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笔记两则|香港制造仍旧未熄

 耐观影 2024-04-16 发布于泰国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海报

2024年第48届香港电影节已于4月8日落下帷幕,以下是两篇耐观影记者在香港电影节期间的观影笔记。

P

art 01.

香港国际电影节作为传统展映类的城市电影节,其有着悠久的历史,香港这座城市文化也为其赋予了更多影视氛围。但作为电影节展,鉴于3月的举办时间段,导致其在首映率上难以和其他电影节竞争,只能长期收录当年柏林的片子或去年影展的热片,无法赶上亚洲电影节范围的釜山—平遥—东京—金马序列。

早期的香港电影节作为第五代的窗口,这里见证了陈凯歌《黄土地》的首映,但随着影节举办时间的特殊性,以及香港电影业的走低,这里的首映率逐年递减,这样的数据对于一个电影节来讲非常致命。但近年的香港电影节从市场角度出发,积极探索扶持新兴创作者,在世界节展序列里面走出了一条展映+WIP的独特道路。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现场图

本次香港电影节于北京时间3月28日启幕,开幕片是当年柏林泰迪熊得奖作品—港产本土女性同志题材的《从今往后》,该片在影展期间好评不断,一度登上观众选择大奖榜首。闭幕片同样来自柏林,是当红日本导演三宅唱的《长夜尽头的微光》,该片在柏林期间口碑不俗,同时,影片也入围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这一次的香港电影节,选择了更为传统和本土化的香港影人陈果作为焦点影人,其作为常年扎根于本土草根平民文化的创作者,也长期被香港民间和影坛追捧。组委会同时也邀请了马丁麦克唐纳等多位海外电影人参与,可见香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存在。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现场图

虽然这是自己第一次来香港影节,但据多次来过的人讲,这次是内陆人最多的一届,大概是去年上影节的不景气,大量上海影迷南下赴港,以此满足观影需求。这样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部分影迷观影素质不均,也造成了一些观影氛围的困惑。不得不感慨香港影迷“出警”的效率之快,很多手机手表亮屏都被第一次时间大声呵斥,更别提打电话屏摄这种行为。

香港电影节除了观众购票,也开放(VIP PASS )5000HKD的会员,享有所有影片优先进场,是矩形且比较大的红色证件。(GUEST PASS)嘉宾证,提交资料并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享有进场权利。(PRESS)媒体证,提交资料审核后可以在场次未满的情况下排队进入观影,以上是其证件制度。

证件通道 现场图

但对于组委会,其实本次体验并不太满意,本次影展个人作为耐观影的媒体参加,原定安排了一些采访任务和相关环节,但影节方面效率实在低下,前期发证阶段,邮件提到10个工作日出结果,但一直拖到结束前一周才发放邮件,中期约采访阶段,邮件不回已经是常态,到传媒中心当面询问,得到的只是邮件渠道,但直到我5号离开,也没有任何回复和反馈。

而在观影期间发生了一件更为令人困惑的事,在我排队黑泽清的《钟声》时,前面八个媒体均排队进入,到我这里却得到工作人员回答:“里面一个座位也没有,且无法进入“,在得到这个回复后,我在影院等待几分,发现还有其他迟到观众或者媒体和嘉宾入场,放映结束之后我询问朋友,得知至少前三排还有座位。在此只想对香港节发问,组委会是否能就“满座”这一问题明确具体情况?之后我也向组委会邮件反应了情况,但也石沉大海。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现场图

在影片方面,本次个人共观影14部,最高时候一天看了五部,香港节比较人性化的一点是排片从中午12.30开始,到晚上11点左右,这样一天其实最高只能五场,相比于胤祥老师平遥一天六场媒体场,还在努力学习追赶。值得一提的是,影展期间还和西楼尘老师多次一起排队入场,他热情地安利了很多三大次级单元的影片,参考他的排片也发掘了不少“宝藏”,和他同场观影的交流讨论也对一些影片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本次印象最深的影片是《所有谎言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ies),除了两部不太喜欢的电影之外,其他观感均较好,也算是没有特别踩雷。

观影短评及个人打分

1.《回忆》7/10

作为去年金狮奖的主竞赛提名和最佳男主获奖影片,潜意识里拿来作为第一部觉得可能不会踩雷,但还是略有失望。

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在经历从戛纳到威尼斯的锤炼后,反倒越发保守柔情了起来,和西楼尘老师在候场时候聊到了这部影片,他问“回忆”和“记忆”哪个片名更好,这也是影片的一个核心点。

影片聚焦两个人因为不同创伤,导致对记忆和认知出现错乱,由此展开。影片前期有些混乱,给酒瘾和创伤的点比较直接,到大概半小时才进入正题,但胜在每个细节和人物都拿捏的相当舒服,情绪点没有到滥情的阶段,这点实在难得

