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杨光辉:修王公桥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4-04-17 发布于上海

修王公桥

作者 ‖ 杨光辉


常言道,“修桥补路,眼见的功德”。我在定西县工作期间,负责重新修建了远近闻名的王公桥。

第三代(作者负责重新修建)钢筋混凝土T型王公桥 拍摄:傅顺

第二代王公桥与第四代王公桥近期同框合影 拍摄:段卫东


据史料记载,王公桥是丝绸之路东段一座较驰名的古老桥梁。坐落在定西县东25公里的宋家沟,这里两山夹峙,因水流冲刷严重,山谷沟深险陡,历代在此建桥者屡建屡废,时筑时溃,载在史册者斑斑可考。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就在此架桥,取名永济桥。清乾隆时,巩昌知府王廷赞又修之,俗称王公桥。咸丰九年(1858年)再重修之。前代所建桥形结构皆无从考究,迄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经略西陲时,又派工程营建双孔砖拱桥1座,取名永定桥,并立碑文以记其事(惜石碑现已毁)。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谭钟麟又饬补修。该桥历六十年后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夏五月全倾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邑人重新修之,未几复倾。“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省政府准拨款9000余元,令定西县政府督同地方人士重新监修,旋又先后派工程师盛石如、徐玉勘测设计,工程师钟泽玞、宋景楠董治其事。“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六月该桥全部完工,建成高18米、宽5米的石台砖拱圬工桥1座。先后垫支民伕麦草工价80000余元,财政部西北盐务管理局协助30000 元,甘肃省驿运管理处协助 68000余元,陕西人米元亭捐工费2000元,共征用定西、会宁民工13700余工,桥竣工后,由当时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撰《重修王公桥碑记》译述建桥始末。此桥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秋季山洪暴发又遭冲毁,以工程款无法筹措停工未修。

第一代简易土夯王公桥(原名永济桥)遗址 拍摄:傅顺
据有关资料记载,谷正伦撰《重修王公桥碑记》,此碑已毁,碑文今藏省档案馆。笔者先后到省档案馆、省文史馆、省交通厅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进行了查找。在《甘肃省志》第三十八卷《公路交通志第八篇交通碑铭第四章民国碑刻《重修王公桥碑记》中是这样记述的“王公桥初为清朝巩昌知府王延赞所修。其地正当定西通往会宁之要冲。桥为土桥,因雨水冲毁,曾经数废重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甘肃省政府拨款9000元,责令定西县府会同当地人士重修王公桥,工程自“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开工,三十一年(1942年)6月竣工通车。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此树立《重修王公桥碑》一文,全面记述了修建此桥之始末。此碑今已不存。”由于此碑今已不存,碑文也未能保存下来,故在此无法刊载。


第二代“八”字式撑木架王公桥 拍摄:傅顺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后半年,省人民政府直接拨定西县桥梁道路专款又重新修王公桥,定西县组成7人施工委员会。本年8月开始挖土方,运石备料,后因冰冻停工。1958年由定西县建筑公司调去木工,辅以定西西巩、青岚及符川民工配合修建。6月,桥墩基础和桥墩建成,8月,始架设木结构,12月底,建成长44米、宽6米,高18.47米的半永久式八字撑木架桥一座。1959年又将上半年未竣工的护坡、河底及桥两头排水等项进行全面结尾工程,此桥到1980年底已22年个年头,桥身仍完好有使用价值。

第二代和第四代王公桥凝望相守 拍摄:刘子铱

随着交通运输密度增大,考虑到木桥质量及负荷问题,危及行车安全,加之当时西兰公路还没有改道从这里经过,在广大群众的一再要求和县上领导的努力下,1979年又列入计划,由基本建设、支援不发达资金、养路费几方面投资15万元,备了部分料,但由于设计方案未定下来,一直没有动工修建。我到定西县工作后,县革委会于1981年初又重新成立了定西县王公桥建设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县工交局副局长杨俊吉、定西地区交通局交管科科长王宏孝同志任副组长。我和杨俊吉及地区交通局的同志多次到省上找省交通厅、省公路局领导反映情况,时任省交通厅原副厅长陆江同志听了我的汇报后亲自带领省交通厅有关处、省公路局、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领导现场办公,决定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派技术人员现场勘测,拿出设计方案,待方案通过后,省上拿钱动工修建。经过半年的勘察设计,设计方案通过后,于1981年8月24日破土动工。县工交局杨俊吉副局长和地区交通局的同志负责现场施工,省公路局派吴保成、李芳春工程师现场指导,他俩长期吃住在工地。我每周要去工地,检查工程进度,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努力,王公桥于1983年6月底竣工。主桥施工时间为15个月,建成 3孔全长 70.5 米的T型梁桥,建筑高度 33.9 米,设计负荷载为汽车-15,挂车-80,下部构造为双柱式挖孔桥台框式高墩,主桥投资497 609.88元,共用劳力31700个,水泥472吨,钢材57吨,木材239立方米,砂石材料2515立方米,圬土体积1771立方米。

1982年12月与定西县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地区父通局、民政局领导在王公桥工地上现场办公(左二为作者)


1983年8月10日,由定西地委主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吴之海同志任组长,省交通厅陈琦处长,定西地区交通局马贤才局长,省经委牛洁正工程师为副组长,定西县委副书记陈俊德,县人大副主任王金泉,县政府副县长杨光辉,县政协副主席马锡玉,定西地区交通局副局长王绍周,定西地区民政局副局长索文秀,省交通厅工程师苏钰、郝启明,省交通规划院副院长刘培钧、副总工程师徐龙德,工程师洪自立,省公路局地方道路科科长王阁,定西地区公路总段副总段长度述芬同志为成员的竣工验收组。通过验收,竣工验收组对王公桥做出如下评语:王公桥工程设计根据当地现场勘查,反复对比,做到了精心设计,为桥梁施工和顺利建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施工管理工作做得较好,没有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工程投资和部分材料也略有节余,竣工工程与设计文件基本相符,主桥质量优良,同意验收交付使用。

1983年8月10日,新修定西县王公桥竣工验收留影(二排左一为作者)


竣工验收后举行通车典礼。我和地委副书记吴之海同志都在通车典礼大会上讲了话,对一些人在王公桥修建中大肆造谣“王公桥修塌了”、“王公桥亏得修不成了”等言论进行了批驳。王公桥的建成在当时为沟通定西、会宁两县间的交通,繁荣城乡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从现在看,王公桥作为西兰公路的辅线仍起到重要的交通分流作用。至今,王公桥仍然屹立在那里,一年四季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和人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该文于2015年8月第二次修改定稿。


2009年12月摄于深圳

作者杨光辉,生于1945年11月,会宁县会师镇人。1966年会宁一中高中毕业,1968年9月回乡务农。历任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委员,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会宁县委委员,定西地委候补委员,甘肃省知青办副主任,定西县副县长,甘肃省木材公司副经理,甘肃省乡镇企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甘肃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甘肃省中小企业局副巡视员等职务。现为甘肃省工信委副厅级退休干部。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