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次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堪称神效,甚至无后​遗症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24-04-18 发布于陕西

 补阳还五汤的人不少,但知道为何叫“还五”的不多。

西医的脑梗塞、脑血栓、脑溢血,中医统称为中风。根据患病程度分为中经、中腑、中脏、中血。其中,中脏最为紧急,预后最差。

 中 经 

中经:就是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病在经脉,会不昏倒而出现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言语不利等症。脑血栓患病前期,都有手指发麻,西医叫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对于脑血栓患者,先用大剂参附汤(人参和附子各60g以上并浓缩)救急,然后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治之。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必须用至120g。

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

生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川芎6g,桃仁泥3g,南红花3g,广地龙3g,附子30g,干姜30g,甘草30g。

此等用量只会嫌其少而不会嫌其多。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4-5剂后去之。

补阳还五汤中“还五”二字的意思,是王清任将人身的元气分为10份儿,人的元气损失了5份儿,只剩下一半,所以就会半身不遂,“补阳还五”就是“归还人身缺损的另一半儿的元气”,只此一句,道破天机,指明中风就是元气亏损,必须在恢复元气上用功。

补阳还五汤中120g黄芪,是恢复元气的动力,用来加速气血运行,其它破瘀血的药物在气血的推动下,瘀血会很快被破除掉的。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

改良后补阳还五汤

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

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几天后,也会发生浑身抽筋、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有瘀血,中枢神经会激发一些肾阳上升到脑部破瘀,但由于患者阳气衰微,一经激发,便大部上升于脑,下焦空虚,致使二便失禁。头部的阳气有馀,就会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导致抽筋、痉挛的现象发生。西医只会为患者注射镇静剂,来抑制神经的作用。镇静剂具有抽取真阳的作用,并且中风患者的元气非常虚弱,镇静过量或长时间使用,就会导致患者虚脱死亡,这就是镇静剂的使用不能过量的原因。此时应该用补充元气(而不是用抽取元气)的方法来恢复元气的功能,所以,应该服用大剂参附汤回阳救逆。服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药运行、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当作紧急情况处理,二便失禁的情况也会随之的消除。

图片

 西医治疗痉挛和抽筋的方法,就是服用「肌舒」来破坏患者肌肉张力来达到制止抽筋的目的。此病最忌讳使用西医的「肌舒」,由于此药会破坏肌张力,西医用破坏肌强力的方法解除患者的痉挛,会使患者的肌肉大部分萎缩,当脑部瘀血破除后,患者还要大量的时间来恢复肌肉的生长和功能。

患者手足有力却不能行走,是因元阳不足而虚阳外越于四肢,故手足有力,却不能行走,是因为元阳不足而腰间无力。只有元气充足,腰才会有力。西医以为患者手的握力增强就是病情恢复的表现,未免偏颇。而且,通过西医仪器的检验,脑中的瘀血已经消除,患者却不能行走,说明偏瘫绝不是简单的瘀血问题,而元阳大伤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中 腑 

中腑:就是脑溢血较轻的病症,其病在腑,会猝然昏倒,苏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二便失禁等症。西医称为脑溢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中 脏 

中脏:就是脑溢血最重的病症,其病在脏,会猝然昏倒,有闭证和脱证之分。西医属于脑溢血重症。

中风主要是由于脏腑气血亏损,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招感外邪,或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事不节,都可以引发中风。而气血亏损,主要归咎于忧思恼怒和房事不节。凡是中风,患者必定真元先已亏损,一切外邪才能由外入内,一切内邪才能由内出外,闭塞脏腑经络气机,都可以令人死亡。

