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 | 新一代漆艺聚落的考察

 涂明谦 2024-04-16 发布于福建

非血缘差序格局中漆艺聚落的断裂与接续

——基于福州新一代漆艺聚落的考察

福建师范大学 张培枫 涂明谦

(图片来自杨启胜先生)

摘要:本文基于为期6年对福州新一代漆艺从业者聚落的调查,结合深入漆作坊10参与式观察与个案研究,探讨在非血缘差序格局中福州现代漆艺聚落的出现、发展、断裂与接续。新聚落中非血缘差序格局的信任基础以院校为入口作为第一维度中心院校教师第二维度中心作坊主,共同决定从业者的行业路径。这种非血缘差序格局构建的从业路径由于信任不稳定会导致生存模式不稳定进而使新聚落可能断裂。这是由漆艺的手工艺身份决定的。乡村振兴有助于聚落的接续。

关键词:漆艺;聚落;非血缘差序格局;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22YJA760108),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常规项目(本科)(编号FJJKBK22-195)阶段性成果。

漆艺与同为国家非遗的陶瓷、纺织等传统手工艺相比,机械化程度更低,更依赖工匠聚落的协作针对漆艺从业者聚落研究,是其传承基础与创新起点。目前福州有新老两个漆艺从业者聚落,都位于闽侯县的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城乡结合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漆艺是福州重要文化品牌,位于城乡之间的民间漆艺聚落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也产生变化。本文基于2017年起新老漆艺从业者103人的访谈并结合进入漆工坊近10年的参与式观察,探寻福州新一代漆艺从业者聚落的发展状况。

(图片来自杨绳彬先生

一、非血缘的平等分工:老一辈漆艺聚落的断裂

上世纪70年代始,国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简称一脱二脱厂)因业务拓展需求,在福州闽侯县古山洲村与比邻的厚屿村培育漆工,两村形成福州最大的老漆工聚落(以下简称老聚落)。老聚落中依照轻工业生产分工模式,师徒间都是工友,呈现平等而非血缘的分工传承。目前70岁以上老漆工是一脱二脱厂在聚落中培训的第一代漆工,掌握技术较全面,甚至具备辨漆、炼漆与制作工具的技能。第二代老漆工约50至60岁之间,聚落中仅剩20余人,留在行业内的不到10人。第二代老漆工大都没有学习全套工艺技能,而是基于分工需求,仅掌握某一个或几个步骤,一般不会炼漆与制作工具。老聚落中基本不存在40多岁的漆工,这种断层和国营漆工厂与外贸漆艺制品在1990年代前后的没落密切相关。

老聚落中漆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最高只有中学学历。两代漆工会在聚落中分工配合,制作原国营工厂常见的黑底或红底上绘制花鸟、山水等传统纹样的脱胎或木胎花瓶、漆盘等漆器,造型较为单一老旧,几乎没有独立创作的能力。他们几乎不制作漆画,只制作漆画所需的木板漆胚。但老漆工们手艺娴熟,可以轻易制作漆胚和髹漆打磨达到传统的平光亮标准。
因工厂倒闭、城市扩张等原因,老聚落目前面临消亡。厚屿村于2010年开始拆迁,至今漆工坊所剩无几。古山洲村民认为本村3-5年内必然会拆迁,村中大漆工坊都在另作打算。漆工们多处于退休年龄,也都有迁入商品房小区的计划。老漆工的断代叠加在城市化进程上,人员老去和村社拆迁问题使得老聚落无法避免产生断裂。

二、新一代漆艺聚落出现:基于院校教育

1995年“抓大放小”导致一脱二脱两厂工人一次性离厂3300多人,漆工纷纷转行,两厂在2003年前后倒闭。行业受到极大冲击,不再能持续培训从业者,漆工大概以60岁上下为分割线产生断层。目前行业内的非体制内成员年龄分化为30来岁的年轻从业者和60-70岁以上的老漆工。中间40-60岁的从业者较多拥有体制内工作,大都为从其他艺术方向转向漆艺的教师。新一代漆艺从业者主要通过现代院校教育介入行业,因之出现新一代从业者聚落。

