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王朝为什么只有明朝的骨头和骨气最硬?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24-04-17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明朝组训中的“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因此,明朝也被称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所有朝代中只有大明王朝的骨头最硬吗?这种硬气是因为什么原因铸造成的?
表面上,明朝的这一身铁骨有两个最重要的锻造者,一个是洪武大帝朱元璋,另一个就是永乐大帝朱棣。
公元1368年,开局一个破碗的朱元璋终于掀翻了威压宇内的大元帝国,从此号令乾坤的权力再次回到了汉人手中。
并且朱元璋这个学习能力超强的皇帝通过自学历史,对汉人的两次衣冠南渡(一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二是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亦被称作衣冠南渡),尤其是北宋末年的那次大溃败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一刀一枪打下来天下的朱元璋看来,北宋那种交保护费换取和平的外交方式纯粹是饮鸩止渴。    
另外,他认为北宋的皇帝过于轻农重商,导致手工业与大航海等贸易方式异军突起,虽然换取了大量的金银储备,同时也导致于北宋一朝从上到下对土地没有历朝历代那种不能割舍的感情。
对传统的农耕政权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但聪明的宋人在狭隘的版图中通过搞商业来弥补土地缺少的短板。所以,北宋时期的大户人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坐拥良田万顷的大地主,而成为了资本主义大家族的雏形。
尤其是指南针被完善之后,巨大利润的航海贸易让宋朝的达官贵人越发看不上原先那种靠发展佃户来收租的搞钱方式。
所以,在北宋时期,金兵刚过黄河,整个汴梁城的上层精英连眼都不眨就南渡长江而逃,因为南逃之后并不影响这些上层精英家族的财产获取。
而到了南宋时期,就算是战到最后一刻,宋人们也誓死不退。这种巨大的反差,除了生死危亡之际爆发出的民族骨气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出海港口的南方才是宋人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
一旦南宋失陷或灭亡,无数的大富豪家族将倾家荡产,所以他们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即得财富或财富获取渠道,也得和朝廷紧紧地绑在同一条战线上。    
图片
而朱元璋确实也非常聪明的看明白了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所以他就觉得,如果想要朱氏政权能够既寿永昌,就必须把这些上层阶级人群的财富重新锁死在土地上面。
于是,朱元璋在定下重农抑商的基调以后,结果就是未来大明的版图能有多少,就直接决定着士绅们的利益上限。
而这也正是明朝皇帝绝不割地这一特点背后的经济逻辑。
除了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之外,明朝另一大特点就是天子死守国门,这个国门就是北京城,而永乐大帝朱棣力排众议,誓死也要迁都到北京这一件事,永乐大帝朱棣就值得流芳于世(有人说朱棣迁都北京是重大战略失误?我认为反而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壮举)。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大家会发现,在安史之乱后,长安与洛阳这两座超级城市已经开始逐渐退出首都之争,而原来在历史中热度很低的蓟县或幽州则开始进入王朝统治者的眼中。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转,主要是因为在中原政权不断迭代的同时,与我们相爱相杀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的进步。
在安史之乱前,大部分战争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东西之争,比如西北姬水的黄帝大败东夷部落的蚩尤,陕西的周天子讨伐河南的殷商,关中的大秦灭关东的六国,刘邦一路向东逼迫项羽乌江自刎等等。    
然而,江河日下的大唐虽然扑灭了安史之乱,但却留下了五代十国这个超级大乱坑,游牧民族如北方的金、辽、西夏与蒙古等国,就是在这个大乱斗时期逐渐形成了气候。
后来,随着赵匡胤诡异的死亡以及赵光义高粱河之败,后世的赵宋执政者们再也无法完成物理意义上的大一统,因此原来的东西之争就彻底变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
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南北大碰撞中,中原与草原之间的一个重要枢纽城市就是北京。
永乐大帝迁都至北京,就是为了更高效的控制草原与中原,这也是天子守国门的初衷。并且朱棣这个马背皇帝担心自己御龙归天以后,自己的子孙们会再回到繁华的南京,干脆一狠心把自己的陵墓也修到了北京城(明长陵),言下之意就是要么后代子孙给老子死守北京城,要么就把老子的陵墓给扔了让别人践踏。
图片
后来埋葬朱棣的这个地方也成了历代大明天子的归宿地,这就是著名的大明十三陵。于是后来那些执政者就纷纷把自己的陵墓定在北京城,仿佛是当成了一个向永乐大帝表决心的投名状。    
从事后来看,整个明朝,除了瓦剌留学生朱祁镇之外,每一个皇帝都能在九泉之下,对朱元璋与朱棣说一句:儿臣执政或多有失误,但孩儿骨头硬,对外从来就没有软弱过一次。
且不说朱祁钰(明代宗(1428年-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之弟)和于谦的京城保卫战,就说明朝末期大家印象中已经是强弩之末的万历时期,国家综合实力已经颓废至极,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内部的反叛与日本的侵略,万历依旧组织果断组织了三大征(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尤其是抗日援朝这一仗,决定了未来200多年整个东亚的局面。
而到了崇祯时期,危如累卵的明朝用了三个月时间打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舰队,从此直到明朝灭亡,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都是老老实实的做贸易,再也不敢僭越半步。
最终闯王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践行了君王死社稷的诺言。而在南方组建的南明小朝廷则继续死磕到底。
南明这个存在感极低的“割据政权”虽然不长记性,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也在继续不停地内斗,但是它对待满清却没有认怂。这个折腾了十八年的南明政权(1644年—1662年,是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历时18年),历经四位皇帝,无一例外全部殉国。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临死之前,还敢指着吴三桂的鼻子痛骂其是“亡国奴、狗明奸”。
总之,论骨气与血性这方面,大明的天子确实还从没让喜欢明朝历史的人失望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