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懒的诗人,用10个数字写成一首诗,惊艳后世近千年

 小园幽径 2024-04-1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01.

用数字作诗,在古代诗词史上并不少见。比如: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许多人都说这是乾隆皇帝的打油诗,实际上乾隆还没这个水平。

这首诗是郑板桥《咏雪》的经典之作,把初雪时分,雪花飘飘洒洒的形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中晚唐著名诗人罗隐,在《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中也曾写过: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诗中的数字指天数,暗喻诗人等待春天到来许久,已经迫不及待。

南宋诗人曹勋也写过:

一二三四五六七,行年临之如电疾。

这首诗中的数字,则是指年,所以诗题中有“新岁七十”,以感慨光阴似水。

还有诗僧释了惠也有:

所生父母知不知,一二三四五六七。

这首诗中的数字,指的是生死轮回,从一至七皆是一种劫难,因此佛家有“七级浮屠”塔。

道士李道纯在《双赠程洁庵十六首》中写:

一二三四五,东西南北中。

这首诗中的数字,指的是“五行”,暗喻某种力量的聚集。

清人黄之隽亦有:

一二三四五六七,昨夜今朝又明日。

这首诗中的数字,叹的则是流年,朝代更迭,往事如烟,吴歌楚舞早已作古,而今人仍在夜夜笙歌,蹉跎岁月。

不过若说起“数字诗”,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才是经典中的经典,一起欣赏。

图片

02.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山村咏怀》

去:在诗中指距离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且精通易理。虽然他一生布衣,却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齐名,并称“北宋五子”。

就连宰相司马光、富弼都对邵雍推崇备至。

青年时,邵雍随父卜居苏门山,不问世俗,潜心研究学问。而立之年后,邵雍出山寻道,遍游天下,后至西周列国旧址时,突然顿悟,高呼:道在此矣!

从那以后,邵雍就携家人移居洛阳,大隐于市。

当时八方学子来洛,不会先去拜会知府大人,而是到邵雍处问道,就连大人们教育孩子都会说,你若是不好好学习,恐怕邵先生会知道的。

由于一直在做学问,修身养性,所以邵雍的诗颇有一种看破红尘的境界,幽静淡然,读起来能让人忘却喧嚣。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漫步郊野,不知不觉就走出了两三里路,远处春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仿若世外桃源;

路边有六七座供路人休息的亭台,错落有致,更有八九十枝花在悄悄绽放,点缀着即将绚烂的春色。

图片

邵雍这首诗用排列的手法,将所见到的景象一字排开,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空间感,同时也在暗喻春天娓娓而来。

好诗如画,既有视觉冲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有感官享受,微微清风徐徐袭来,野花渐次盛开。

两三里路,四五户人家,七八座亭台,八九十枝花,皆是艺术化的虚数表达。

鲜花的数量一定多过于亭台,甚至漫山遍野,而亭台的数量,一定比人家少,诗人写两三里路也未必是实数,因为两三里的距离在原野中是一目了然的。

诗人用数字构架出一种迷离感,让烟雨更加朦胧,乡村更加神秘,尤其是诗题为“山村咏怀”,这说明诗人所见的亭台,是有历史渊源的,烽烟已成过往,岁月化作尘埃。

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生长,正如春风每年都会吹过一次,故为“咏怀”。

因此我们说,这首“数字诗”很经典,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看似简单的排列,却有非常厚重的年代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