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制成的中成药(收藏)

 没事来看看 2024-04-18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阳证类

1.桂枝合剂,桂枝颗粒  (桂枝汤)

2.桂黄清热颗粒   (大青龙汤)

3.麻杏止咳片(糖浆,合剂)  (麻杏石甘汤)

4.葛根汤颗粒(片,合剂) (葛根汤)

5.小青龙合剂(颗粒)  (小青龙汤)

6.桂龙咳喘宁胶囊(片)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陷胸汤炒苦杏仁)

7.小柴胡颗粒(丸,片,胶囊)  (小柴胡汤)

8.大柴胡颗粒    (大柴胡汤)

9.苓桂咳喘宁胶囊 (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加味)

图片

10.风寒感冒颗粒   (麻黄汤加味)

11.玄麦甘桔颗粒   (桔梗汤加味)

12.抗病毒口服液   (白虎汤加味)

13.感冒疏风片 (麻桂各半汤独活防风谷芽)

14.葛根芩连片(微丸)   (葛根芩连汤)

15.小儿咳喘灵颗粒   (看似[麻杏甘石汤][银翘散]的合方加减,但不推荐)

16.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 

 (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主药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葛根加浮萍、蝉蜕)

17.清肺消炎丸   (麻杏石甘汤去甘草,加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羚羊角)

18.止嗽立效丸   (麻杏甘石汤加罂粟壳,葶苈子,莱菔子)

阴证类

1.桂附地黄丸   (肾气丸)

2.鳖甲煎丸

3.黄芪建中丸   (黄芪健胃膏)

4.小建中片  (颗粒,胶囊)

5.乌梅丸

6.大黄蛰虫丸

7.归芍调经片(胶囊)  (当归芍药散加柴胡)

8.五苓散 (胶囊、片)

9.香砂胃苓丸

10.党参理中丸

11.附子理中丸

12.桂附理中丸  (参桂理中丸)

13.胃立康片   (四苓散吴茱萸汤加味)

14.宁神灵颗粒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人参,茯苓)

15.金嗓利咽丸   (半夏厚朴汤加味)

图片

16.尪痹颗粒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17.温经养血合剂、参桂调经丸  (温经汤)

18.炙甘草合剂(养心定悸胶囊)  (炙甘草汤)

19.酸枣仁合剂   (酸枣仁糖浆安神胶囊)

20.脑乐静糖浆(胶囊)(夜宁颗粒)   (甘麦大枣汤)

21.坤泰胶囊   (黄连阿胶汤)

22.四逆散   (气滞胃痛颗粒)

23.茵栀黄   (茵陈蒿汤加减)

24.(同仁)牛黄清心丸  (薯蓣丸加镇静安神药)

25.麻仁丸(软胶囊)  (麻仁滋脾丸)

26.暖宫孕子丸  (胶艾汤加味)

27.寒喘丸   (射干麻黄汤)

28.舒胆片  (大承气汤茵陈蒿汤)

29.妇科养荣丸(胶囊)   (胶艾汤加味)

味)

30.枳术宽中胶囊

图片

31.延参健胃胶囊   (半夏泻心汤)

32.丁蔻理中丸  (理中丸公丁香 白蔻仁)

33.桂枝茯苓丸 (胶囊)

34.胆石利通片   (硝石矾石散加味)

35.一清颗粒(胶囊,软胶囊)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36.虚寒胃痛颗粒  

(黄芪建中汤高良姜,党参)

37.芪葛颗粒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38.桂芍镇痫片   (柴胡桂枝汤)

39.参芪健胃颗粒 (黄芪建中汤苓桂术甘汤蒲公英、紫苏梗、海螵蛸、山楂、木香等)

40.康妇炎胶囊  (薏苡仁败酱草散当归芍药散加味)

41.妇炎康复片  (薏苡仁败酱草散柴胡、黄芩、陈皮、赤芍)

42.胃炎康胶囊  (桂枝加芍药汤去生姜、大枣,加良姜、柴胡、黄连)

43.调经丸   (温经汤加减)

44.达立通颗粒  (四逆散小柴胡汤化裁加)

45.补虚通瘀颗粒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参、红参、刺五加)

图片

46.舒心宁片、丹蒌片  (瓜蒌薤白汤加味)

47.复方白头翁片  (白头翁汤加白屈菜止痛,黄连、黄柏全用小檗碱代替(本人很反对这种自作聪明的代替法,有效成分和生药能是一回事吗?!))