福州现代漆艺教育的院校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二。一是1956年成立的原福州工艺美术学校,2002年合并至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2017年成立漆艺学院最早有漆画课程的院校。二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2004年成立漆艺创作研究中心,2008年成立漆画系。另有省艺校、旅游职专及并入福州大学的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历年都有漆艺相关毕业生在福州从业。福建师大和闽江学院、原市工艺美校的位置,在洪塘街或与之一桥之隔的闽侯上街镇。这些院校的漆艺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后,依托学缘,在闽侯上街镇厚美村和附近闽都大庄园、金桥花园、碧水琴湾、闽都星城一带聚集起来。2013年前后,聚集渐成规模,形成和古山洲、厚屿一水之隔的新一代漆艺从业者的聚落(以下简称新聚落),与旧聚落距离约10分钟车程。新聚落在地理位置上,介于院校和老聚落中间,仍然在城市边缘,从业人员百人左右。一些老漆工会去新聚落上班。

调查中从业者们提到他们直观感受到福州漆艺有“黄金十年”,即2006年漆艺进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后的2007年行业开始兴盛,到2018年出现行业明显下滑。其中2012-2016年是爆发期,市场非常繁荣。当时福州漆艺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对比四次国家经济普查中数据如1

规模以上漆器生产制造行业的企业数量于2008年为157家,在从业人员数量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工业销售产值于2013年最高,达到173.89亿元,资本回报与个体收入等销售相关数据都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生于1983年-1993年间,即2007年-2018年间毕业,现30-40岁的人群,正好在黄金十年进入行业,最有机会站住脚跟,他们也是目前新聚落内的主要成员。
由于院校培养倾向漆画创作,大部分新聚落成员的作品以漆画为主,漆器为辅,创作上较少受传统工艺要求的约束。作品纹样出现老聚落中较少的抽象图形、建筑、风景等;漆器造型突破老聚落中单一的几何器型,出现不规则形、仿生造型等。创作时他们使用的媒材也较老漆工丰富的多,对老聚落的工艺标准如平光亮也没有刻意追求:起皱、凹凸不平、局部揩清和露底麻布是常见的创作表达。最常见的磨显变涂在新聚落中也呈现多样性,除了传统的丝瓜络起纹,还会用塑料袋、树叶或树枝、果实等起纹,也会结合煤油等媒介物。新聚落的从业者和老聚落漆工在工序上的配合主要是前者负责设计、绘制漆器和漆画上的纹样,后者负责做其他步骤如底胚、通体髹漆、打磨、揩清等;在行业角色上的配合则是前者注重品牌和渠道的营销,而后者对此无能为力。

新一代漆艺聚落的特征:非血缘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已经成为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他认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中国传统行业中,血缘是社会中“自己人”认同的最核心依据。这种认同最终以家族形式体现出来。在血缘和地缘紧密关联的中国传统农村,内部可维系高水平的互信,难以向外拓展。这种结构意味着业缘首先依靠血缘、地缘才能得以建立。福州沈绍安漆艺家族就是以血缘关系作为主要传承依据的。但现有老聚落中从漆工二代开始,就鲜少有从事漆艺行业,即漆工聚落不再依靠血缘来建立信任,呈现非血缘的特征,但仍有中国社会固有的差序格局在起作用。

1.非血缘差序格局的信任基础:以院校为入口

行业传承不以血缘为主要信任依据时,非血缘差序格局的信任基础就转为基于行业入口建立。福州漆艺新聚落的从业者,都是受过现代院校教育且大多在漆艺相关专业毕业,这点有别于景德镇陶瓷从业人员的复杂学科背景。新一代漆艺传承呈现非血缘差序格局,即依赖私人为中心的关系网络特点:以院校为入口,以教师为中心,在从业路径的两个维度向外推出(如1,来逐步构建的生存模式
图1

