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兰亭-一千六百年会稽之约

 攒菁堂 2024-04-18 发布于甘肃
图片

文章撰写:往月明
整理修改:禹涵

本文总字数约8000+
阅读完成时间约12-22min

一、梳理兰亭寻迹历史
二、今之兰亭景区现状
三、曲水流觞发展演变
四、《兰亭集序》书法


图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朗朗书声在少年们的课堂响起,这或许是许多人初识兰亭的光景。尽管年少初读时一知半解,但它如一粒种子,已悄然在我们的心田种下。

这首要求全文背诵的序言,诞生于绍兴城南的山野之间

图片
绍兴城南的崇山峻岭之间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唯有一场盛大的集会才不会辜负这恰好的时光。

杯盏随水漂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诸多魏晋时风雅名人列坐于两岸,曲水流觞,吟诗作对,好不自在!

图片明 文徵明 曲水流觞扇面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谁也不会想到,一千六百年前会稽山野间的一次集会,竟能延续一千余年仍为人所推崇。

一千多年的时光太过久远,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以天下第一行书之名,让每一个国人以之为标准,去追寻深刻于东方基因中的风流

图片
兰亭碑亭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中所描绘那场文化盛事,无论是景亦或是情,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永恒的经典。

千年以过,兰亭还在吗?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兰亭序又如何了呢?

看了许多古刹与浮屠,如今恰逢暮春之初,不妨让我们换换脑子,前往会稽山中找个“亭子”。


寻迹千年


兰亭这个名字仿佛自带一股清雅之气,令人心生向往。

然而永和九年至今,千余年间朝野更替,两晋的石构都几乎毁殁不存,更何况郊野的一处驿亭。

图片永和年间的砖

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唯有那千古行书作为中国一代代文人的寄托而吟诵不断,以至于寻找兰亭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执着的念想

让我们溯源而上,寻找关于兰亭最早的记录大概就是《越绝书》:

“句践种兰渚山”。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在绍兴城南诸山种兰赏兰,兰亭之兰字大约源自此。

而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所辖,实则是如今绍兴宁波一带,绍兴府城作为早期越国中心地带,在南朝也是毋庸置疑的重镇。

图片
绍兴府城俯瞰

古越国虽难以追溯,绍兴府山越王台可以确定为历代绍兴城中央官署子城所在,古越国定都于此已有记载,或可凭依。

图片浙江绍兴 越王台遗址

绍兴城南的印山大墓因其巨大的体量而定性为越国王陵,可见相距不远的兰渚的确可能有古越人活动。

图片绍兴印山越王墓

兰亭之“亭”也并非亭台楼阁意义上的亭,而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行政机构,《汉书》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在汉代时,此处建驿亭,即兰亭。

图片
绍兴古城与现兰亭位置

那么,兰亭究竟在哪呢?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山即绍兴城南的连绵山脉,会稽山阴范围很广,却无修褉场所方位的具体说明。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兰亭位置,也提到了“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但《水经注》记载的兰亭历经迁移,最后建在湖中。

图片
兰亭碑亭北边的水池有此象征意味

不过郦道元并未去过绍兴 ,兰亭的记录应是从前人著作、地方志书或口头传说等资料中所得,不一定准确。一般认为,《水经注》此时所提的兰亭,已经数次迁移,并非永和旧迹。

此时便可明显感受到,兰亭虽不是王羲之初建,却因王羲之成名。

图片
王羲之像
晋 王羲之 宋搨临江帖

柳宗元就曾说过, “兰亭若不遭右军,则芜没于空山矣”。兰亭隐于崇山峻岭之中,倘若没有王羲之,或许早就在历史中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在唐代曾有诗人们前往聚会,留下了《经兰亭故池联句》篇章,但只提到了故道尚在,青山依旧,曲水流觞仍在自然之中,却未提及兰亭。

