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藏·道家部·老子卷》前言及凡例

 hnhksyf 2024-04-18 发布于四川

说明

    (景元华供稿)《子藏》是中国一项重大的学术文化工程项目,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重要古文献进行 大规模整理。《子藏》的“子”指的是“诸子百家”的“子”,此书的编纂类似于民国的《中华图书集 成》,是专门编纂汇总诸子百家名著版本及其注本的大型类书。该项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搜集和影印自先秦至民国末年所有存世的先秦汉魏六朝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著,  这些内容包括《老子集成》、  《列子集成》、《庄子集成》、《管子集成》、  《慎子集成》、 《申子集成》、  《尸子集成》、  《晏子集成》、  《荀子集成》、 《曾子集成》、  《子思子集 成》、 《孔子家语集成》、  《孔丛子集成》、《子华子集成》、  《孔子集语集成》、  《商君书集 成》、 《鬼谷子集成》、  《墨子集成》、  《公孙龙子集成》、  《邓析子集成》、  《尹文子集 成》、 《惠子集成》、  《孙子集成》、《吴子集成》、 《司马法集成》、 《尉缭子集成》、 《六 韬集成》、  《三略集成》、  《素书集成》、  《金匮集成》、  《鬻子集成》、  《关尹子集成》、 《鹞冠子集成》、 《文子集成》、 《亢桑子集成》、 《阴符经集成》、 《韩非子集成》、 《吕氏 春秋集成》、  《淮南子集成》、《新语集成》、  《新书集成》、 《盐铁论集成》、《韩诗外传集 成》、 《春秋繁露集成》、《新序集成》、 《说苑集成》、 《法言集成》、 《太玄集成》、《桓 谭新论集成》、  《白虎通集成》、  《独断集成》、 《中论集成》、  《申鉴集成》、   《昌言集 成》、 《傅子集成》、 《抱朴子集成》、 《刘昼新论集成》、  《文中子集成》等系列,涉及约50 00种著述。其收录的各子著作时间,则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因为这时期诸子百家的特 点比较明显,而研究各子的著作,其下限原则上截止到1949年,并考虑适量收入今人所辑出土文 献资料。第二部分为每种著述撰写提要。《子藏》的总册数约为1000册(16开本),总字数达 到10亿,超过了整部《四库全书口》的总字数。该项目整合了国内数十家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收藏 机构的善本资源,为先秦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子藏》的编纂是华东币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和实施。

      有关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历来版本名著被编入《子藏·道家部·老子卷》,全书120册,此老子 文化工程于2018年12月竣工并出版,全书收録目前所知有关《老子》之白文本、注释本、节选 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关研究著作等四百五十七种,是对老子道德经传世版本历史遗产库存的 总梳理,其版本遴选以明正统《道藏》、清《续道藏》及《四库全书》、  《中国图书集成》等古 本焉底本,出版尽量保持还原了各个版本真实历史面貌,弥足珍贵,其书还注重名人批校本舆孤本的收録,是中国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研究的最权威、最专业类书,没有之一。

      《子蔵·道家部·老子卷》的卷首,是老子学者陈鼓应先生所作的《前言》,其文辞言简意赅,内容精当,从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思想和道德经传世脉络及版本梳理三方面对老子卷进行了高度概括,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今将陈鼓应先生所做《前言》和《子藏·道家部·老子卷》之《凡例》整理于此,以备学者考索惠存。甲辰龙年清明元华记。

附录正文

前 言

       陈鼓应子藏·道家部·老子卷》是《子藏》丛书中最重要的结集之一,本卷共收书四百五十六种,  包括今天所知的《老子》白文本、节选本、稿抄本、批校本及相关研究著作,整合成精装十六开,一百二十册,集《老子》各种版本及研究资料之大成。

     老子,春秋末年人。关于其事迹,已不可考。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焉老子作了一个四百 多字的传记,这篇传记的后半部分记载了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在“莫知所终”的托言下,更是扑朔 迷离。从司马迁使用“或曰”“云”“盖”“或言”“莫知其然否”等字示存疑的态度,也可以推知早在汉 初,有关老子的具体事迹已无法确定。