(本图为笔者亲绘)

近几年福建涉漆院校既有省内招生也有全国招生。这导致在福州求学的新一代漆艺从业者来源多元:大多不是福州人。他们从全国各地来,以院校为入口进入漆艺行业,这有一定偶然性;毕业后被福州集中的漆艺从业环境所吸引,选择留在福州以便更深入地融入行业并求得生存机会,这就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些新一代从业者在福州往往没有亲人和房产,为节约成本会租用房屋同时用于居住和工作,地点选择在同时满足城市边缘且靠近学校的新聚落。因此新聚落的典型特征,就是受过与漆艺相关高等教育的人群聚集。院校的师生、生生关系一起重新构建了当下漆艺行业最主要的业缘关系,即以院校为单位组合衍生出新一代的漆艺圈,形成非血缘的业缘信任网。如受访者F62不是福州人,因考学来此后进入作坊并最终留下进入行业。因为在福州同业者多,他除过年外几乎不回家乡,租住地在洪塘街并打算搬迁到上街镇,与原就读学校距离很近。他在福州并无血亲,父母仍留在老家,未在福州购置房产。

长远看,新聚落从业者因非血缘关系进入行业建立信任后,会再构建新的社群关系,如访谈中发现大量年轻从业者倾向与同专业的人组织家庭,与师兄弟为邻构建相对稳定关系。受访者F51非福州人且是家中唯一男丁。他在福州求学后留在聚落中,婚姻对象是大学同学。有了孩子后,他将作为血缘亲人的父母带来一起进入聚落。父母来福州后就在他的作坊打下手,全家一起融入聚落。因此新一代从业者与原有村庄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最终呈现半熟人社会的特征,即进入非血缘陌生人社群后逐渐脸熟”但存在信息阻隔,建立有限信任同时交往松散,主要交流行业信息而非家长里短。这种信任,以院校为入口并划定信任圈,构建非血缘的聚落特征

(图片来自叶聪先生

2.非血缘差序格局的中心:教师和作坊主

1)新一代从业者的二维从业路径

受过高等教育的新聚落漆艺从业者要经历两个维度的从业路径(图1两个维度中心都有权力赋予资源。从业者基于两个维度所获的资源才能独立,独立即成院校教师作坊主
第一维度是跟随院校教师,在以培养艺术从业者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下学习,以院校教师为第一入口介入行业,并在毕业后推到第二维度即进入行业核心圈由于漆艺在国内院校是随着工艺美术概念发展而成,教学理念较为偏重美术“院校的课程体系与作坊的训练体系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作坊的训练目标是行业标准即工艺规范,学院的教学核心是艺术语言和设计方法。”因此漆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在毕业前后进入第二纬度漆艺作坊进一步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工艺流程,是很难顺利介入行业的。
第二维度到漆艺作坊学习2-3年,这一阶段的身份前半段相当于实习生,后半段即转正后就是雇工,会有工资回报但不高。作坊一般由聚落中的漆艺家、作坊主主导。作坊中会有老漆工介入,年轻从业者因此有机会学到老漆工的经验技艺,为独立奠定坚实基础。作坊的市场定位与作坊主密切相关,如:漆器、漆画类型偏向以及商业渠道依赖,上下游产业依赖等。从业者根据作坊市场定位进入行业细分的不同赛道。从业路径从学缘开始建立,依靠地缘随后建立业缘

2第一维度的中心:教师是行业的起点

作为行业入口指引者的院校教师,对学生从业方向较大影响力很多新一代从业者在考学进入高校之前对大漆乃至福州漆器传统和漆画历史完全没有认识的认识完全来源于教师,尤其是传统工艺在艺术上的体现器画之争的取舍都影响他们对第二维度的作坊的选择,从而影响自我定位以及从业道路规划