图片

《经兰亭故池联句

严维 唐

曲水邀欢处,遗芳尚宛然。
名从右军出,山在古人前。

到了宋代,天章寺与兰亭结下了缘分。

图片绍兴兰亭景区-天章寺

《嘉泰会稽志》记载,宋至道二年(996年)内侍裴愈到越州见到兰亭曲水,于是上奏请求于兰亭傍建寺,皇帝应允并很重视,为寺庙赐名“天章”,大有天赐文章之意味。

图片
天章寺复原匾额

除了兰亭古池,宋时天章寺兰亭之处还增添了王右军墨池、右军鹅池,虽为附会,但不乏意趣。

图片绍兴兰亭 天章寺遗址

然而在南宋淳熙元年,东莱先生吕祖谦游览天章寺后,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

至曲水亭对凿两小池云是羲之鹅池墨池
曲水乃污渠蜿蜓若蚓必非流觞之旧 
——吕祖谦《入越录》

吕祖谦否认了天章寺内的曲水为王羲之时的真迹猜测曲水应在寺前之兰亭江上,由于年代久远寻迹不到。

图片
天章寺前江水

尽管宋代兰亭的定位仍有不确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人逐渐从找寻旧迹的执念里慢慢改变观点,“兰亭”从故迹慢慢变成了意象与景

曲水流觞本是自然山水,宋时增添了墨池、鹅池等与王羲之事迹相关的景物。

兰亭成为了“景区”,也成了曲水流觞的代名,这无疑是古人对典故具象化的一次探索。

图片

明代墙基底部

图片

宋代水沟石板

到了明代,“兰亭”再次经历了变更。

由于元末火焚,宋代兰亭及天章寺基址荒废。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郡守沈启择址重修兰亭,此后不断有山阴官员有所增建。

图片明万历绍兴府志 兰亭图

不过明代的兰亭营建也曾受到“嫌弃”,明代文人袁宏道“吐槽”当时的兰亭曲水:

“盖古兰亭依山依涧,涧弯环诘曲,流觞之地,莫妙于此;今乃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俗儒之不解事如此哉!”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


不幸的是,明代兰亭在朝代末期再遭毁殁,直到清初,知府许弘勋在明代遗址上重建兰亭

图片清代兰亭图-清嘉庆《山阴县志》

可以说明清以来的重建与修缮,逐渐形成了今日兰亭之格局。

图片

至民国时期,时局动荡,但兰亭的营造仍未停止,陆续增建了墨华亭、文昌阁等建筑。

图片
王右军祠墨华亭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天章寺被侵华日军焚毁,兰亭一片再度荒芜。

图片
兰亭旧照

可以肯定的是,今日的兰亭已并非昔日王羲之所游兰亭的原址旧貌。

但从山野意趣到景观意象,无疑反映了千年来人们对古迹名胜处理方式的演化

图片

兰亭屡废屡建,故址难寻,虽有遗憾,但历代对王羲之和兰亭的推崇,却无一例外让这片土地的建筑更新至今,以至于各个时期的匾额都在这篇建筑中有所体现。

图片

一个兰亭虽已湮没,但数不清的历代兰亭一次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兰亭今朝


现在的兰亭是在明清旧址上恢复修建的,位于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北傍兰溪江,环境秀美。

图片

初入兰亭,即可见竹林小径,与王羲之曾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相呼应。

图片
兰亭竹林

- 文昌阁(不存) -

入竹林深处可见一平台,在民国旧照中可见,应当是一处楼门原址,如今空置,旧照中可见门楼上置匾额曰:“文昌阁”。

图片
兰亭文昌阁
支那文化史迹图版辑04 常盘大定.关野贞著 法蔵馆 1941年

阁楼为两层歇山顶,其下有西洋样式拱形券洞从二层露出木柱可知,应当为一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则面阔进深各为一间。