      《老子》一书焉老聃所作,成书年代要早于《论语》。在先秦典籍中,《尹文子》 《庄子》 《列子》 《战国策》 《韩非子》《吕氏春秋》无不引述《老子》,可见各家都曾明确地看到《老 子》其书。我们认焉,  《老子》应是一本专著而非纂辑之作。这本书前后理论一贯,层层推出, 成一家之言(张岱年持此说)。书中有作者自称的“我”和“吾”,没有一处自称“老子曰”或“老聃 曰”,这也可以证明是老聃自着。因此无论从文体或思想内容一贯性来看,都帮助这本书很可能是出于一人之手。当然,有些字句焉其弟子或后学所附加,亦有可能。

     《老子》传本情况较焉复杂,雕版印刷産生之前,有竹简、帛书、敦煌写本、碑刻等形制。 自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以来,历代刻本也层出不穷。河上公章句本出现之前,《老子》一书结构多 变,在不同的出土文献中多有印证。河上公八十一章本出现后, 《老子》一书结构在流通层面趋 于定型。今以竹简、帛书、写本、碑刻、传世本焉序,对《老子》传本略加梳理。

      竹简本。 一九九三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出土三组《老子》摘抄本,焉现存年代最焉 久远的文本。郭店楚墓简整理者彭浩先生根据竹简形制及长短之不同,将多种简文《老子》分成 甲、乙、丙三组,这三组《老子》摘抄本字数约当今本三分之一,章次安排也舆今本大不相同, 但文字内容基本一致。三组简文抄写内容上各不相复,仅有一节相应于通行本六十四章的下段文 字重出于甲、丙组中。两相对比,丙组文句与马王堆帛书本及通行本接近。

      北京大学于二〇O 九年入藏一批竹简《老子》,来源不明。整理者推测,抄写时间晚于银雀 山汉简,可能到武帝前期。竹书《老子》在体例上焉先《德》而后《道》,并出现了《老子上 经》《老子下经》等篇题,每章前有分章符。

      帛书本,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大批帛书,其中包含帛书《老子》甲、乙本。甲本时代略早,字体近于篆文,不避汉高祖讳,当为秦汉之际抄本,乙本为隶书,所据底本与甲本相同,仅避刘邦讳,当抄写于西汉初。该版本是《德》在前, 《道》在后,部分行文也与通行本不同。

      抄本。 《老子》写本衆多,主要焉六朝及唐人写本,多存于敦煌文献中。另,北齐武平五年  (五七四),项羽妾墓出土《老子》抄本,其时代与帛书甲本相当。唐人傅奕校订其本,成《道 德经古本篇》一书传世。 《道德经古本篇》比其他版本保存了较多古句,但因古冢出土时已有残 损,而傅奕以传世本校订,因此该书体例也是先《道》而后《德》,经文已非原貌。后南宋范应 元获古本《老子》一种,来源不详。他参照傅奕本和先秦两汉诸家引文,编成《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一书,体例上仍是《道》前《德》后,但保留了许多古本内容。

     碑刻本。今所见最早《老子》碑刻焉唐景龙二年(七o八)易州龙兴观碑,王重民《老子 考》后所附《道德经碑幢略目》收録《老子》碑刻二十二种,多焉唐宋时所刻,其中有白文本也有注本。白文本如唐景福二年(八九三)碑等,注本有唐玄宗和宋徽宗二家《道德经注》等。

      传世本。传世本《老子》中以刻本居多,但也不乏后人抄録之本。若依时代划分, 《老子》传本大致可分焉以下几个阶段:

      唐及唐前传本情况。《韩非子》中《解老》《喻老》篇焉今所见较早的传世著作,其所据本 之体例已无从考证。汉成帝时,严遵着《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体例上先《德》后《道》,分 焉七十二章。此书传至明代已失其半,藏书家胡震亨所得仅六卷,即《论德篇》,刻入《秘册景 函》,明正统《道藏》、清乾隆《四库全书》皆有收録。汉代又有《老子》河上公章句本,其书 《道》前《德》后,分焉八十一章;魏晋时有《老子》王弼注本,体例与河上公本大体相同,文 字略异。在多种通行本中,河上公本、王弼本影响最大,后世传本多渊源于此。今存唐人写本多 存于敦煌文献中,此不赘述。

