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宗、宣宗,一字之差的两个人,到底谁是明君?

 雪忆柔 2024-04-17 发布于黑龙江

玄宗本纪

      李隆基(685—762年),出生于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音乐家。死后庙号玄宗。

开元盛世的开创者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祖母是女皇武则天。李隆基从小就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童年、少年时代,李隆基目睹了父亲被废除皇帝之位,以及祖母的强势、一家人所经历的种种政治风波与迫害。

武则天去世后,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即位,仅仅过了五年,就被自己的皇后韦氏与女儿合谋毒死。韦皇后也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李隆基果断决定发动政变。政变前夕,有人劝李隆基先请示父亲李旦,李隆基慨然说道:“这件事如果成功,功在社稷;如果失败,我愿为忠孝而死。怎么可以先请示父亲,让他担心呢!”等消灭韦皇后势力后,李隆基才去向李旦请罪。李旦激动地抱住李隆基,称赞他平定祸乱,立了大功。不久,李旦即皇帝位,是为唐睿宗。李隆基由于之前的功劳,被册封为太子。

两年后,唐睿宗传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玄宗的姑母太平公主,也和母亲武则天一样热衷于权力,企图谋反。玄宗先发制人,消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同党。

      此后,唐玄宗完全掌控了朝政。当时,因为国家内部频频发生政变,朝廷元气大伤,吏治腐败。玄宗想要拨乱反正,大展宏图,当务之急就是任命一位贤明能干的宰相。为此,他专门召见了曾经两次担任宰相、后来被贬为地方官的姚崇,经过深入交谈,决定任命他为宰相。但姚崇迟迟不肯谢恩表态,玄宗感到十分诧异。姚崇说:“臣向陛下报告十条施政方针,陛下如果觉得不可行,恕臣无法从命。”玄宗当即痛快地表示:“朕全部能够实行。”姚崇这才同意走马上任。

有一次,姚崇向唐玄宗请示官员任免,玄宗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谈正题。姚崇十分惊恐,再三请示,玄宗都一言不发,只好退出来。宦官高力士对玄宗说:“陛下刚刚即位,大臣有事请示,应该表态。”玄宗却说:“我把朝政委托给姚崇,军国大事固然需要我参与处理,像任免官员这种小事,还需要麻烦我吗?”高力士将玄宗这番话告诉姚崇后,姚崇这才放心大胆地处理起朝政来。正是由于唐玄宗给予姚崇充分的信任,让他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才干,在整顿吏治、提拔人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姚崇之后,唐玄宗先后任命宋璟、张说(yuè)、张九龄等人为宰相,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实施改革,使唐朝的综合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725年,群臣请求唐玄宗封禅泰山,向上天报告自己的辉煌成就。在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汉武帝等功高盖世的皇帝才有封禅泰山的资格。玄宗再三推辞后,才答应群臣的请求,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他问礼部官员:“前代帝王封禅玉牒上的文字,为什么都秘而不宣呢?”玉牒就是用来书写祷词的玉片。礼部官员回答:“前代帝王要么祈求长生不老,要么祈求得道升仙,因此不想让外人知道。”玄宗说:“朕封禅泰山,是为天下苍生祈福,没有私心,应该将玉牒公之于众。”玉牒公布后,果然都是为苍生祈福的内容。

当了几十年太平天子后,唐玄宗晚年逐渐骄傲自满,每天与宠爱的杨贵妃嬉游玩乐,不再亲自处理朝政,而是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处理,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离开京城长安,逃往蜀地(今四川省)避难,大唐王朝也由盛转衰。

唐玄宗不仅富有政治才能,还精通音律。他曾在宫中教坊——梨园教授歌伎,并且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被后世尊为梨园行的祖师。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重新回到长安,郁郁寡欢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于762年病逝,终年七十八岁。

后世评价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乐章,开元盛世就是这个乐章中的最强音。”

宣宗本纪

      李忱(810—859年),生于长安大明宫。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不含女皇武则天),杰出的政治家。死后庙号宣宗。