我们按旧照推测内部结构并予以复原。

图片

文昌阁内部原应有陈设,可能有古碑在内,但建筑不存,如今只有平台于此,旧照后隐约可见石栏杆,应当就是鹅池的栏杆。

- 鹅池碑亭 -

图片

路边有一座三角亭,立有碑即“鹅池”相传 “鹅”字为王羲之所写,“池”字则是由其子王献之续成,谓之父子合璧,今石碑按旧貌重修,恢复碑刻立于原址。

图片

鹅池碑亭为单檐三角形亭,较为少见,石柱排列为等边三角形,旧貌中亭顶经重修较为简陋,今碑亭已重修为江南风格形貌,古朴有趣。

图片

世人皆知王羲之爱鹅,鹅池之内有数只白天鹅或水中嬉戏、或栖息于岸边梳理羽毛,虽知此为后人营造之景,但也为清雅之地增添生动。

图片

鹅池作为入园第一池景,也为整个园林平添了一份趣味,似乎在告知游览者,探索王羲之要从鹅开始。

图片明·陈洪绶《羲之笼鹅图》

-兰亭碑亭-

走过鹅池,从石曲桥过鹅池绕过一片山石,便是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兰亭碑亭”,也称之为“小兰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

图片

这是一座四柱单檐方形盝顶亭,三面环水,从背面看宛若湖中之亭,或许《水经注》中记载兰亭曾在湖水之中相关。

图片

根据老照片可以看出,20世纪10年代小兰亭仍是歇山顶,亭顶与大禹陵亭略有相似。

图片

兰亭歇山顶旧照

图片

大禹陵亭

20世纪30年代时的老照片,兰亭已经更改成盝顶亭,即如今样貌。

图片

兰亭盝顶亭旧照

图片

兰亭今照

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亭中有“兰亭”二字为清康熙皇帝所书 文革时曾遭到破坏,80年代修复,仍有缺憾,兰字缺底,亭字缺点。

图片

兰亭碑旧貌

图片

兰亭碑现状

兰亭四角用石柱,平面接近正方形,柱头处以榫口连接上部木柱,木柱开横纵四面榫口,置阑额与外侧牛腿,其上置一斗三升接替木,替木上则承撩檐枋。

图片

-流觞亭-

兰亭右侧是流觞亭,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建,亭前布置曲水流觞景观。流觞亭现在面阔进深皆三间,副阶周匝,有围廊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门窗为冰裂纹花格。

图片

流觞亭看起来不像“亭”,反而像“轩”,实际上在20世纪20年代老照片中,它确实是个亭子。

图片

但该亭应当在民国时期毁坏重修,重修后也就成了如今的样子。

图片
改建后的流觞亭
支那文化史迹图版辑04 常盘大定.关野贞著 法蔵馆 1941年

20世纪80年代初绍兴对亭子进行修缮,则没有恢复旧貌,而是修复为民国照片中的式样。

图片

流觞亭门前有副对联,颇有意味

此地似曾游,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
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此联读起来令人颇有对时光荏苒之感慨,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图片

-御碑亭-

走过流觞亭后,北边气势宏伟的八角重檐亭就是御碑亭也俗称“大兰亭”,御碑亭为砖混结构,重檐八角攒尖顶。

图片

基座为清代留存,须弥座样式,石栏板制作精致,仰覆莲花望柱。

图片

御碑亭整体造型稳健,飞檐秀丽灵巧,兼具北方皇家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是园内级别最高的建筑。

图片

兰亭御碑亭

颐和园八角亭

亭内有一硕大的碑,即兰亭御碑,是国内最大古碑之一。巨碑还有个有趣的名字——“祖孙碑”。

图片

碑的正面镌刻康熙所书的《兰亭集序》,反面则是乾隆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

图片

正面

康熙御书《兰亭集序》

图片

反面

乾隆作《兰亭即事诗》

遗憾的是1956年绍兴遭遇强台风时亭子被吹倒了,只余下御碑立于天地之间。20世纪80年代时按倒前旧貌重修了御碑亭,去除了门窗,整体比例稍微加宽。

图片

旧照中的御碑亭

图片

尚未重修的御碑亭


-王右军祠-

王右军祠(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可以称作兰亭的精华之处,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粉墙黛瓦,古意盎然。