因为两位主角表现空间不大,这种“病友”式的创作也有不少作品在前(《绿洲》),所以甚至有些配角光环大于主角的感觉,这种中老年人亲密关系的作品突然多了起来,之后的《从今以后》也属于这个范畴,不管怎么说,有创作者注意到这种边缘的关系细腻展示,还是一种别样的温存。

2.《从今以后》7.5/10

柏林泰迪熊奖,温柔又温吞的创作,不管是视听还是故事上,兼具一种妥协和压抑,这套语法在香港太适用了,全场时不时响起啜泣和结尾的欢呼太深刻。开头那场饭桌戏拍得太好,几乎定下了所有任务的基调。遗产和亲情,暮年爱情和传统血缘的冲突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但又回避不得,影片中一次次提出解决办法,又一次次被现实否定,到最后用一吻封定现实的苦楚和委屈,用一种两败俱伤的方式完成缄默的告别,太压抑也太东方了。

3.《旅人的需要》6/10

作为个人第一部洪,看到这里时已经有点疲惫了,原计划是打算补觉的,但前半段神经病一样的对话还是勾起了不少兴趣,甚至被幽默打动了几分,感觉自己和洪对上了一点,但过半就开始非常厌倦了,越往后愈发感觉语言的边界这个命题反倒被猎奇化了,看到简介的“因为于佩尔,一切变得理所当然”,瞬间释怀了,可能洪需要的是一个图腾,内容只是画框。到第三幕的歇斯底里完全已经不具备任何价值,不如卖一下酒的周边。

4.《七个神经病》8/10

马丁麦克唐纳大师班附属展映作品,趣味性太强了,画面不断致敬《大西洋帝国》等作品,听觉上粤语俚语字幕和努力听英语补充看不懂的信息,在HK相当舒爽的观影体验。以至于自己看了一下年代,感慨一下十年前的好莱坞是多么有创造力,感慨这才是真正的《银河写手》,创作者把自己真正介入创作当中,以荒诞温情的反套路一次次强调创作困境,是真正高级的作者影像。

5.《绿色边境》7.5/10

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白俄罗斯波兰边境难民叙事,只有开头是由生命的绿色,剩下皆为可怖的黑白,全片均为接近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疯狂直给的现实冲突,章节式的群像展示,放十年前可能就是最标准的那类奥系影片,但其实视角先入为主太强了,观众一方面不是难民问题的直接受害者,一方面也没有经历过中东国家的摧残,大多时候先入为主的煽动性反倒有些影响对本质的思考。

尤其是落点多次提到俄乌问题,更显创作的针对和不纯粹,这种指桑骂槐的情绪宣泄其实是有些像高级的“百家号”,第三幕尤为明显,理想化的结局消解了大量悲壮的情绪,反倒让这种类型片的不真实感无比强化。说到底还是风格不统一。

6.《枯叶》7.5/10

戛纳评审团奖,电影院看阿基的感觉太美妙了,像是在看默片,自带一种穿越的气质。最后点到的卓别林反倒是影片的核心,这里的阿基其实更保守了,没有像《勒阿弗尔》那种意义明确的探索式感动,鲜有的时代气息就是收音机中俄乌的战报,但如果真要做卓别林,应该是一种主题乐园式的,童话式的沉浸,这种直给的时代性,对于阿基的童话爱情叙事来说来说太破坏了,以至于美好的爱情线显得不那么纯粹,实在败笔,相比之下《火柴厂女工》的专注来说更为纯粹。

7.《老狐狸》7/10

60金马最佳导演,渐入佳境的创作,后面很有史诗气质,但可惜导演能力有限,没有就时代和多种背景深挖,尤其是跨时空的结束方式实在回避了太多。但从本质来看,毛病很多但不忍苛责,简单的镜像视听和单调的推拉跟镜头,实在是浪费有些史诗气质的故事,尤其是没有任何群像基础的想法,让本就薄弱的人物更显空心,过于早熟的孩子形象,也让孩童视角也大材小用,一些气质太像《隐秘的角落》里面那种强行装成熟阴郁的小孩形象,对这样刻意的人设实在提不上喜爱。但还是期待导演的后续发挥。

8.《暴力漂1流》3/10

哈莫尼科林新作,本次电影节最烂且最灾难的作品,嗑药电影把红外影像套入一个上世纪土鳖b级片的框架,短片已然足矣,不断用土味台词迫害剥削观众,能看出其表现力的内在渴望,但是执行起来太过于笨重了,尤其是译名怎么翻译都有点别扭,实在想象不到什么样的人会看的开心。