治法:对于脑溢血患者,可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白通加猪胆汁汤

老葱白四茎(后下),淡干姜20g,生附子20g,人尿1茶杯(古人用小茶杯)(兑入),猪胆汁一小杯(相当于现在用的酒盅)(兑入)。

此病是由于真元亏损,阴寒太盛,将虚阳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袪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加入人尿、猪胆汁等寒凉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寒邪被化,真元振奋,在头的虚火必定归元,危症解除,然后辅以通络破瘀的药物,可使脑部瘀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消除。(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气发动,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作急救处理,而且,虚火归元,大脑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无论是中经、中腑还是中脏,若用重灸关元穴的方法,各种中风病症都可以治愈。对于脑溢血患者,灸关元穴1壮,就可以使在头部的虚火下降(吸回原处),头脑清醒,症状缓解,这是关元穴的作用,也是先天元气的自然功能。继续施灸,阴邪逐渐化去,正气逐渐恢复,效果如神。对于脑血栓患者,理论和方法也同样如此,如果再加上中脘穴,效果会更加理想。而且,不服用破瘀血的药物,也可以恢复,因为阳气本身就有破瘀的功能。在此说明,如果患者能够忍受疼痛,灸法是治疗中风的最佳方法,治疗速度也是最快的,效果也是最彻底的。

中风患者,是不能进行体育锻练的,因为患者属于元气大伤的状况,锻练更会损伤元气,会使病情更加严重。西医不懂元气理论,让患者锻练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必须用恢复元气的治疗方法,使元气和脏腑功能恢复一半以后,才能开始锻练。此时的锻练,才会对恢复肌肉和体力有

早上逍遥丸疏肝,晚上归脾丸健脾!中医的养生智慧,真的有效吗?

近期,掀起了一股新的养生潮流,人们开始尝试晨服逍遥丸,夜服归脾丸的新搭配。

有人表示:“服用一段时间后,感觉气血通畅,睡眠也更加安稳。”还有人说:“感觉食欲变好了,胃酸倒流和恶心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这种搭配被许多朋友视为神奇的养生方法。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服用呢?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是什么呢?是否每个人都适合这种搭配呢?

逍遥丸

逍遥丸的原型是宋代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是一种调和肝脾、养血调经的经典名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等七种药物组成。

临床上常用于调理因肝郁脾虚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常见症状包括:

烦闷不乐、情绪低落、口干口苦、口臭、失眠多梦(多在凌晨1~3点醒来)、容易疲乏、心悸、胸胁或脘腹部闷胀疼痛(疼痛轻重不一,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四肢无力、食欲减退、少食腹胀、腹泻、胃酸倒流和恶心等。

逍遥丸还可活血调经、调和气血、增强身体免疫力。适用于缓解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月经周期紊乱、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月经期腹痛等问题。

归脾丸

归脾丸源于古代名方“归脾汤”。归脾汤最早记载于宋代的《济生方》。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茯苓、炒酸枣仁等十一味药物组成,对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有独特效果。

图片

临床上常用于调理因心脾两虚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常见症状包括:

气短心悸、入睡困难(总感觉心里有事)、头昏脑胀、四肢酸软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眩晕耳鸣等。一些女性朋友还可能出现崩漏、月经提前、经血量多而颜色淡或带下的情况。

归脾丸还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顽固性早搏、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人人都适合这么吃吗?

综合来看,逍遥丸适用于肝郁脾虚型的不适症状,而归脾丸适用于心脾两虚型的不适症状。两者在调理肝脾功能、调和气血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将逍遥丸和归脾丸搭配服用,可以综合调理肝脾功能,增强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整体平衡。一些人在服用这种搭配后,可能会感受到气血通畅、睡眠质量改善、食欲增加等效果。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都是不同的,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种搭配。在选择药物和搭配方案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中药师,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理。

此外,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适量原则,不可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如果在服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 烧山火、透天凉 ” 的千古奥秘
 烧山火、透天凉自出现以来,历代名医都为此神魂颠倒,每位针灸临床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烧山火透天凉技法,或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或轻刺激;或重刺激;或九六补泻;或配合呼吸;或反复提插;或要气功配合;一根小小的银针竟然比天书还难懂,数百年来医家争论不休!

到底什么是“烧山火”和“透天凉”呢?