图片
王右军祠外景

最为奇妙的是其结构,祠外四周环水,祠内有廊,廊环池水,而池中立有亭,亭旁连桥,独具匠心。

图片

祠堂中之亭,曰“墨华亭”,建于1914年,从旧照中可见此处原也是一进厅堂,只是形貌如何已不可考,如今以墨华亭为替代,也可算为沉稳的祠堂填上一分灵动。

图片

墨华亭的修建,说来也是一段佳事。

图片
王右军祠墨华亭

王羲之记录兰亭雅集于癸丑之年古时按照天干地支法纪年六十年一甲子,至今也不过二十余次癸丑年,大多数人一生只能经历一次癸丑年。

图片
民国癸丑年十两圆锭

明清之际有一位史学家张岱有幸经历了两次癸丑年,并且在两次癸丑年都去了兰亭寻访旧址,一次是17岁(1613年),另一次是77岁(1673年),然而两次寻访都未果。

他于是在天章寺前寻得一块空地,具备王羲之所说的崇山峻岭、清流激湍、茂林修竹,他希望能在此重建草亭,恢复兰亭旧址。

图片
王右军祠俯瞰

民国时,乡人陶恩沛有感于此,在1914年主持建造的墨华亭,亭额写明了张岱在当年兰亭考察后赚出的所谓“墨华亭”。

图片
墨华亭匾额

祠内的墨华亭为单檐攒尖顶方亭四柱及坐坎为石料,原有美人靠已不见,亭前后以石桥相接门厅与正厅月台。

图片

有美人靠旧照

图片

现已无美人靠

王右军祠正厅内有王羲之像,两侧回廊陈列历代名家《兰亭集序》刻石。中央上悬匾额曰:尽得风流。这一评价可谓是述尽书圣的一生。

图片

除了以上较为经典的景观,兰亭景区内新增许多景物,如书法博物馆、临池十八缸、信可乐也亭等等,不断丰富兰亭景色和文化含义。

图片

但就景观而言,兰亭中有一处耐人寻味的设计,不妨一起看看。


曲水流觞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序中最令人向往莫过此句,时隔千年,仍如一幅鲜活生动的雅集画面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谈笑之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古人所绘兰亭修禊图众多无不在表达对曾经那次集会的追思,沿曲水两岸列坐的文人雅士之多,构成了一幅超长的画卷。

图片
南宋 刘松年 《曲水流觞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游览当今兰亭的曲水,不免有些遗憾,似乎与想象之中、或书画描绘的景象有所差距。

如今的兰亭曲水流觞虽有蜿蜒曲折,却显得有些简单朴素,若是王羲之当年四十多人之盛况,再加之车马随从,似乎太过拥挤了。

图片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的曲水流觞是在自然环境之中以较为弯折的溪流为依托,而后世兰亭的曲水流觞则已经演变为了园林景观。

图片
潭柘寺猗轩亭曲水

那么这一变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不如让我们先了解曲水流觞最初的模样。

曲水流觞源自上巳节的一种除邪祈福的巫祭活动人们在水滨洗涤、祭祀,祈愿扫除恶煞、去旧迎新。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举行这种的仪式称之为修禊、祓禊(fúxì)《后汉书·礼仪志》:

“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即《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事也”。

图片
兰亭修禊图
北宋  郭忠恕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月三上巳节,春意苏醒,祓禊(fúxì)之后,众人列坐于河渠两旁,将酒器羽觞放于曲水上游,任羽觞顺流而下,杯停到谁面前就取杯饮酒,欢笑之余,也寓意除去灾祸不吉。

“觞”的外形似鸟儿双翼,放之曲水上又似小舟,颇为巧妙。

图片
耳杯漆器,羽觞
良渚博物馆展出

上巳节的曲水流觞大多在自然河流旁发生,那么曲水什么时候作为景点出现的呢?目前仍有诸多推测。

根据考古发掘,位于广州的西汉南越国御苑遗址发现了人工水渠,水渠蜿蜒贯穿于整个御花园,其宽度和深度与“曲水流觞”相宜,由此可以推测 ,或许在汉代中原宫苑的“曲水流觞 ”也已有修建了。

图片
南越国御苑遗址曲流石渠遗址保护区
南越王宫博物馆

《宋书》也曾记载:

“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沟,宴群臣。”