9.《首》7/10

北野武戛纳主竞赛作品,几乎是日本全明星参与,奇怪的是也很像那种贺岁片的气质,在香港PE巨幕满配电影院看得太爽,且不止一次问自己“这是在电影院能看到的吗?”,非常生猛,从开头的血浆展示到结尾的戛然而止,都能看出北野武玩得很开心武士迷恋和男性肉欲的简易结合,以及对首级权力的病态痴迷,北野武其实拍出了张艺谋在市场化时期最想拍出的那些东西,也对本能寺政变做出了最精彩的解构,在快节奏的格局下仍感受到那种顽童般的真诚,也只有北野武能如此了。

10.《家庭简史》4/10

可能有那么0.2%的群体会共鸣,但也仅限于此,非常精英气质的影像,除了一些巧思以外,和去年的《再团园》摄影风格相似,但这里太灾难了,完全抛弃现实去做一个心理惊悚,但如果聚焦东方家庭惊悚怎么能抛开现实,全片充斥着学院派不入流的傲气,演员的发挥空间被生硬的剪辑不断切割,两集电视剧讲的中产利己都比你们强,有效信息实在太少,流里流气的拿腔作调反倒用力过猛。

11.《五号大楼》7.5/10

拉吉利的新作,一直对他期待蛮高的,非常喜欢简介那句“母亲教我说话,为何我得沉默”。透过他的《悲惨世界》,是可以发现不同于那种像《雅典娜》去奇观化拍暴动的视角,他的摄影机调度下饱含人文关怀和社会手术刀意识。

在这部中也不例外,从开头狭窄楼道空间极具压迫感的小空间调度,到高潮部分无人机环视大楼的航拍,实在相当震撼。但影片相比之下还是缺点更为突出,首先是态度上,明显少了很多锐气,这种妥协式的周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或者可被认为是拉吉利对自己创作转型的思考,或者是其难以继续风格的退却思考,不管怎么说,这部作品的思考虽然陈旧,但也好过那种消费奇观化的创作。

12.《所有谎言之母》8.5/10

摩洛哥自传纪录性质的影像,本次影展观感最佳的作品,拿了76th戛纳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和最佳纪录片,一直对摩洛哥地区的影像不太了解,这次算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作为导演首作已然足够优秀,内核是一个保护和对抗与和解的故事,以小见大,女性导演处理家庭私影像的范本。

小心翼翼的试探,不断用微缩景观搬演去复刻那些三代人回避的记忆,以家庭无声对抗的方式去从侧面一遍一遍强调苦难的沉痛,实在高级,虽然半小时后才进入正题,但闲笔也不觉琐碎,偶尔的笑点,导演or记者观念的冲突,太喜欢这些细腻生活化的异域纪录了

13.《吉他牛仔狂想曲》7/10

临时决定去看的动画,之前对导演的了解并不多,发现履历确实漂亮。一方面很钦佩导演长期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一方面被他反差式的表达所感慨。手绘动画的冲击力依旧有趣,导演延续了自己在前作中的恶趣味风格,但在西部文化中显得更为和谐,能看得出非常真诚的情感显露,本身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寓言,导演映后带了明信片,疯狂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太可爱了。

14.《再无可失》8.0/10

非常扎实的首作,一种关注金摄影机和竞赛提名,开头一些点非常像达内兄弟的创作,胜在特别沉稳克制,且非常“新”,包括最后结尾的落点,并不是以一种纯粹理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是落到了一个出逃到其他国家的结局。这个结局太美妙了,是那种无路可走的语境下特定的处理方式。

关于过度保护这一内核的讨论非常有趣,尤其是客观中立的视角展示,虽然没有明说,但一直向观众展示这种一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法国新导演对议题的延伸和执行力令人感慨,不愧是电影的灯塔。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前半段扎根现实,后面偏向于情绪化理想化的结局,是有些割裂的,但生活还是蛮需要这种激情的,至少电影里是这样。

P

art 02.

被誉为电影节中的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于北京时间4月8日落下序幕,本届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3.28以女性同志题材的《从今往后》为开幕片正式拉开序幕,闭幕片为极具个人叙事风格与镜头语言特点的日本导演三宅唱的《长夜尽头的微光》,本届电影节大使今年由林嘉欣接替了此前连续担当了五届港影节形象大使的郭富城,焦点影人则是视角聚焦于香港这座城市在时代当中的变化,香港独立电影和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果,今届共放映了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逾190部电影。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现场图

本届影节最大的感受便是内陆影迷热情的空前高涨,纷纷南下前往电影的盛宴,其归根结底还是精神需求难以被满足,是内陆没有电影看,或者说没有好的电影看。这次作为耐观影的记者,能够安排两个周末的时间观影,记者身份的好处是由于手持记者通行证,在影节可通过排队进场的形式观影,省下一笔电影票的支出。

