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击的智人》各篇章知识点汇总

 丹儀 2024-04-18 发布于湖南

第1章 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人
1. 当我们说“人类”时,我们说什么?人与动物的边界在于……火、工具、语言、数学……?严格来说,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界限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清晰。我们之所觉得他们不同,大概是我们穿上了衣服(囧)。
目前一种学术定义是“习惯长时间直立行走的灵长类”。不过我对这种描述持有怀疑态度:有点像是用个性代替共性,好比说我可以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物种(只有符合我过去所有行为习惯的人才是属于我这个物种——于是这个物种只有我自己)。所以反过来说,追求非常直接、清晰的“人类”定义是大可不必的。——目前来说,人类刚“觉醒”也不过万年,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塑造可能性。
2. 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各种行为、演化都和地球紧密相关——气候、磁场、公转和自传的角度等等。
3. “匮乏”是演变的基础。生物生存需要各种资源,当这些资源的数量、形式发生改变,生物也要做出对应的改变和适应,如果无法适应就很可能最终灭绝。比如说在地球的某些气候周期里,阳光的总量比较少,这时候就不太适合叶子大的树木生长,反而适合灌木草藓之类的。
4. 人类的祖先“古猿”或许就是因为匮乏这个原因开启了进化的第一步:在最开始非洲大陆上降水充足,到处是资源富饶的森林;随着气候变化雨水减少,森林变成灌木和草原,一部分古猿被迫“下地”,去更远的地方寻找生存资源——古猿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5. 根据圆面积公式(S=πr²),移动半径增加2倍,捕食范围增加4倍。直立行走相比四脚行走可以吃的更多、消耗更小。
第2章 站起来的我们
1. “直立行走”固然给我们的先祖带来很多好处,更远的视野、更大的捕食范围等;但也造成很多问题:腰椎问题(上半身重量都压在上面)、心血管问题(血液要克服重力运输)、生育问题(女性骨盆变小)等。
2. 生育问题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为了适应直立行走,人类的骨盆比其他灵长类要小(猩猩虽然可以直立行走,但因为骨盆过大,走不稳);另一个是因为智人的大脑越来越大——早期的直立智人虽然也面临生育问题,但是当时婴儿的脑袋比较小,尚可通过产道。
3. 智人的大脑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大?用简单话说:大脑门记性好。更高的脑容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处理距离、方向、路线等问题以应对复杂甚至恶劣的生存环境。
第3章 造物主的考验
1. “刚刚”下地的古猿自然在生态系统中不占据优势地位,化石显示古猿是其他食肉者的猎物。
2. 相比于其他动物更锋利的牙齿、更快的腿、更厚实的皮毛,我们的先祖是如何生存的?——集体行动。在当今时代,草原上的狮子、猎豹、鬣狗会袭击落单或者休息中的食草动物,但绝对不会迎头痛击迁徙期间由数万头牛羚角马组成的“钢铁洪流”。同样,成群结队的古猿足以让鬣狗们退而却步。
3. 从集体行动中享受到好处的古猿们,开始大力挖掘这一形式的好处——共情便是其中之一。共情有助于照顾同类中的幼崽——从而使得种群得以延续。感同身受可以让匮乏环境下的群体更容易应对威胁、进行迁徙、共同承担生存压力。
第4章 折叠时间的能人
1. 现代人普遍面临牙齿矫正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进化遗留的问题。我们的先祖的菜谱里以各种粗纤维植物为主,所以诞生出发达的咬肌和下巴。但是现代人饮食结构中的粗粮大幅度下降,导致我们的下颚没有得到充分的“伸展”,牙齿也没有充足的位置生长,挤在一起。
2. 但是过于发达的咬肌会限制大脑的发展——好比在人脑袋上勒两圈自行车轮胎。据研究,古人类的某个基因发生过一次突变,导致咬肌生长放缓;这对于古猿固然不是什么好事——吃的东西种类变少;但对于已经有一些思考能力的老铁们却是一个好事——原始工具的使用——用石头处理坚果、纤维、骨骼。
3. 借助外部力量/工具以更短时间达成目的,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使用”时间。时间折叠、时间压缩体现在最初的那个工具之中,让他们得以用更快的时间实现进化——繁密的体毛、厚厚的脂肪、凌厉的牙齿和发达的肌肉等等——这些性状本来是需要漫长的适应与演化,但是人类都不需要。我们只需要在需要时候使用。某一定程度而言,利用时间的能力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包括两种意义上的:
生物进化意义上的——我们不再那么依托于“自然演化+基因突变”的规律——一个生物要从单细胞进化到可以进入太空,大概要两个46亿年吧?但是人类文明用了不到10万年。在实现步入太空的效果上,我们比原始热汤中的小老弟大老哥加速了起码1000倍。宇宙中最不缺的是时间,最缺的也是时间。记得有个科幻作品讲某个横跨宇宙的文明最终消亡于时间不够——时间才是宇宙中最宝贵的资源。
进化道路意义上的——我们现在大概同时并行于两条进化道路之上,一个是地球亿万年的演化规律,另一个是人类自己走出来的进化道路——我们可以干涉自己的演化,这里除了说有转基因之类的生物学技术之外,人类同样在进行一场“由实转虚”的试验——信息时代、记忆上传、人工智能等等。
4. 利用工具还有一个好处:吃肉。在平均身高一米三的古猿群体里,想吃肉是不太可能的——既没有尖牙利爪又没有足够的咬合力。但在工具使用之后,跟着肉食者吃点残羹剩饭便有了可能性——化石显示,古猿的工具痕迹和野兽的咬合痕迹在骨头上重合——这或许是我们迈入“肉食者”行当的一个标志。
肉食蛋白相比植物更好吸收,且占用更少的消化系统——资源可以拿去长脑子。
第5章 突破当下的直立人
1. 石器时代其实内涵比想象中要广。除了直接拿起石头砸坚果,对现代人来说也有一定难度的石斧、石箭也归属于石器时代。也就是说不同原始人类对于石器的使用其实处于一种很大的差别之中。
特别是后者的制作,它涉及大量的知识和规划——“明天”这个概念以及“想象”这个事情。在没有图纸和样板的情况下,如何制作一个大自然并不存在的石斧?其本质和我们制作一台热水壶、一个汽车没有太多区别。也就是说,我们依然沿用着老祖先们的灵机一动,这是一个好事。同样也会启发我们:世界上是否还存在其他造物方式?
2. 制造工具这种行为同样在促使人类的进化方向——大脑对多线程问题的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所以说小孩子小时候多做手工有助于大脑发育。
3. 美的能力可能来源于性匮乏。
第6章 尼安德特人和我们
1. 尼安德特人是上一个进化分支。
2. 人类“褪毛”这一进化现象可能是基于“散热”——适应非洲大陆炎热的气温、更长时间的耐力跑(捕猎)、更大的捕食范围。
3. 人类“肤色”的问题可能也是因为匮乏。在褪毛之后,我们的皮肤就暴露在阳光下。过度的阳光会降低体内叶酸的合成,叶酸关系到生物繁衍,因此人进化出深色皮肤去抵御叶酸的分解。
但是过于深色的皮肤又会阻碍维生素D的合成,造成骨骼和肌肉生长的问题。于是人类又衍生出浅色皮肤。所以总的来说肤色是取决于叶酸和维生素D两种物质的平衡。
4. 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更高维度(更寒冷)地区,他们和我们的先祖有类似的技艺。但为何这个人类分支最终消亡了?(按照同时代对比,尼安德特人是拥有更强壮的身躯)
简单话说,尼安德特人选择了增强“具象”的能力,而我们的先祖选择了增强“抽象”的能力。化石显示,尼兄有更发达的视力处理——以应对更艰难的生存的条件:更低的光线、更远的猎物、更细小的痕迹等等——但也挤占了大脑的其他部位的发展。而万年前的壁画显示我们的先祖在社交、记忆、管理、逻辑演绎方面更占优势,这种优势的一个体现之一就是:语言。
5. 人类的语言远复杂于其他动物,并且可以进行超越时空的限制。这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复杂的社会和思维模式——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第7章 走向世界
1. 离开非洲的三条道路:经过摩洛哥去西班牙,经过西奈半岛去地中海东部,经过曼德海峡去阿拉伯半岛。途径一要经过撒哈拉沙漠,不是理想途径。虽然有部分智人经过中间路径走出非洲,但和我们没关。现代人类的基因起源于12万年前的一位男性和10万年前一位女性。
2. 人类起源狭窄是因为7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导致全球气温下降。恶劣的环境让生存资源极度匮乏,全球智人数量下降到1万以下——“亚当”和“夏娃”就是其中的幸存者。
3. 智人达到宜居之地后会世代定居,直到环境无法承受,一部分人就会迁移。大约2万年左右,智人进入中国,但最早的本土智人没有留下DNA。一部分智人留下,一部分智人南下到澳大利亚,一部分智人北上经过白令海峡去到北美,然后又到了南美,距今1万年智人已经到达阿根廷最南端火地岛。用了6万年,人类走遍了全世界(除了南极洲)。
第8章 文明是如何开始的
1. 文明的定义:成熟的文字、人口密集的城市、青铜冶炼技术
2. 气候演变迫使古人类开始新的生存方式:驯化农作物、制作陶器和酒、驯化动物
第9章 洪水与华夏
