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文章写得具体而生动,干货来了!

 天童老僧 2024-04-17 发布于上海

把文章写得具体而生动

作者:Ashida

    鲁迅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写作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好文章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著名作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文章作家李广田说:“应该随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哪怕是一两句也好。这样做,以后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那么怎样解决头脑里“没有材料可用”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进行积累。积累应该从我们的生活入手,从我们的身边入手。

    而积累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多写日记和有自己的材料库。坚持写日记,能养成看、听、想、练的习惯。看,可以积累素材;听,可以积累语言;想,可以锻炼思维;练,可以练出笔力。久而久之,就能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积薄成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材料库”。许多优秀文章,都是作者从写“小东西”起步的。冰心说过:“多写、多练,不怕写不好。”因此,我们要重视“小东西”的写作训练,多写“小东西”,使其习惯成自然,那么写“大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篇文章仅有具体生动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有恰当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语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曾强调:“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写作时要想语言美,就要注意锤炼字词,认真推敲,做到:

    (一)选用确切的字词

    “确切”,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把事物的性状、情态、景象等真实地、具体地反映出来。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景色,用“弥望”写田田的荷叶,“弥望”就是满眼望去,极目远眺。用“弥望”就把荷塘的辽阔无边、荷叶的密匝层叠写出来了。写荷花,用“袅娜”和“羞涩”两个词。“袅娜”是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羞涩”是难为情的样子,这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朱自清却用来写荷花,这就把荷花写活了,写成了娇羞柔美的女子。

    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捕鸟的情景:“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来吃时,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作者选用“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等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儿童捕鸟时的惊喜和兴奋。

    (二)使用精当的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的词。一个句子中如果选用一个精当的动词,就能使全句增色,甚至能收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这段文字中的“抱”字就用得十分精当。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费尽心机才弄到“人血馒头”,此刻,他抱着“人血馒头”,心里是多么激动啊!这个“抱”字,十分准确地写出华老栓当时的心情。如果改用“拿”、“抓”等词,就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了。

    (三)锤炼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它在句中常用作定语、表语、补语等,能起到生动描绘事物的作用。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在锤炼字词时,对形容词、副词加以仔细推敲,同样能使语句生动、准确。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段文字中,“笔直”、“绝无”、“一律”、“紧紧”、“片片”、“微微”等形容词和副词就锤炼得十分精当。用“笔直”修饰“干”、“枝”,就把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了;用“绝无”、“一律”、“紧紧”、“片片”等词进一步突出白杨树的“直”的特点,显示它坚强不屈的精神;用“微微”修饰“泛出”,准确地写出白杨树皮的色泽和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