但需要一提的是媒体证的审核机构为外包,工作效率和态度并不可观,直到影节开幕我的证件审核还没通过,解决方法当然也有,不是发送邮件询问,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回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打电话给港影节官方工作人员,由他们去代催,通过这个方式我也终于在影节开幕次日通过了媒体证件的审核。

影院方面
关于影院,本届港影节共有七大放映影院,位于九龙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KG),英皇戏院尖沙咀(IS),园方商场的PE,以及离PE仅百步之遥的M+(MC),还有居于港岛的香港艺术中心古天乐电影院(AC),英皇戏院时代广场(TS)和香港大会堂剧院(CT),热门影片多在PE放映,而KG则是影节元素最为浓厚的一个影院,影节重要活动以及影人映后基本也多在这举办。从交通的便利性来说,在九龙转场是十分方便的,KG与IS,PE与MC都可以通过步行转场。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现场图

出行方面
如对香港不太熟悉的朋友建议以高铁方式前往香港,高铁方面一大优势是速度快,深圳北到西九龙仅需半个钟不到即可到达,相比较于地铁以及巴士来说费用稍贵一点。地铁则是深圳地铁到达罗湖或福田口岸后,随后过关即可乘往港铁东铁线直到市区,从过完关到九龙市区大概是一个钟的地铁路程,需要一提的是福田口岸闭关时间较早,需看晚场电影的朋友建议通过罗湖口岸过关,闭关时间为晚12点,如更晚过关可选择跨境巴士,为全日24小时可跨境。
 
影片方面
影节共由星光盛宴、火鸟大奖、华语电影、大师与作者、世界电影、记录片、五光十色、焦点八大单元组成,展映影片其中不乏刚结束的柏林影节的参展影片,如旅人的需要,京都之夏,黑箱日志,以及斩获柏林金熊的达荷美等,总体影片热度和质量都不错。

在 4.7日于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的“火鸟大奖”竞赛颁奖典礼上,《五月雪》《儿子》分别勇夺“新秀电影竞赛”华语及世界组别的火鸟大奖最佳电影。“纪录片竞赛”及“国际短片竞赛”的大奖得主,则分别为《法沃里滕小学》《肉铺》
 
新秀电影竞赛(华语)部分获奖 

虽然本届影节我的观影数量并不多,但整体下来观影体验还是比内陆好上不少,一方面观众群体多为影迷,观影整体素质上还是较好,另一方面得益于影院配备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引导观众入座以及观影秩序的维持都做的很好,相较之内陆院线,几乎是没有这样的人员配备,屏摄现象更是接近于无,这在内陆院线基本是很难看到的景象。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现场图

这一次HKIFF48之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观影是观看陈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不仅惊讶的发现身旁坐的是三联的前主编,还尴尬的因为是限制级影片的缘故,在进场之前被工作人员拦下询问是否满18岁,得到我肯定的回复后还要求我出示证件证明,无奈掏出了记者通行证,工作人员随即笑脸放行,不禁想如果内陆院线的工作人员可以有这般敬业,电影分级制是否至少在基层实施上有了实现的可能呢?
 
说回《红VAN》,果式黑色幽默在这部“香港制造”的科幻悬疑片里淋漓尽致的展现,台词幽默尖锐,在拍完回归三部曲和妓女三部曲中的两部后,陈果在视听表达上已将尖锐的讽刺呈现得充满趣味性,但一语中的,影视风格更显成熟,更显果味。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现场图

在影片里一处群像对峙情节,导演借由角色之口谈到了香港的选举制度,说到“17年之后香港特首才普选,之前都是内定的”后,影院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港人对港人治港,和被压抑已久的某些诉求得已在荧幕上被表达的回应,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观影氛围,同时也兴奋于能在影院里看到这些真实而又不许被表达的表达,只希望这些表达未来不会在在香港这片土地上被消失。

在之后的映后访谈上,观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当然是关于《红VAN》是否会拍摄续集,陈果表示有过这个想法,但随后便说到因为审查的考虑,即使拍了也不能在内陆上映的问题,开玩笑的提到《红VAN》内陆不过审,疑惑明明只需要把强奸戏码删除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当作科幻片在拍的,实在理解不了为什么通过不了审查(笑)。
 
映后访谈 现场图

总的来说参加这次港影节是一种特别的体验,特别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群集体身处隔世之处共度两小时的微妙氛围,在于照耀漆黑影院的唯有荧幕的光芒,在于不同的画面映入眼帘,而观众心中却含着对于电影同样的希冀。

— F I N —

文字:杜晋宇、梓煜

排版:虞雪

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