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莲山、九仙山唐、宋、明代大事记

 陈维津 2024-04-18 发布于山东

01 唐代

有僧人在五莲山“筑精蓝习静”(筑屋打坐修炼的意思。)

02 宋代
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苏轼任密州(今诸城)太守时,在九仙山东南麓的一块巨石上,题刻了“白鹤楼”三字。当年初冬,作《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盛赞“九仙今已压京东”,并在自注中说:“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十一月,接到调河中的诰命后,在《江城子》一词中写道:“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有僧人在五莲山天竺峰下卓锡,建云堂寺

有僧人在九仙山东南方的万寿峰下建侔云寺,规模宏大。

有人在九仙山东北麓的庄沟村西,雕一巨大石佛,俗称九仙山大佛

03 明代

隆庆元年(1567年)诸城知县沈滨书写“九仙山”三字,刻在侔云寺东南石上。

隆庆二年(1568年)诸城知县马时泰草书“寿峰”二大字,在九仙山万寿峰南刻石,石高3米多。

万历三十年(1602年)蜀郡高僧明开(字心空)云游全国名山大川后至五莲山,择大悲峰下结茅定居。

1602年8月,明开北上京师,上书朝廷,敬请给赐山名和宫内藏经。并为李皇太后治愈眼疾,神宗大悦,钦改五垛山为五莲山,发内帑千金,并派汉经厂提督张思忠护送诏书和藏经进山供奉。神宗皇帝又另外下诏:周围五十里内,归本寺僧人驻守,林泉、榆林村的道田千亩,永供本寺祭祖之用。明开回京复奏时,神宗皇帝又从国库拨五千金,敕建“护国万寿光明寺”,历时五载,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落成。该建筑群在望海峰、大悲峰之间,规模宏大、气势巍峨。依次建有光明寺、藏经楼、分贝阁、御使楼。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10月,明开与张思忠进京奏报工程账目时,请讨寺匾,神宗皇帝赐名“护国光明”,并拨给千金。寺里用这笔钱在石上凿出清池,在高处修建亭阁。至此,光明寺已有一定规模,藏经680函,6800卷,敕书一,御仗二,宝幡二。

同年,五莲山兴建光明寺后,九仙山侔云寺的僧人将寺名改为“兴云寺”,五莲山僧人遂建“卧云亭”、“镇云亭”等,以制兴云寺之云。从此,兴云寺香火日趋式微,终至衰落。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月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房中书舍人丁耀斗为其父丁惟宁建丁宪副公祖石祠,年底竣工。该祠在九仙山东南麓的丁家楼子村内。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丁耀斗将其父神主迎入丁公石祠,并在石祠前 10米处建“仰止坊”。

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修光明寺。

天启三年(1623年)西域僧到五莲山光明寺,赠贝叶经七页,明开大师建分贝阁藏之。

崇祯元年(1628年)宫廷派内宫掌印太监苏晋霖资内帑金,到五莲山重修光明寺。

是年,明开撰书《敕建五莲护国光明寺碑记》,由诸城人锦衣卫信官臧允德捐资立碑。

崇祯二年(1629年)光明寺开山和尚明开圆寂,寿六十二,僧腊四十四。

崇祯三年(1630年),诸城人、万历进士吕一奏在九仙山东南麓胡林村村西洗耳泉的石壁上,题写“洗耳”二字,每字大小约215厘米x176厘米,字幅为五莲、九仙古代题刻之最。

同年,建地藏殿。呈方形,全用石块构筑而成,故又称无梁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