48.益脑胶囊  (《千金》定志小丸、枕中丹生脉饮加味)

49.正天丸  (麻黄附子细辛汤桃红四物汤加钩藤、白芷、鸡血藤、羌独活、防风等) 

50.摩罗丹  (当归芍药散百合乌药汤加鸡内金、地榆、三七、九节菖蒲、麦冬等)

51.眩晕宁片  (泽泻汤、二陈汤、二至丸合方加牛膝、菊花)

52.安神温胆丸  (温胆汤加人参、酸枣仁、五味子、熟地黄、远志、朱砂、大枣)

53.温肾前列胶囊  (济生肾气丸加虎杖、瞿麦、萹蓄、淫羊藿)

54.前列舒丸  (肾气丸桂枝茯苓丸去芍药,加薏苡仁、冬瓜子、韭菜子、淫羊藿、苍术、甘草)

55.宫瘤清胶囊  (大黄蝙虫丸加枳实、牡蛎、蒲黄,去蛴螬、干漆、杏仁、虻虫)

56.小儿厌食颗粒  (理中汤去甘草,加胡黄连、砂仁、槟榔、山楂、山药)

57.茵陈五苓糖浆  

(原方,专治肝胃湿热、湿重于热、黄疸)

58.固肠胶囊  (乌梅丸去细辛、附子、人参、当归,加赤石脂、肉豆蔻、五倍子、吴茱萸、煅牡蛎、炙厚朴、建曲、诃子、川芎)

59.利胆排石片  (大承气汤加茵陈、黄芩、金钱草、郁金、木香、槟榔)

60.厚朴排气合剂 

 (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加木香)

61.健肝乐颗粒  (芍药甘草汤)

62.坤泰胶囊   (黄连阿胶汤)

图片

附:

​1.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为群方之祖。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解】方中桂枝与芍药是主药部分,桂枝辛温通阳,芍药酸寒敛阴,两者配伍能调和营卫。再增生姜、甘草、红枣建中焦之药,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作用。因而桂枝汤具有调和脾胃之功,以达滋化源、调气血、和阴阳、调营卫的作用。

【方证要点】

1.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发热、头痛、自汗、恶风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自汗恶风、身痛、鼻塞流清涕,或鼻鸣干呕,或寒热往来,或下利、盗汗;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或浮虚,或浮数。

2.常用于感冒、低热、伤寒、结核、胃肠病、足跟痛、胸腹痛、偏头痛、神经衰弱、神经痛、脑后生疮、目盲、过敏性鼻炎、通身寒冷、自汗、盗汗、虚疟、虚痢、妊娠恶阻、产后病、阳痿、遗精、风湿病、皮肤瘙痒、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小儿腮肿、小儿角弓反张及手足抽掣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3.体质要求: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而比较细腻,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象以虚缓为多见。容易出冷汗,汗后不舒服;容易有悸动感;容易头昏晕厥;体力低下,容易疲劳,耐力差;容易腹痛,并呈阵发性;容易失眠、多梦;对寒冷、疼痛敏感。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
4.凡
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5.本方还必须重视
给药方法及药后护理
(1)药后啜粥:
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气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2)温覆微汗:
服药啜粥之后,盖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忌大汗淋漓。
(3)见效停药:
如一服汗出病愈,即应停服后药。此乃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2.麻黄汤: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主治】风寒表实证。
【方解】麻黄味苦辛性温,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

