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诞生了无数大师,他们你瞧不起我,我也看不上你,但有一位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小酌千年 2024-04-17 发布于河南
民国真的很神奇,一共只有37年时间,却是一个神仙打架的年代,诞生了无数大师级的人物。
这些大师是你瞧不起我,我也看不上你,但是有一位大师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他就是“大师中的大师,公子中的公子”,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鸿儒巨匠的陈寅恪先生。

图片

那为啥管他叫“公子中的公子”呢?

因为陈寅恪是个官三代,他的爷爷陈宝箴是晚清重臣,官至湖南巡抚。

父亲陈三立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诗人”,位列清末四公子之一。

图片
左2陈寅恪,坐席陈宝箴

有这样的背景,陈寅恪真是想低调都难。

出身不凡也就算了,幼年的陈寅恪还天赋异禀。当别的孩子还在学习四书五经的时候,他就已经能背诵儒家十三经了,而且陈寅恪还特别的严谨。
有一天,陈寅恪无意中听到了爷爷跟朋友的聊天,爷爷说:“我以前得了咳嗽病,久治不愈,碰巧门外有一个药贩子叫卖,他说,他卖的人参专治咳嗽。
我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结果买回来吃了几副以后竟然真的好了。但是仔细想想,人参可不便宜呀,而那个药贩子却能低价出售,所以我估计那应该不是真的人参,而是荠苨。
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啊,陈寅恪转身就翻遍了《本草纲目》,然后真的查到了那确实是荠苨,爷爷一看陈寅恪小小年纪就如此治学严谨,这简直就是为读书而生的读书种子。
图片
陈寅恪的护照
于是欣然地送陈寅恪出国留学,而后陈寅恪就开始了疯狂的留学生活。他不是出国留学,就是在出国留学的路上,足迹也是遍布了全世界。
什么美国哈佛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德国柏林大学都读了个遍,俗话说:“读书先认字”,那陈寅恪也顺便把各国语言也学了个遍。
图片
唐筼
陈寅恪一共留学了23年,到底会多少门外语谁也说不清,直到有一个学生偷偷问陈寅恪的妻子唐筼说:外面有很多传闻说陈寅恪先生会三十多种语言,这是不是真的呀?
唐筼微微一笑说:“哪有那么多呀?也就十七种而已。
也就十七种而已,要知道很多人可是一辈子也学不会两种啊,但是奇怪的是,这么博学,念过这么多高等学府的陈寅恪先生却连一张文凭都没有得到,到最后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初中学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陈寅恪有个奇怪的习惯,就是从来不会为了学历而读书,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所以只要那所大学图书馆的书被他看完了,他就会直接中途转学。
现在的学生可不敢跟陈寅恪学啊,因为虽然说陈寅恪是只要能力,不要学历,但是人家的能力已经到了举世皆知的地步。

图片

当时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校长曹云祥准备聘请四位学界大家担任导师,其中有三位已经聘好的导师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
但是第四位导师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最终梁启超就向校长推荐了陈寅恪,结果校长根本不同意,因为陈寅恪不仅没有博士学历,连一本像样的著作都没有。

图片

可是梁启超却说:“我梁某人倒是有几十万字的著作,但是我写的那些东西都加起来,也比不上人家陈先生写的几百字有价值。”
校长一看梁启超都这么说了,那就让陈寅恪试试吧。

图片

结果这一试不要紧,陈寅恪的课马上风靡了整个清华,因为陈寅恪讲课有一个原则叫四不讲,就是: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连我自己讲过的我也不讲。
你说这样的课谁不想听一听啊,到后来,每堂课陈寅恪只要从讲台上往下一看,就看见左边是莘莘学子,右边是大师云集,比如朱自清、吴宓、冯友兰这些大师都来蹭过他的课。
甚至有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教授也爱听他的课之后,就直接称他为“太老师”。
这也是为什么陈寅恪会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图片

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人包围了北京城,却意外发现了陈寅恪还在城里,这可把日本人给高兴坏了,他们赶快用丰厚的待遇邀请陈寅恪到日本教书,还不停地给他送大米白面。
结果日本人前脚刚把东西送进去,陈寅恪后脚就把东西给扔了,然后偷偷离开北京,跑到了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教书。

图片

在西南联大,陈寅恪的课堂依旧是座无虚席,而且他也受到了极高的尊敬,他的工资放眼整个西南联大都是最高的,还有无数大师都成了他的粉丝。

图片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民国第一狂人刘文典,他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曾经放言国内真正懂庄子的只有他自己和庄子本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直言对陈寅恪那是“十二万分的佩服”,别人问他陈寅恪到底有多牛?
他直接就伸出了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然后说: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差距。

图片

后来昆明遭遇空袭,刘文典惊慌逃跑,结果跑到一半突然想起来陈寅恪视力不好,行动不便,然后转身就跑到陈寅恪家里接他,他一边扶着陈寅恪一边跟学生们说:“快来保护国粹啊!”
那段时间虽然艰苦,但是陈寅恪始终专心于学术,并完成了两部中国史巨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图片

时局变换,风卷残云。1949年解放前夕,不少文人学者陆续离开,但陈寅恪却说:我不走,我要把中国的文化根脉留在中国。而他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1954年,在双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写出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谁也想不明白,一代大家陈寅恪为什么要为一个伎树碑立传。
而他自己却知道,只有像柳如是这样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风骨。

图片

1966年,陈寅恪迎来了那段特殊岁月,他被批判,被抄家,一生的心血毁于烈火,那年春节的夜里,陈寅恪在自己的家中被扫地出门,一代大师,晚年漂泊。
1969年,陈寅恪溘然长逝,临终前没有说一句话,只有眼角留下了两道泪痕。
先生走后,他的夫人唐筼也停止了药物治疗,45天后随丈夫而去。

图片

回望先生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他说的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而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也许还是在西南联大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段时间虽然艰难,但是身边都是才华横溢的同事,讲台下都是渴望知识的眼神,那里简直是他学术生涯的世外桃源。

图片

要知道,西南联大仅仅存在8年,就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70多位院士和一百多位文人,可以说是群英汇聚,再无来者,而世间也再无西南联大。
不过还好,大师们的教学精华都被保存了下来,汇编成了一套《西南联大通识课》,让大师们的思想可以流传千古。
这套书里有陈寅恪给你讲文学,傅斯年给你讲历史,冯友兰给你讲哲学,沈从文给你讲写作等等,不夸张的说,看完这套书就相当于在西南联大进修了一次。
不仅能让你感受到知识的充实,更能见识到大师们治学的严谨和那个时代的风华。

图片

陈寅恪先生曾说:我们这块土地,这些人,终其一生,大多所行不过苟且二字。
所谓风光,不过是苟且有术;行路坎坷,不过是苟且无门,基本不过如此而已。
先生的话直到今天仍然是振聋发聩,其实,给大家推荐这套书,与其说是读书,还不如说是拜读大师情怀,纪念大师精神。
那大师的精神是什么?
我觉得还是那一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各位共勉。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 点击下方 查看视频讲解 ↓


图片

图片

点击关注艾弥儿视频号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