3)第二维度的中心之一:教师与作坊主重合

很多教师都在院校外拥有自己的漆艺作坊,他们都认定自己艺术家身份而非工匠,市场也将拥有体制内身份的教师如此认定。相对而言除极少数职业漆艺家外,大部分其他漆作坊主会被认为不够纯粹的艺术家身份。因此教师和作坊主重合的时候,职业道路往往定位为相对单一的艺术家道路,作坊产品以漆画为主。院校教师的能力、人脉越强越吸引更多学生在第二维度加入教师作坊,以便被认定为他的学生,从而更快进入艺术圈

4)第二维度中的中心之二:教师与作坊主不重合

由于当前院校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漆工艺的研究不够。此外,传统的漆工艺技法在院校中也没有较好的传承。”因此当院校教师和作坊主不重合时,会给毕业生留出更多复合的道路空间。另外,院校教师的作坊容量有限,大部分学生最终要进入非院校教师的作坊。非院校教师的作坊主由于没有院校工资保障完全依靠作坊维生,在市场竞争的磨练下会更熟悉批量且高效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并拥有更全面的上下游产业资源,产品线更为丰富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全方位接触行业,熟悉行业面貌,获得更多道路选择机会。

(图片来自叶聪先生

3.从业路径中的非血缘差序格局构建

差序格局描述了儒家社会建构的基本框架”,这种框架基于不同地位,与获得不同权力和资源的能力相对应。差序格局一是纵向上,因等级分化产生的“序”;二是横向上,以个体为中心产生的“差”。差序格局主要是通过差序关系网的构建获得有差异的资源,这在新一代漆艺从业者的从业路径选择中有明显体现

黄光国认为“关系”由内向外可逐步分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三种, 是从家人、密友逐步向陌生人关系的转变。教师与作坊主作为新进从业者的资源支配者,是“序”的中心。他们一开始与新进从业者是工具性关系,后可能逐渐转换为处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的位置。年轻从业者往往希望关系往情感性靠近以获得更多资源。这过程受差序格局中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传统师徒制伦理如“一徒不拜二师”等依然有体现。现代院校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有数位老师的不同课程,这种传统伦理规则显然无法遵循,自然也无法完全顺承“序”带来的资源。但进入行业后,新一代从业者会自发按照这规则,以便靠近“序”的中心,建立情感性关系获得更多资源:他们倾向于认定职称或知名度更高的教师作坊主作为自己的师承,而不会同时提到自己的老师是好几个人,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得罪老师,不利于在非血缘差序格局中获得资源。这种对差序格局中“序”中心的选择,会使从业者身份相对被固定下来。如受访者F86在美术院校非漆艺专业毕业后,拜入一位高级别工艺美术师门下,短短五年就参与很多工艺展并数次获得大奖。

从业者独立的前期,也需要依靠两个“序”的中心接触更多行业资源,才能在行业内生存下来,在独立过程中,走出自己不同定位道路产生“差”。所以漆艺行业内虽然以宗族为纽带的血缘传承几乎消亡,但在从业路径的第二维度,仍然会形成以教师或作坊主为中心的、类似宗族的、有传承意味的差序格局。

