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拥有这二个特征

 深入认知 2024-04-17 发布于河南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曾提出这样一个观念: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一方面是无私的,但是一方面也应该是自私的。

 这表明人在特定情况下应当关注自身的需要,而不应仅仅为了他人而活。若某个人始终无条件地迎合他人的需求,这可能暗示他在某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自私在一定程度上不总是消极的含义。 

心理专家指出,极度自私的人通常展现以下几种特征:

1.道德绑架的常用者、以利益为先

在信息广泛传播的今天,“道德绑架”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概念,指的是一些人利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责备和要求。例如早年热播剧《二十不惑》中的片段,

姜小果向经济条件较差的王薇借款300元,随后要求偿还以更换手机。王薇不还款并装可怜引发旁人同情,姜小果未能追回借款反而被指责缺乏同情心。

王薇在服装店消费时,姜小果再次要求还款,王薇继续装可怜并指责姜小果虚荣,暗示自己贫穷更值得同情。

这是典型的道德绑架,极度自私的人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从道德高地要求他人的无私奉献。 王薇虽可怜,但他人并无必然的帮助义务。

在道德层面,帮助王薇的姜小果是善良的,不帮助则被视为冷漠。

道德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但个体层面上却可能产生冲突。这些以利益为首的人借道德之便获利。 识别并远离这些极度自私的个体是必要的。

2.患有迫害妄想症、缺乏同理心

自私的个体常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外界的人往往是“威胁的”或“不可信的”。

这类性格中较为知名的例子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杀害吕伯奢一家后曾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外,他的许多行为也反映了这种性格。

他的所有行动都以利益为导向,不论周围的人与他多么亲近,都可能成为他利益驱动下的牺牲品。他在一方面担心自己受到伤害,但另一方面却时刻准备伤害他人。


为什么人会变的自私呢?

一个人从幼时到成年,他的性格与成长过程紧密相关。

自私的人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学家李玫瑾指出,自私的形成往往源于个体在脆弱时期过度依赖他人,比如:家庭成员的过度呵护,使他们从小就无需自己处理任何事务。

在一个孩子尚未形成明确自我意识时,一切都由家长包办,这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应围绕自己转。这种长期的心理发展导致了他们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即使到成年后也难以轻易改变。因此,成年后成家立业,这些初期形成的观念仍旧难以摆脱。观察周围那些从小被溺爱的人,不难发现很少有人懂得感恩与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