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文帝失踪之谜被解开?后世争论了几百年,其实朱棣心中已有答案

 数字人生6688 2024-04-17 发布于山东
2024-04-15 13:05
来自重庆

前言

1399年,燕王朱棣誓师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掀起了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以仅仅十万兵力,打的大明军队节节败退,建文四年,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燕王进京。

而在战乱之中,建文帝朱允炆下完罪己诏后,就再也不见踪影。

后世为建文帝的去向是争论不休,有说建文帝死在了那场大火中,也有的说他出逃遁入空门。

燕王朱棣在即位后,也是秘密寻找自己这位侄儿,据说就连郑和下西洋都受了命令去世界各地寻找建文帝。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想必朱棣的心中应该早有答案了。

建文帝即位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时年38岁,这对于朱元璋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患事,他最看好的接班人,却在三十岁之前就去世了。


先不说自己的亲生儿子死了,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下一任的皇帝究竟要由谁继承?

尽管朱标是朱元璋立的太子,但是在他的诸多子嗣之中,却算不上出类拔萃,他仅仅由于是长子而备受青睐。


皇四子朱棣,实力最强,名气也最大,可朱棣并非是马皇后所生,不是嫡出,朱元璋直接将他从候选人中剔除出去。

朱元璋一向主张嫡长子继承制,以为只有嫡长子才能稳固江山。


他不想破坏这条传承千年的规矩,更不想让其他的嫡出儿子们不满,因此,他只好从朱标众多的子嗣当中挑选一个。

最后朱元璋让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做了皇太孙,至于为什么不立大儿子,那是因为朱标的长子朱雄也早早夭折。


此时朱允炆才十五岁,朱元璋认为自己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将朱允炆培养成一代明君,只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料到,朱允炆登基之后,竟然如此之快就闯下了大祸。

动荡的开始-削藩


朱元璋死后,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位。


那时候,朱允炆还小,性子急,一登基就要把所有不利于他的势力统统铲除。

建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清理朝中那些阿谀奉承、无能贪腐、拉帮结派的官员,他坚定地认为,这些人都是国家的“虫豸”、“祸害”,一定要肃清。


而对于这些手握重兵,势力庞大,野心勃勃,觊觎皇权的诸侯,他也是十分忌惮的。

朱元璋曾经告诉朱允炆:“ 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允炆问道:“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询问朱允炆的意思,他觉得要用仁义来治理,实在不行就削减地盘,再过分就出兵讨伐,朱元璋也觉得这样的看法确实是最优解。

然而,朱允炆当上了皇帝,却不像之前说的那样,发挥他的人格魅力,反而直接下了削藩的命令。


朱允炆在亲信黄子澄的提议下,毅然决然地采用了“先弱后强”的战略,先是贬黜周王,然后又是湘王,之后又是几个比较弱小的诸侯。

周王和齐王被废,剩下的藩王也是人人自危,尤其是最有权势的燕王,更是被逼到了绝境,所有人都希望他能当首领,去对抗朝堂。


朱棣知道,自己的侄儿,早晚有一天会对自己动手。

本来朱棣是不想造反的,他想要逃避朱允炆的整治,就开始装疯卖傻,想要蒙混过关。


建文二年,开国皇帝朱元璋诞辰的时候,朱棣让他的三个儿子到南京去祭拜,建文帝的亲信们,都在劝说他,让把这三人扣押下,以免将来有什么意外发生。

但朱允炆终究不忍心,私自放走了三兄弟,朱棣看到自己的儿子安然无恙的回来了,心中大定,决定举旗造反。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进京“靖难”。


那时候,朱棣手下只有数万兵力,领地也只有北平这一块地方,朱允炆坐镇京城,手下有百万雄师,只要他一句话,天下臣民就都会来京救驾。

双方的力量差距太大了,朱棣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大明的军队,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在朱棣的猛攻下,却是节节败退。

这和朱元璋对功臣的大清洗有很大的关系,当建文帝面临大军压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手下无人可用。


黄子澄,李景隆,方孝孺,这些人非但没有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反而招来了祸端。

建文帝的战略也是各种失策,甚至在战场上,他常常临时变卦,没有具体而坚决的对略。


朱棣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已经打进了应天城。

朱棣攻入南京后,便直奔皇城而去,誓要斩草除根,永除祸患。


然而,他害怕什么就来什么,皇宫已经化为一片焦土,根本找不到朱允炆的影子。

多年苦苦寻找


建文帝这一支,除了朱允炆之外,其他亲眷几乎没有善终,朱标所有的儿子都被杀了,女儿也被降为平民,建文帝的太子与弟弟被幽禁终生,生母不知所踪。


朱棣如此虐待自己的兄弟手足妻儿,实在是太过残忍了,但于他而言,却是为了统一全国,稳固自己的位置。

此后二十年中,永乐皇帝一直在寻找建文帝的踪迹,生怕他逃走,派遣郑和,胡濙等数队人马暗访多年。


对于朱允炆的去向,一直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朱允炆和他的大儿子被大火烧死,另一种是朱允炆没有被杀,而是流亡出家。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这就是《明实录·太宗实录》中所记载的自焚说。

《明史》之所以选择“自焚说”,就是因为朱棣想要继承皇位,必须要先确认先皇已经去世,这才能保证朱棣的地位,否则后世的人都会说这是谋朝篡位。

乾隆四年,《明史·恭闵帝本纪》中有一段记述,说建文帝很有可能从宫中地下通道逃走,出家为僧。

出家为僧有迹可循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中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


余杭县史志办的张炳林老师于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七日在上海图书馆找到的《东明寺志》,

寺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


朱允炆到东明寺当和尚,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真实依据的。

那时候,所有僧人都把朱允炆奉为'应能问道老佛’,寺庙里甚至把他列在了祖师堂的第二位,只比东明寺的开山祖师慧旵稍逊一筹,可见东明禅寺和朱允炆关系匪浅。


永乐五年,朱棣派出一位胡濙,四处寻访张三丰,据当时的官方说法,他是来求长生不老术的。

永乐五年,朱棣正率领大军北上讨伐蒙古。


在玄府扎营之时,胡濙特地向他报告了结果,虽然胡濙抵达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是朱棣依旧第一时间见到了他,这一次的密谈一直持续到了黎明时分。

自那以后,胡濙便不再寻找张三丰。


如果他真的想要永生,这突然停手未免太奇怪了?因此,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胡濙是为了找到朱允炆。

也许有些人认为,郑和七下西洋,其实就是要去找朱允炆。


永乐三年,郑和首次出海,找到朱允炆,倒也说得通。

但郑和最后一次出海时,已是宣德八年,此时朱瞻基登上皇位,朱棣一脉地位已稳固无比,若要动用大量的资源来搜寻朱允炆,未免太过兴师动众。

建文帝陵


虽然事情过去了几百年,但从来没有人放弃过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据史学家推测,建文帝生前曾到江苏一带游览,卒于1423年。

建文帝死后,其尸身不知所踪,其埋骨之地引发诸多揣测与争论。


南方各省,很多人都声称已经发现了建文帝的遗物和陵墓,可事实上他们要找的人,就在明孝陵的旁边!

结语


不管那时候建文帝有没有死,对于朱棣来说,不管建文帝朱允炆的结局如何,为了自己大明的江山,他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真相只有朱棣自己清楚,其余的一切,都只是推测。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