(图片来自叶聪先生

四、聚落面临断裂:因差序格局中信任不稳定而导致生存模式不稳定

近年来开办漆艺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增加,毕业生人数也相应增长,但新聚落中能稳定生存下来的人数在减少,大量年轻人毕业后三至五年就不得不离开聚落另谋出路。新聚落也在面临断裂,其原因也在于差序格局中信任关系的不稳定。漆艺新聚落依靠非血缘差序格局建立的信任,对“序”的中心即教师和作坊主来说,是一对多而非一对一的;对教师来说,学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断在周期性更换;对作坊主来说,雇工与之没有血缘联系,随时因双向选择而更换。信任随着“序”的中心者对从业者及行业资源的掌握程度变化而不稳定,使新一代从业者的生存模式不稳定,这会导致影响收入结构,从而影响了聚落的存续。
年轻从业者独立后的生存模式主要包括设计与制作壁画、创作参展漆画、制作商业漆画以及新中式漆家具,生产小件漆器如茶具、香器和饰品等。不同作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点,生存模式也根据两个维度中不同的从业圈子相应产生区分。
第一种生存模式是依靠教师召集完成壁画或礼品订单。2020前教师们依托身份可以接到大量壁画和政府机构的礼品订单。新进入行业的师兄弟们平时各做各的,一旦教师召集,就会形成以院校教师为领头的松散小团队一起完成教师接到的订单。因为有教师身份作背书,订单大都现结现付,极大减轻年轻人经济压力。尤其壁画面积较大,一平方报价1-2万元,需要多人在3个月到半年间紧密合作,单位时间内收益较高。访谈中发现当时年轻人靠教师介绍,每年可以有总价三、四十万元的单子,每人一次性就可轻易赚到十几万元。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们不用自己去寻找业务,减少了跟陌生人对接的难度,需承担款风险,这直接提高了他们在行业内的存活率,也让年轻人对行业充满了信心,但也因此对行业风险缺乏必要认知。2020后这种模式衰退,很多还未能独立生存的从业者只能退出聚落、离开行业另谋出路
年轻人的第二种生存模式,是依靠教师团队,加入政府艺术机构或参加画展、艺术展,作品形式大部分是漆画。政策支持下的漆艺黄金十年间有大量针对漆艺的展览,一开始参加人数不多,竞争不激烈,毕业生甚至在校生可以依靠教师推荐直接参展。参展作品的收藏也数量颇多且价格颇丰,往往一幅画可达到4-5年轻人一年只需入选2-3张画就可以有十几二十万的收入通过此种模式就可供养工作室从而留在行业中这种上升途径产生可以轻易靠漆艺创作生存的错觉,容易让年轻人进入行业的动机过于趋利,但难以有可持续发展。2020年后,这种画展数量减少,大约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收藏也随之大量减少,收藏价格大幅下滑,导致很多年轻从业者收入锐减。如访者F73非福建人,是家中唯一男丁,2013年从福州某院校漆画专业毕业后,经教师推荐供职于国家赞助的艺术机构,每个月补助3000元,需上交一副60平方厘米左右的漆画即可;机构给的补助没有随着时间上涨,仅够交他独自租住房屋的租金。而对比20132022年福州市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已经从4336.5元上涨到9354元。说明年轻人在艺术机构中所获补助性收入是比较低的,无法靠之存活。他因此会做一些商业礼品漆器补充收入。作为个体,他无法在职业选择上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这种依靠艺术展以及收藏的模式,对行业形成年龄梯队以及用工层次合理性都会产生影响。
第三种生存模式是以做商业漆器为主、漆画为辅,并自行参加商业展览以获取订单。这是很多有漆艺家梦想的年轻人在草创阶段的主要收入。这种生存模式通过长时间积累,能做客源稳定、收入稳定,不易受市场和政策波动影响产品一般是漆艺家具、茶具、香器、装饰品。第二维度中的作坊主及行业协会一开始会帮助预定展位,想要获得好的展位,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这就需要依靠“序”的中心者掌握的不同资源以及和年轻人的关系亲疏进行判定。商业漆器按类型、工艺与大小来定价,越大、工艺越复杂越贵。被称为通货小件商业漆器利润不高,但在没有壁画订单或参展机会时必要选择做小件漆器以增加收入。
还有许多年轻人选择以商业漆画为主,商业漆器为辅。商业漆画并没有专业买卖渠道,只能先依靠教师或作坊主介绍客户,积累足够知名度后,再等客户自己找上门。漆画价格在行业内有一定共识,依作者身份与画幅尺寸定价。访谈中发现,当漆画做为商品且没有用特殊工艺时,年轻从业者中如大学教师或有点名气的体制外创作者,一张作品能卖到38万。其他年轻人的漆画价格会便宜些,30-50平方厘米的画大概定价为3000-5000元。画幅尺寸超过60平方厘米的漆画价格也会提高,70-90平方厘米的能达到8000-10000元。商业漆画从业者较多,这与院校注重漆画教学密切相关,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现象。并且从业者与客户以及介绍人之间的信任需要长期细心维护。
同时,受访者们表示漆艺从业路径太长,他们直至35岁上下才可能和同年龄其他专业同学有相匹配的收入,成长时间太长导致被淘汰风险增大。尤其2018年后行业活跃度下降,很多作坊减少招新手,导致毕业生无法进入作坊即进入从业第二维度却直接进入行业,因此难以生存下来。目前新聚落中稳固的年轻人群基本上是2015年以前进入的,与当时恰逢漆艺行业起飞密切相关。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增多,但行业入口收缩,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在尝试进入行业数年后发现无法生存,只能转行。新聚落中的年轻一代在多方夹击下面临更残酷的优胜劣汰。
非血缘差序格局中的信任关系对年轻人生存乃至聚落存续都至关重要,这是有多层次原因的。原因之一在于漆艺的传统手工艺身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特点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并依靠实践习得的隐性知识,是“嵌入的、非编码”的。因此比照传统师徒关系的师生伦理在漆艺行业,无论院校内外,都起到约束作用,其固有的非血缘差序格局较其他行业更多影响从业者的生存道路。原因之二在于漆艺作为传统手工艺,市场资源相对有限且集中:漆器早已远离日常,漆画虽然进入全国美展并形成独立画种,但漆画和其他画种比起来依旧是小门类。所有的生存模式中,居于“序”中心的教师和作坊主都垄断了一定的行业资源,并因之拥有资源分配的权力,并如上文所述呈现出非血缘差序格局的特征。过于单一的权力与信任结构,会直接影响此后漆艺与聚落的定义和发展。

