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庄园06]网瘾可能并非“坏”

 听松2018 2024-04-18 发布于广东

题记:

等待一朵花儿盛开,

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

南方周末报2019年7月11日文化专版

刊发有报道《我们与恶的距离、与善的距离,都太远了》

叙说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直面的现实世界。

[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报截图,谨致谢意]

报道多次提到了“思觉失调症”这一心理疾病概念。

编剧吕莳媛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无差别杀人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动机、原因不明的,另一种是加害者患有精神疾病。

报道还说,有一位患者告诉主演林哲熹:“我吃药之后跟一个废人一样……吃了药后什么情绪都没有了,就像一盆水,所有外在刺激就像一滴水滴到一盆水里,却激不起任何涟漪。但水还是滴进去了,我是有感觉的,但我什么都表达不出来。”

[本文刊发于20190718《南方周末》评论版]

因为研修行为心理学,近些年也得以正面接触沾染有网瘾的青少年案例。

刚开始曾拿着一个矫治计划方案,当面向一位网瘾过来人的大学生讨教,未料对方看完却不屑一顾,即刻否定说,你们总以为他不对他有“病”,都不知道他为何从小要玩(网络)游戏?也不知道他究竟需要什么?

[本文刊发于20190718《南方周末》评论版]

此后留心观察,当下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的族群,诸如网瘾小孩无疑是其中之一,他们常会被身边人随便贴上或坏或病的标签,日常自我感觉做什么都没有用?

而现实生活中,小孩子一旦被贴上标签,往往容易产生十大心理学效应之一的“首因效应”,只要他人在头脑中形成有“贴标签”的认知框架过后,都以为那小孩子要么坏要么病,极易让小孩子的人生往另外一条道路上走去。

正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与善的距离,都太远了》报道所述的“思觉失调症”,家庭可能需要给予非常大的支持,才能让他她(小孩子)回到社会或者回到人群。

开头讨教的网瘾过来人,是尔今见证家庭温情包容的成功个案。

传统文化讲究慈悲为怀,最爱是包容。但成年人的世界,好似总在忧虑新生事物肯定会毁了年青新一代,偏偏忘了扁担亦曾是竹笋?

换个角度看问题,其实小孩有网瘾,可能并非“坏”,也可能没有“病”,只是小孩子好玩贪玩的天性使然,只是需要身边人给予更多一点的耐心、包容与疏导。

毕竟,等待一朵花儿盛开,还是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