如此看来,三国后期的古人聚会也颇有玩法。

当然,曲水流觞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晋永和年间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比刚刚提到的皇家园林更自然写意,重要的是,兰亭雅集之后将曲水流觞与文化盛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图片
兰亭集会后,上巳节和曲水流觞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上巳节祓禊风俗继续发展,然而在宋以后,北方已销声匿迹,只在南方仍有流传,与之接近的比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以水洗去不祥。

图片云南泼水节 摄影:盛跃

而曲水流觞景观,则发展出了两个风格方向。

一个是自然风景式曲水,利用自然水体,如曲折的江、池等,略作人为加工成为流觞活动的场所,著名的有唐代长安城的曲江池,不过故址不存,如今的遗址公园未能体现出当年的盛况。

图片
唐长安城曲江池遗址 摄影:李文博

另一种以兰亭曲水流觞事为主题,运用叠山理水、栽花种竹等巧妙的设计手法在庭院中模拟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清流急湍 ”的兰亭自然环境,以此追慕兰亭风雅。

图片
扬州瘦西湖风月洁善曲水景观

后世出现的流杯亭则是这种写意的简约表达。比较著名的流杯亭有潭柘寺猗玕亭、故宫楔赏亭、恭王府沁秋亭等。

图片
恭王府沁秋亭曲水

总的来说曲水流觞经历了早期的节日习俗、郊外游宴活动、园林景观,永和九年后则逐渐和兰亭、风雅文化紧密联系。

除此之外还有书法,“曲水”的“流”态与中国书法的流动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开始将“曲水”的景观形态用抽象的书法艺术来表现,像我们如今在兰亭看到的曲水流觞,则是“之”字形状。

图片

说完了兰亭,就不得不提那篇序文了。虽然兰亭作为建筑名声在外,但真正让这一切家喻户晓的,还是那篇第一行书与那位千年前的书圣。


千古遗墨


提及王羲之,且不论兰亭,单是书圣一名,足以名冠千古。至今绍兴城北的历史街区仍以“书圣故里”命名。

图片
戒珠讲寺与蕺山街

绍兴城北蕺山南麓有戒珠寺,传为王羲之故居,因他居此时遗失了一枚明珠,怀疑是老僧所窃。老僧得知挚友怀疑后含愤去世。

图片
民国重修戒珠讲寺大殿

王羲之后来才发现,珠子原来是白鹅误吞。他追悔莫及,舍宅改寺,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以纪念老僧。

图片
旧匾遗失,今戒珠讲寺匾额为赵朴初所题

如今仍有墨池在寺庙一侧,书圣也为绍兴留下了一段故事。

图片
戒珠寺旁墨池

王羲之被称之“书圣”,其书法“点画秀美,行气流畅”,“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历代都奉为极品。

图片
晋 王羲之 雨后帖

任何时代都因社会而有着自己的审美,但《兰亭集序》为何能够流传千年的盛赞?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混乱的时代,然而在精神史上魏晋又是极自由、热情的,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图片
竹林七贤
唐 孙位 高逸图

随着汉朝的分崩离析,政治的黑暗、儒学地位的动摇,魏晋的文人名士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寄情自然、追求个人自由和解放。

图片
唐 阎立本 竹林五君图

王家本是东晋的官宦世家,然而由于王敦叛乱的牵连,王家的政治势力被打击,王羲之逐渐也远离官场,纵情山水,醉心书法。

图片
《乐毅论》越州石氏本
王羲之正书第一

他的作品不仅技法娴熟,还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无论是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还是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皆为名作。

图片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王羲之乘兴挥毫,一气贯下作序一篇,情至深处,慨叹之意倾洒在纸卷之上,才有了这千古名作。

图片
明 文徵明 兰亭修褉图

据记载,因为不满意其涂改,王羲之后来又反复写了几本,但皆不满意,因其不可能再现身临其境时的思想,所谓:“意不在书,天机自动”。

此外,《兰亭集序》本身也极富传奇色彩。孤本难再现,故而王羲之对此非常珍惜。

他去世后由其子孙收藏,至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虽出家,但仍热爱书法,他圆寂后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