1. 大禹治水到夏朝建立。洪水从何而来?如果仅仅说是黄河泛滥,各种数据显示,它的局限性。但如果有地震制造堰塞湖给洪水积聚能量,这是完全讲得通的。此外,夏朝之前全球处于3000年的大温期,随后又进入全球降温,降温导致夏季季风变弱,更多的雨水直接下降在黄淮地区(雨隐村),水湿遍地。
2. 夏朝处于第二阶梯,可以比较好地避开洪水比较多的黄河下游;而一级阶梯因为夏季季风薄弱,常年处于干旱寒冷。
3. 治水有人的因素,但更多或许是自然规律。天灾迫使人们团结,人口的大量聚集引发质变——国家政权的诞生。大禹大概是捡漏——王权开始强健,自然开始退缩,降温结束了。
第10章 殷商的杀殉
1. 夏朝位于黄河中段,第二阶梯;商朝位于黄河中下段,第三阶梯。如果单从地理位置而言,以下伐上的商朝当然是不占优势的。但是处于大气候交期之中,第二阶梯开始变得干燥,而第三阶梯因为水退和气温上升越发适合发展——一增一减、此消彼长,为两个王朝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商朝在位时多次迁都。学者认为原因有三:水患还未完全解决;权力变更(谁可以继承王位);与北境战斗。
3. 商朝活人祭祀的迷信——将两件事情强行建立因果。商朝的农业极度不发达,通过祭祀,减少人口,减少粮食消耗。
4. 商朝的马并非本土产生,马车的发明也可能不是起源于中国(最早是牛车),但是中国人改良了马车,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突破。①通讯更迅速、移动更迅速、单位时间的移动范围增加、单位资源的移动便捷程度大幅度增加——促进商贸。②征战利器。“司马”不仅仅是牧马人,还是大将军。
5. 商朝前期处于比较温暖的时期,中原是亚热带雨林——更好的作物收成和更大的军队。商朝末期全球气候又变冷,粮食减产。
第11章 凛冽的南北朝
(略)
第12章 明末的地狱
1. 蒙古人打败宋朝之后发现,治理一个国家比征服一个国家难多了。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随着疆域的增加而越发严重。
但是蒙古人应该还是擅长于“大疆域”下的管理,从蒙古高原到地中海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不会对马上王朝有任何影响。在过去,王朝的治理依托名义上的“王庭”和各个部落的首领。这里的分封而治,分的是牛羊马人,而不是土地,土地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是最不紧要的环节。即使加上征战,打一处,掠夺一处,城邦只是等待打开的硬罐头。
但是,当马背上的家族被中原物资“腐化”之后,他们无法再离开这些带刺的蜜糖——即便在整个生产力落后低下的社会中,这些上层阶级依然可以享受到许多好处(比如每天有酒有肉有水果)。为此他们(成为统治阶级后)也深陷于这片大地之中。天灾是一个“常态”,如果统治者不去学习和融入这片土地上原有的文化,他们只会消亡得更快——王朝不是只拿不进的ATM——水利建设、洪涝蝗疫每次都是一把抽在身上的刀子。这片土地之重,压垮着每一个珍重它的人。
2. 明朝中后期,17世纪太阳活动导致全球气温下降。我国气象学家张家诚:气温下降1摄氏度,亩产量下降10%,年平均降雨量减少100ml,亩产量下降10%。在这种环境下,粮食减产,饥民遍野,国失其柱,社会运作濒临崩溃(包括边疆军队)。处于渔猎生活模式下的女真族更加难受,于是他们把问题对外输出——南下。
瘟疫也是导致明朝后半期崩溃的原因之一。瘟疫从何而起?一般来说,在交通水平落后、流动性差的古代,人和它所生存环境的微生物是相对平衡的。但是当大旱蝗灾来临,安土重迁的老实人流窜四野——人口的大量流动搅动各地微生物环境的平衡,人与新的微生物群体打交道,部分人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本该自绝当地的某些传染类疾病,得到了大规模扩散的绝佳条件。从关外而来的马队,带来了游牧民族所共生的、特有的一些病原体,比如说鼠疫。鼠疫只要存在于某些啃齿动物(借助跳蚤)。正常生态位下,这些啃齿动物和寄生虫距离人类生活区很远(比如北方荒漠)。但在天灾之下,人类被迫去这些地方开荒种植,打破了原有局面。比如说家鼠和当地老鼠打招呼,导致疾病传播;或者灾民挖掘巢穴时被袭击。
第13章 清末与新纪元
1. 我们脱离“贫困”的历史并不远。1816年(清朝嘉庆21年),云南夏天下雪。起因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了7级火山爆发(坦博拉火山),150亿立方千米火山灰进入平流层,最终造成了全球气温下降。1876-1879年由山西而起的荒灾。
2. 罂粟种植除了说让人“上瘾”,无力从事体力耕作,同时还挤占耕地。人口增加,劳动力数量下降,耕地数量下降……+极端天气=灾祸
3. 即便到了清朝,文明的主旋律之一依然是“与天斗,以求谷满斗”。人类的下一个6万年,还有漫漫长路。

豆瓣:无音18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