要了解“烧山火”和“透天凉”这两个手法,就是要熟悉复式补泻手法。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里的《金针赋》最早提及。但是由于它的操作手法比较复杂,运用起来有一些个人方面的差异。

1 、做针灸的目的

引用《内经》的话,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和形与气,使神内藏”,这是我们用针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2 、用针的法则

用针之法,必有法则,法天则地,第一个是法天,第二个是则地,从大的方面来把这个先把握住。

3、用针对人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适合做针灸的。在《灵枢·官能》篇里边明确提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针灸:语徐而安静,语徐……说话要慢要沉下心来,“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学医的人,有适合开方子,有适合做针灸,有适合做导引,有适合做按摩。想成为一个针灸大夫,首先要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做针灸。

还有一句话“理血气而调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这句话实际上我们平时都看前边看得多,“察阴阳而兼诸方”关注得少。“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你做到这一点儿,方可以理血气而调身上逆顺,然后察阴阳,才能理通身上的阴阳,最后才能兼及诸方,兼及中医的各个门类。

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地理解了针灸,做懂了针灸,才能真正踏入中医之门。

4、针灸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里明确提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针灸通过什么方法起作用,一个通,一个调,一个营,“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就是我们的穴位。“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神气在这儿游行出入的时候,如果碰到阻塞,你就要营,支援,有通,有调,我们还要支援,还要调和一下,处理一下,调气,营其神气。

《素问·八正神明论》明确提出,“是故天温日明,则血气易行”,“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其时而调之”。“月生而泻,月满而补,是为乱经”,经气就会给你调乱了。“

故得其天时而调之”,那么用针之法呢,必有法则,上刺天光,下刺八正,八正之气。这是它的法则。

5、什么是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是一个大补,“透天凉”是一种大泻。在《内经》里面,对“烧山火透天凉”理论上的基础和它出现的效果早就有明示。

《素问·针解》篇里面,“刺虚使之实也”,如果这个人是虚的话我让他实起来。“气实乃热也”。他为什么能发热呢?那是因为气进去了,他实了就热了。那为什么他寒了?反过来气散则寒。他气泄出来以后他就产生一个凉了。

补泻原则:“补泻反,则病益笃。”补泻大概的方向错了,手法越高,对病人产生的伤害越大。所以,不能上来先讲手法。“烧山火”有标准,寒和热它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

不能光听病人说,病人可能会照顾你面子。里面热还是凉,要通过脉诊。泻则一方虚,补则一方实,万物疗法公众号提示《灵枢》认为脉诊是评定寒热补泻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也包括所有的针灸。有标准,也有原则,也有法则,之后正式进入“烧山火”的境界。

“烧山火”的口诀在《金针赋》里边,大家都知道,“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我们讲穴位分天人地三层。一针这不是贯地,先贯天部,然后,大拇指往前捻为补。

不光往前,往前的时候再有一个合力,天往下进人的时候……在量子力学有一个结论,就是有一个测不准原理。

什么叫“测不准原理”?

就是你往下扎针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九十度,针再往下行进的过程中是有一个偏差,这个偏差给我们做这个手法一个机会,什么机会?你往下捻往左捻的过程中,接着往下有一个合力。

往这捻……是不是?看清楚没有?一下,两下,三下,然后呢,在中间针尖里头得气。针尖得气到人部。再行九下,然后呢,针尖到地部再行九下。

然后退针到天,重复进行,行九阳数。这个反复做,再提到天部之后,这地方要透气,大循环指灸导引术提示如果没有针下辨气,根本谈不到针下透气,针下气什么时候达到针尖,首先要感觉。

那么到达针尖这里的话,反复积攒力量,星星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势,这个时候马上就可以达到热。

那反过来,透天凉。透天凉是一针贯地,针尖得气,往上的时候是往回捻,往回捻但是往上有一个力,前面如果这时候前面针刺的指力没有柔劲的话,病人可能会疼了。

要做到针尖得气,然后往上再提再提再提……反复九次,这个气从深层他的邪气通过六次,对对对,六次。这是六阴数。六阴数做出来以后呢?那么它就凉了。

所谓“气散则寒,气实乃热。”这就是“烧山火透天凉”。

先有规矩在那里,然后方能逾矩。烧山火、透天凉,纳阳气入内,属于大补,烧山火。引阴(阳)邪外出,为透天凉,为泻,大泻。大补大泻那么还有平补平泻,还有导气,这些都要分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