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夜失眠的李商隐写下一首诗,句句皆是妙笔,更写尽了春夜的美好

 云端书馆 2024-04-16 发布于河北

会昌三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这使他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处境更加艰难。

于是,李商隐于次年移家至永乐服丧,在闲居的几年里,他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

一个春天的夜晚,李商隐独在山居。山间风物甚好,清静幽僻,人迹罕至,宛若世外;然而终日闲坐,眼见得冬尽春来,岁月空过,不免又感到莫名的惆怅。

正是在这种微妙的心境中,诗人写了下面这首很有韵致的小诗。

《春宵自遣》

李商隐〔唐代〕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

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这首诗的大意是:

身处景物美好的地方,能使人忘却纷扰的凡尘俗事;身心悠闲时,便会记挂起四季的美好景物。晴朗的夜空中,风儿吹过竹林;深夜时分,清朗的月光映照在花儿上。

山泉在乱石中流淌,声音幽咽。小路斜斜,上面布满了苔藓。我无比畅快地寄情于琴韵酒兴,忘记了自己身处深山人家。

诗题中的“自谴”二字直截了当地表露出,诗人并非甘心情愿地置身红尘之外,景物的幽静更彰显心境的苍凉。

首联是说身处景色优美的地方可以暂时忘却凡尘的俗事,身心悠闲之时就会不经意间心生美好时光易逝、老大难成的喟叹。

“遗”字极佳,与诗题“自遣”相互呼应,与下文中的“念”字形成掎角之势,暗寓诗人面对春秋代序,生发出迟暮之感的喟叹。

颔联的前句写出春夜之动,后句写出春夜之静。

春夜,天宇澄清,万物俱寂,唯有夜风吹来,宅旁的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悄声细语——春夜的“动”。

深夜,月挂中天,清冷的月光洒遍山野,小径旁的几株野花,默默地伫立着,仿佛在对月沉思——春夜的“静”。

颈联写出了诗人对于春夜山景的特殊观察。

诗人沿着山径、踏着月色随意走去,突然听见夜幕中传来泉水流动的音响,其声忽急忽缓、呜呜咽咽。一听那泉声,诗人知道了,那里一定有很多乱石,使泉流受阻不畅。

夜色中视觉比较差,诗人看不清小径上的斑斑青苔;然而他却能从自己高一脚、低一脚的步伐中感觉出小径弯曲,伸向更加荒僻的深山。

尾联是说将心中的陶然之趣寄于手中的美酒和幽琴之上,可以暂时忘却红尘俗事。表面上看,诗人摆脱了世事纷乱,从而内心从容、恬静、舒适、安详。

诗中的竹影风声,月夜花香,幽泉潺潺,径斜苔荒,在幽境与琴酒间颇有悠然自得之趣。但因“地胜”而暂忘“尘事”,因“琴酒”而“陶然”山家,这种“自遣”是所谓举杯浇愁,并非真能超然物外。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