一座知名度极高、建业辉煌、名牧济济的教堂,在中国基督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应该是浙北基督教文化史上的最大亮点。新市耶稣教给新市带来现代生活风尚、带来西方文化,带来与上海、苏州、杭州更大的商贸空间交流,带来百姓的生活福音,为国家与家乡输送出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特色三: 新市历史产业特点,成为浙北古镇经济发展史的亮色

新市站在了文化前沿,也促使它较之其他古镇更深入广泛地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在新市历史上,新市的商业、饮食、运输、休闲业与文化服务并驾齐驱,新市的特产加工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大好,而孕育出各类旺盛的产业。呈现出一片结构良好的经济发展业态趋势。
新市业态遍布了各行各业,新市一直被民间誉为“吃在新市,玩在新市,赚钱在新市,混江湖也在新市”的人间乐园。所以新市美食特别多,新市商业特别繁华,新市社集活动特别好玩,新市运输特别方便,新市购物特别宜人,新市休闲特别开爽,新市文化景点特别赏心悦目。
说起特产,新市蚕丝堪称湖郡一绝,新市蔡家漾土丝是湖州贡品中的上品,在清代政府的公文中,又被冠于名驰海外的“湖郡七里丝”之一。明代方志中有载:
蔡家漾,在西成桥内,转而西南。蚕时取其水,以缫所得丝,视他水缫者独重,盖水性然也。故缫时取水于此。
大抵蚕丝之贡,湖郡独良。而湖郡所出本镇所得者独正,外此皆其次也。
新市茶糕与酱羊肉两大美食,是世袭于宋元古风的传统食品,至今民间传承绵延不断,扬名天下,它是浙北境内唯一属于历史可追溯的地方独创的传统美食,为世人所称道。
新市明清时期的芯梗产业出现,标志着新市手工业产业的成功起步,它是浙北之地的资本主义萌芽。《仙潭文献》卷中记载:
烛芯用芒梗为心,裹以灯草,是为烛芯。涂油即为烛。芒梗出于台州,灯草出于苏州,而作烛芯独吾镇诸村妇女所能也。

由此可知,康熙年间
本地“芯梗”产业已经相当兴旺,新市芯梗行业经营“一条龙”服务。在加工方面,发货人把芒梗原料按指定尺寸“落段”(即:裁段),再按“芯梗”标准的配比数量把灯草和裁段好的芒梗原料分发到加工户,然后按质量指标收货。要求加工户将生产的“芯梗”成品捆扎成六角形一束,然后再扎成大捆,用船装运到新市指定的缴货地点接受验货。发货方验货后,按加工户缴货加工合格数量支付加工费用。形成一个庞大的加工点网络,清末民国时期,本地“芯梗”年产量最高为360万支,新市从事芯梗生产的大户特别多,遍布新市北郊二十里方圆内的村落,成为了江浙一带芯梗生产的最大市场。
说到产业,上世纪中下叶的新市工业发展,也是新市古镇经济发展史上值得称道的特色盛事。自新市芯梗产业发展以后,特别是十九世纪上海开埠之后,新市的经济发展态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治年间新市开设了酱园与酒坊,手工业作坊开始兴起,至新政府成立,在政府引导下,新市很快成为德清县内最大的工业产业园,先后建起了新市酿酒厂、浙北制药厂、新市印染厂、新市丝厂、新市电工厂、新市造纸厂、新市化工厂等几十家工业及手工业厂家,这些企业创造出那个年代德清经济发展的传奇,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创造着丰厚的财富,成为全县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在当下,随着政治、文化与经济客观环境的根本性改变,新市古镇的“三大特色”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若我们能够对新市发展变化特征的敏感发现,与时俱进,存优弃劣,也能找到对其推进的驾驭点,让新市古镇重启发展宏业,在未来之期,展现它魅力的腾飞雄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