图片
南宋 佚名 萧翼赚兰亭图

唐太宗喜好书法,一直在尝试得到《兰亭集序》真迹,他遣萧翼至越州以私人身份接近辩才,萧翼用计赚《兰亭集序》,遂献于唐太宗。

唐太宗得真迹后欣喜若狂,令赵模、韩道政、冯承素、汤普彻、诸葛贞等摹拓以赐王公重臣。

图片清 传姚文翰 历代帝王像 唐太宗

至太宗崩,《兰亭集序》有可能随太宗陪葬昭陵,也可能在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之中匿藏为保护帝陵中的文物安全,无法进入其中探得真伪,种种猜测之下,也可能真迹自此失传。

图片

唐昭陵 摄影:莎萝蔓蛇

图片

唐乾陵 摄影:莎萝蔓蛇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兰亭集序》均为摹本,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应是据传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写的摹本,这一版《兰亭集序》由于卷首有“神龙”钤印, 又被称为神龙本。

图片唐 冯承素摹兰亭序 神龙本

神龙本的复制以存真为准则,被称为下真迹一等,所摹以双勾线形式确保笔画精细,已是十分接近真迹了。

在唐朝之后,上至皇家贵族下至文人百姓,乃至宋赵祯赵构、清康熙乾隆等众多帝王都对《兰亭集序》进行过临摹,他们对书法的研究与推崇,让《兰亭集序》地位不断提高。

图片
宋拓定武本兰亭

王羲之将思想与灵性注入了书法作品,蘸着魏晋潇洒的笔墨,使得每一画似乎有了灵魂,赋予了永恒的生命。

画作长存,但人生短暂,韶华白首,不过一瞬。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至晋穆帝升平五年,王羲之病逝。归葬于嵊州城东瀑布山,今其墓尚存,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仍显风流。

图片
嵊州瀑布山王羲之墓 摄影:晚晚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千载光阴已过,然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仿佛成了历代文人的精神共鸣,历经风雨而愈发璀璨夺目。

图片
神龙本上乾隆御书 晋唐心印

有穿越千年而来的书卷,也有穿越千年至今的审美与崇尚。

对于建筑而言,有的千年未变,留下了木作密码,有些则代代更新,经历了无数次轮回。

图片
民国时期的兰亭旧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以百年之庭园写放千年之风骨,其身虽不及千年,却以木作的更迭印证了序言中趋于永恒的道理。

图片
如今的兰亭碑亭

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王勃

千年前的旷世雅集后,东晋那座兰亭已然不在,但这世上此后却有了无数的兰亭,无数的摹本。无数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兰亭,可: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数千年之中,人对生命这个终极问题的思考却几乎一致,这份共鸣正如文中所言: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如今,当我们再次站在兰亭之畔,仿佛仍能听到那遥远的时代传来一声哀叹:

“悲夫!”

千秋朝野,各有各兰亭,永和九年的兰亭究竟在哪,唐宋的兰亭又会是什么样子?

世殊时异,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想来文章到了最后,我也将点点头肯定那序言中的最后一句判断: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图片


-参考文献-

[1]周磊绍兴兰亭历史沿革与理景艺术手法初探
[2]邱志荣 兰亭遗址新考
[3]王丽娴 龙松亮 徐加美.兰亭的旧址无寻及其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思考
[4]梁少膺 .兰亭”四考 绍兴史志网
[5]李秀 基于绍兴兰亭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
[6]陈颖 陈其兵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曲水流觞 ”  
[7]宗琮.“流觞曲水”文化意象的物化形态在后世园林中的演变及表现  
[8]李 蔓 崔陇鹏 .中国古代兰亭曲水文化及其景观特色的形成与演化
[9]章轩铖.绍兴“山林地”传统风景园林造园特点研究_
[10]张思玮. 论《兰亭序》在唐初的流传与影响
[11]周 琴 .论“笔在意先”说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以《兰亭序》为例
[12]张建业 .成就《兰亭序》的魏晋审美
[13]蔡洞峰.《兰亭序》的魏晋风度及其美学思想
[14]万历绍兴府志

[15]张岱.《古兰亭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