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掌故 | 楚王府与楚王陵

 人文武汉 2024-04-17 发布于湖北

在武昌城东南梅亭山上旧有封建亭,因纪念朱桢封王而建。朱元璋在元末攻打陈友谅之子陈理,曾驻扎梅亭山。陈理投降时,朱元璋正好得到皇六子朱桢出生的报告,当时非常高兴地说:“他日以此子为楚王。”明洪武三年(1370)正式分封时,朱元璋似乎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封朱桢为齐王。然而铸造宝玺时三次都没有成功,他这才记起来,说:“朕昔驻梅亭有言,其王楚乎?”乃改封朱桢为楚王,宝玺这次一铸而成。

同年,在江夏(今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麓,南至大朝街(今复兴路)、东至阅马场,西至长街(今解放路)一带地方,兴建楚王府,“宫广二里,袤倍之,瓦石为城”。其面积相当于当年的半个武昌城。周围垒石为城,高二丈九尺,号称“王城”;开四门,正门称镇楚门,俗称公衙门,位于今湖北医学院附一医院门诊部一带,至今尚有地名曰“王府口”。

楚王府内遍筑宫殿、楼阁及水榭庭院,宫殿、宫室、堂库、宗庙等800余间。王城内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建有前三殿和后三宫。前三殿分别是:“承运殿”、“圜殿”、“存心殿”。穿过后三宫即是王城的北门,门上匾额镌刻着“后宰门”三字。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四门城墙饰以青绿,廊房饰以青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豪华壮观,犹如皇宫。清初曾有文士吟咏楚王府“朱甍绣瓦倚斜曛,楚歌燕舞镇日闻……离宫别馆连天起,玉砌金铺辉月明”。

洪武十二年(1379)竣工,两年后朱桢来武昌就藩,在梅亭山上建封建亭和楚望台,后者为楚王登台遥望南京,表达对父母思念之情的地方。

武昌和近城的设施都是以楚王生活起居为中心而建的。楚王府前有北湖,是楚王种芦取膜为笛簧之处,因此称歌笛湖。榛子园是因楚王种植引自湖南武冈的榛子而建。黄鹤楼旁所建武当宫,是楚王祭祀神灵祈求降福之地。山川、社稷坛是供楚王春秋祭祀之备。南湖“老人桥”为楚王行猎路过时所架设,武胜门外有供楚王府厨膳专用的养鱼池,名“鳇鱼濠”,城东有一座楚王别墅“桃溪小隐”。武昌广埠屯,乃当年楚王府护卫军屯田自给之处及所建广埠仓之故地。

楚王世代盘踞武昌城达262年之久,与秦、蜀、周并称为明代富甲天下的四大藩封。历经九王,他们是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㳦)、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㷿)、末代楚王(朱华奎)。

明崇祯十六年(1643)春,张献忠部攻破武昌城,明朝官员弃城而逃,张献忠下令杀尽楚宗室,将楚王朱华奎囚入铁笼沉于大江之中,并放火烧毁楚王府。楚王府除在武昌城内遗留若干地名外,遗址遗迹很少了。
  
九代楚王除华奎外,死后均葬于武昌龙泉山。龙泉山原名江夏山,汉舞阳侯樊哙葬于此地天马峰下。汉朱桃仙善堪舆之法,为寻龙脉到此,见两岸如门环,以峰锷二巨石似獬兽状,见一股泉水在盘阿之内,“大旱不涸,阴则云雾覆其上”,“色碧味甘”,乃赞曰:“此灵泉也,不可凿,凿之,则雷雨至矣。”唐代宰相李磎作《灵泉记》,称:“泉以灵名,非有蛟龙之与处而后为灵也,以山能兴云雨,致风云而始为灵耳。”此后江夏山改名为灵泉山,后又演变为龙泉山。

龙泉山楚王陵(局部)

历代多有名人葬于此地。楚昭王朱桢生前常游灵泉山,对那里的风光景物十分赞赏,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晚年派人为自己寻找牛眠吉壤,经堪舆家测定,以天马峰下的夹谷地带为“仙壤”,乃决定辟为陵园。

但那里已有樊哙墓,怎么办?只有把他赶走。楚王府的人制造了一块石碑,上书“此处本是楚王地,借与樊侯五百年”,埋在樊哙墓附近,后当众挖出了石碑,大肆宣扬天意,然后把樊哙墓迁葬于山南一侧,就这样达到了霸占墓地的目的。

自昭王以下共八代楚王及二十四位王妃均葬于此地,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楚王陵园。此乃是“昭王赶樊侯,灵泉变楚陵”的一段故事。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江滩花旗银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