“小太宗”的“大中之治”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从小为人持重,沉默寡言,而且目光呆滞,以至于皇宫里的人都以为他是痴呆。十二岁时,被哥哥唐穆宗封为光王。

李忱十多岁时,生过一场大病,病势一天比一天沉重。突然有一天,有光辉照耀他的全身,他马上从床上跃起,端正身体,行拱手礼,就像对待臣子一样。在一旁服侍的乳母见了,认为他得了心病。穆宗闻讯,过来看望弟弟,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个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并没有得心病。”

李忱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晚唐,朝廷有宦官擅权,地方有藩镇割据,双方经常掀起血腥的斗争,政治局势十分险恶。李忱的哥哥穆宗去世后,他的三个侄子敬宗、文宗、武宗先后即位,但三人都缺乏执政能力,而频繁更替帝位,更助长了宦官们的气焰。李忱害怕遭遇不测,更加隐晦不露。

846年,唐武宗驾崩,宦官们为了更好地把持朝政,认为拥立这位痴呆无能的皇叔,容易控制。于是李忱登基,是为唐宣宗,年号大中。

唐宣宗即位后,很快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面:立即罢免了宰相李德裕,彻底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接见群臣、处理朝政时,表现都十分得体,丝毫看不出痴呆者的影子。人们这才知道,他此前一直在韬光养晦。

早在“安史之乱”期间,吐蕃趁唐朝忙于平定叛军,无暇西顾,逐渐侵占了西北地区的大片国土。唐朝国力衰弱,一直无力收复失地。这些地区的人民不满吐蕃的残暴统治,十分渴望回到唐朝的怀抱。后来,吐蕃内部发生了长达十年的严重内乱,各方混战不休,再也无力控制这些地区。恰逢唐宣宗励精图治,唐朝国力大增,使西北地区的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849年,被吐蕃占领的三个州、七个重要关隘主动脱离吐蕃,归附大唐。仅仅过了两年,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豪族张议潮也趁机收复了沙州,派使者历尽重重险阻,将消息上报朝廷。随后,张议潮招兵买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收复十个州,并派遣自己的哥哥来到长安,进献十一州的地图。至此,已被吐蕃占领百年之久的河湟故土全部收复,唐宣宗感慨地说:“父皇生前想要收复河湟地区,未能如愿。我如今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唐宣宗收复了大片失地,声誉大振,但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宣宗把唐太宗的名言“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将《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朝夕讽咏,对太宗、魏征君臣遇合的故事十分向往。后来,宣宗得知魏征的五世孙魏謩(mó)也敢于直言进谏,便任命为宰相,并说:“魏謩有他先祖的风范,我打心里看重他。”

此外,唐宣宗对地方官的任用尤为重视,每次任命地方最高长官刺史时,都亲自考察人选。他解释说:“假如刺史用人不当,就会为害百姓。所以我要亲自接见,问问他们准备怎样施政,以判断能否胜任。”为了不被地方官蒙骗,宣宗专门命令翰林学士编写了一本囊括各地风土人情、民生利弊的书,并将所有内容熟记于心。有一次,大臣薛弘宗被任命为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刺史,进宫接受质询,宣宗将邓州的情况说得头头是道,令薛弘宗非常吃惊。

尤为难得的是,唐宣宗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次,驸马的弟弟得了重病。宣宗派宦官前去探望,结果发现公主不在家,而是跑去看戏。宣宗勃然大怒,叹道:“怪不得士大夫家都不愿意和我皇家的女儿结婚,原因在这里啊!”命人将公主召进宫里责罚。公主见父皇发怒,哭着请求原谅。宣宗批评她说:“丈夫的弟弟身患重病,你却跑去看戏,哪有这样的道理!”从此公主再也不敢仗势凌人。

859年,唐宣宗去世,终年五十岁。由于宣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势振兴,出现中兴之象,被史家称为“大中之治”,成为大唐王朝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他因此博得了“小太宗”的美誉。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八册《旧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