【方证要点】

1.风寒表实证:以发热无汗,头疼恶寒,身痛而喘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肌肤起栗,无汗而喘,鼻鸣,鼻塞流清涕,小便清,口淡不渴;口唇淡白,脉浮紧。

2.常用于感冒、流感、肠伤寒、肺炎、麻疹、小儿鼻塞症、乳汁分泌不足、关节风湿病、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假死、肾炎、冷风哮、百日咳、水肿、失音、遗尿、呃逆、难产、痛经等属于风寒表实证者。

3.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阴虚,血虚,津液不足,有咽干舌燥、口渴思冷等内热证者,以及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血压高者慎之。

4.体质要求:体格健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鼻塞、气喘。身体沉重,反应不灵敏。

3.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有除病祛邪之功。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用使病邪由内达外。
【方证要点】
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当你辨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4.葛根汤: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证。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汤、麻黄汤演化而来。桂枝汤内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全被运用,而麻黄汤内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中,去杏仁换葛根,并重用葛根而成葛根汤。我们也可以说葛根汤是桂麻合方,只是去杏仁改葛根而成。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方证要点】

1.太阳刚痉证:以发热,恶寒,项背强,或下利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项背强[插图][插图],自下利,即没有使用泻下药,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舌质多暗淡或暗红,苔白;脉以浮脉或弦脉为主。

2.常用于感冒、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痤疮、脑供血不足、面神经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扁桃腺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虹膜炎、麦粒肿、牙龈炎、牙周脓肿、急性肠炎、月经过期不至或闭经、乳腺炎、嗜睡、易疲劳等属于太阳表实证,津液不能上润,筋脉失养者。

3.对“项背强几几”,黄煌教授的解释比较到位:这个是一种从后头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疼痛,有时范围可达到腰部,同时多伴有头痛、头昏、头晕等症。患者有主诉头项强痛者;有主诉肩颈部酸重者;有主诉腰背酸痛者;也有仅诉说头昏头重头痛者;甚至仅诉说困重者。另外,头面部的乃至五官的许多病证所出现的头痛、头昏、头晕、耳鸣等不适感,背部皮肤的毛囊炎、痤疮等,也可以看做是项背强痛的延伸。

4.体质要求:形体比较壮实,肌肉比较发达,皮肤黝黑或黄暗粗糙,面色发暗,没有光泽;以从事体力劳动或平素身体强壮的青壮年应用的机会较多。痤疮在剧烈运动出汗后会有所减轻,夏天比冬天相对来说要轻一些。女性患者常有月经量少、月经周期较长或闭经等。

5.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方证要点】

1.外寒内饮证:以咳喘,呕哕,气上冲,挛急,痰多稀白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舌苔水滑,脉弦。
2.常用于闭经、霍乱呕吐、遗尿、心肌劳损、湿性肋膜炎、流感、浮肿、急性肾炎、关节炎、结膜炎、吐唾不止、水肿、浮肿、抽搐、羊痫风、胬肉攀睛、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心病、眼科疾病、过敏性鼻炎、中耳炎等属于表有寒邪,里有水饮者。

【注意】小青龙汤不可长期连用。久服伤阴动阳则生他变,故治咳喘时,当以小青龙汤救其急,苓桂之剂善其后(如酌选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杏甘汤等)。

小青龙汤有发越下焦阳气,拔肾气之虑,凡脉沉、微喘、气短不足以息的虚喘,皆不宜服。发越阳气的具体征象:面色如有热状,心慌心跳,喘促憋气,有时动血而鼻衄,甚者虚脱。老弱及婴幼之体,尤其是患有心肾疾病者,也应慎用本方,以防伤阴动阳之弊。

【类似方证鉴别】

1.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证,而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外寒内饮化热证,故而是在小青龙汤证的基础上伴有心烦、口渴等热证。
2.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都可以治疗恶寒发热、身疼痛。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而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证,故而大青龙汤证可见烦躁,所以它们是表药同,里药异。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