      宋刊本。分别焉:龚士高刊《纂图互注》本建安虞氏刊河上公章句本宋麻沙刘氏刻音注河上 公章句本及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本(后两种焉傅增湘旧藏),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 《老子》传世刻本。此外,莫友芝曾据《纂图互注》南宋巾箱本影抄,亦可看作是宋本中别传之本。

      元明刊本。元刊本基本上沿袭宋本,如龚士高《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林希逸《老子虑斋口义》等。明代刊印《老子》之书最多,尤以明正统《道藏》焉代表。

      宋、金、元时期多种著述均赖《道藏》保存下来,如宋陈象古《道德真经解》、宋邵若愚 《道德真经直解》、金时雍《道德真经全解》、金寇才质《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元邓掎 《道德真经三解》、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元张嗣成《太上道德真经章句训颂》等。 此外明弘治、正德、嘉靖、万磨间所刊之本不计其数。除完整的《老子》白文本及其注解本之 外,有关《老子》的选本在明代也流通较广,如陈仁锡《诸子奇赏》、沈津《百家类纂》、陈深诸子品节》、蒜园《诸子十五种》等均有收録。如此衆多之传本与选本,足见明代老子学之发达。

      清代刊本。清代学术受乾嘉学派影响,有关《老子》的著述多以考证校订焉主,这也就决定了清代《老子》研究著作主要侧重小学的特点,因此于文献学意义重大。如《道德经》徐大椿注本,卢文弨《老子音義考证》,黄文莲《道德经订注》,毕沅《道德经考异》等。

      民国刊本,民国时期的《老子》相关著述也体现出鮮明的时代性。受西方思潮影响,《老子》印本大多用新式标点符号加以整理,注释也侧重于简单的解释,如《老子》许啸天注本、叶 玉麟《白话译解老子道德经》等。此外,于哲理层面研究《老子》义理的著作也是这一时期的一大亮点。如陆世鸿《老子现代语解》、金声《老子研究与政治》、吴孤鹏《老子政治学》、孙思昉《老子政治思想概论》等。

      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突破“始于老子。他是提出“世界本原”的哲学问题之第一人,也是第一位试图解答宇宙生成以及万物变动历程等哲学问题者。他的道论焉本体界和现象界 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帮助。此外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如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等,也都发端于老子。 《老子》一书也正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拓展出来的。 《老子》认焉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不禁要问:世界上果真有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  的存在呢?或者衹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衹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这个预设的“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焉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   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衹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  题。“道”之焉一种预设,犹如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様,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   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但也不能证明它。关于老子“道”的理论也是这様,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衹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如果再作进一步的了解, 《老子》“道”的论说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 发。它试图焉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更企图突破个体的局限,将个体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 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 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

      因而,《老子》的形上之“道”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并且将我们从焉眼前事物所执迷 的锁闭的情境中提升了一级。此外,《老子》关于宇宙创生的说法,如“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等,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焉人生准则的“道”,它对人所産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 义的“道”,具有“自然无焉”“虚静”“柔弱”“不争”“处下”“焉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特性, 从《老子》所预设的这些“道”的基本特性中,可以体会出其立说的用意。其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 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掠夺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提出“无 焉”“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占有的冲动。老子所处的社会.    事 实上从古到今所有人类的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 的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这些屠杀的事件多半衹是焉了掠夺者 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数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 《老子》一书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意识,其中有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流露。他对人类有怜悯之心,因而提出了“慈”字,要列强发挥慈心,爱养百姓而轻杀。在那兵祸连年的时代,在那争夺迭起的社会,老子苦口婆心,亟欲解决人类的争端。老子著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这一方面作焉出发点去了解,纔能把握老子立说 的真正用意,并且从这点上去体认,当可知道老子仍是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的。我们常听人说,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出世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老子》倡导“生而不有”“焉而 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焉主”“焉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可见老子仍要人去 “焉”,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上,他也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衹是看到这个 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无功的想争 功,有功的更要居功,所以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焉己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 也不必去争夺名位(“焉而不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