(图片来自杨启胜先生

五、结语

新旧漆艺聚落都在城市边缘的乡村,新老从业者之间的分工基于工艺需求,并因市场分布而组成城乡复合分工漆艺聚落组织模式不在传统血缘关系框架内,只符合半熟人社会中差序格局建立的信任规则。新一代从业者与教师、作坊主以及村中原住老漆工之间,建立了有梯度的信任关系,从工具性关系转向情感性关系。在从业路径中,这种逻辑对增加生存几率起了很大作用。随着老聚落逐步消亡,老漆工的退出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新聚落的传承接续需要新的契机
乡村振兴和传统工艺振兴两大战略是中国近几年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政策。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是人才振兴。“如果能在乡村建立起一套新的更为先进的发展模式,这套模式不仅能够吸纳返乡的农民工和退休的城市精英,还能够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到乡村创业”。目前福州的漆艺新聚落基于良好传统和现代教育而出现,可以借助乡村特有的空间优势和城乡结合部的距离优势,吸引漆艺从业者留下并进入创业,助力乡村百业振兴和文化创意产业。由此促进非遗“自力保护”而非依赖“他力保护”,尤其可以抵御污染极重的廉价化学漆器产业和大工业生产同质化等“现代、进步”观念对传统漆工聚落带来长久存续上的伤害。通过人才振兴”来促进乡村的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因此如能秉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理念,尊重福州原有漆艺分工与人才分布的特点,保留老聚落,助力聚落,对漆艺传承发展大有益处。

(图片来自杨启胜先生

作者简介:

张培枫: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涂明谦: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 讲师

本文照片由杨启胜先生、杨绳彬先生、叶聪先生提供,他们也是图中漆器的制作者,图照不能尽意,建议前往现场观摩,千文万华不可方物。在本文成文过程中,得到三位先生鼎力相助,感谢再三。

本文已在清华大学《装饰》发表,引用部分已经省略,如需察看参考文献,请看CNKI原文,如需转发,请保留以上信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