       此外,我们应重视《老子》中的“虚静”等观念,这是对生活上具有批评性与啓示性的观念。 “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露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纔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舆真朴的 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纔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 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露。 《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就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様态,相关理念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学术文化産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先哲对其进行注解 研究的现象,且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司马迁在《老庄申韩列传》中,就焉我们勾勒了老子、 庄子、申不害、韩非子这様一个老学谱系。此后宋元之际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谓:“道与世 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焉'汉老子’,晋人注者焉'晋 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焉'唐老子“宋老子’。”当然元明以后,直到当代也莫不如是。且就其注解 的具体倾向而言,杜道坚又说:“言清静无焉者有之,言吐纳导引者有之,言性命祸福兵刑权术者有之。纷纷说铃家自焉法。”可谓一语中的。以下择取部分注本,稍加评介。

(一)  先秦至六朝时期

      韩非《解老》 《喻老》在现存解释《老子》思想的著作中,是最早的两篇文字,见于《韩非 子》书中。韩非不太重视形而上学的思维,比较重功效,它在解释《老子》时也主要发挥了相关 方面的思维。如《解老》所解释的《老子》章节多源于德篇部分,在注解方面也主重人生哲学和 政治哲学的闻发。 《喻老》全文则用历史故事去附会《老子》,主要是假藉《老子》引申出法术之论,都是讲求驾驭阴谋的杂术,因此相关注解曲解、误解《老子》原意的地方甚多。

       严遵《道德经指归》。严遵是汉成帝时人, 《指归》也是一本相当古老的解老之书,它将 《老子》分焉七十二章,所依据的就是汉代易律数术原则,在注解经文方面,语多乖谬,但也可窥见汉代老学的一种观点。

      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河上公为何许人,河上注本成于何时都是一个迷。在众多的道德经古本中,河上公本也是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为民间所通用。由于河上公带着方士养生观点注《老子》,因此在解释方面有着文字简明精确的特点,也有许多乖违原典的言辞。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毫无疑问,王弼的注是古注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很能掌握《老子》 “自然”的主旨,扣紧了后者哲学上的几个基本观念,并加以闻释。王弼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魏晋玄 学家所通用的“辨名析理”。所谓“辨名”,就是分析一个名词的意义。 一个名词有它所代表的概 念,分析这些概念就是析理。王弼用这种方法不仅精确地解释《老子》哲学的原意,并且也精辟 地发挥了它的意涵。王弼的成就不仅在于注释老学,如果我们把他的注解单独抽出来看,可以看 出他的文字自成一个系统,可说是一篇很好的哲学论文。也正因此,王弼注本一直以来都焉学者所推崇,并广焉流传。

(二)  初唐至五代时期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此焉从事《老子》研究校勘的学者非常重视的一个古本,它是依据 王弼本发展而来者。傅本文句后多有“矣”“也”类语词,有许多地方可以勘正王本的误失,它的最大贡献也在于此。

       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该书有两大特色: 一是引《庄子》证说《老子》。 《老 子》和《庄子》在基本的心态与意境上是不尽相同的, 《庄子》的许多观念焉《老子》所不具 有,用其来解释《老子》,则使得《老子》有了很浓的庄子意味。二是用佛学、道教的观念解《老子》,如此则使《老子》有了很多佛学、道教的意味。相关情况举不胜举。

      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王真是唐患宗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写这本书的直接对象就是他 的皇帝患宗。这本藉《道德经》来“论兵”的书,并不是主张用兵或如何去用兵,相反的却主张偃 武息争。作者牢牢地抓住《老子》“不争”的思想而加以发挥,全书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浓厚的 反战思想。当然,它也把《老子》书中形而上的意味完全剔除了。

      陆希声《道德真经传》。陆希声认焉“老子之术本于质,质以复性”。陆氏认焉“化情复性”“以 性正情”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动机。且认焉老子、孔子据三皇之质、五代之文,都焉救时弊, 两者相合不相悖。我们认焉,说老子和孔子他们的心怀都是救世的,这一点不错,但并不能因着 他们有相同的“救乱”之心,就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混合,陆希声对此并没有很清楚地分辨。最后,陆氏虽然以儒解《老子》,不过儒家思想的痕迹并不明显。

(三)  两宋至元代

王安石《老子注》。王安石在该书中首次将第一章以“无”“有”断句,在他以前的人都以“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焉读。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该书的特点首先是解释扼要简明,其次是征引多种古文及 音辩,并鉴别何种古本同于老子原作。另外此书精选王弼、河上公、陆德明、傅奕、司马光、苏 辙等三十家注解。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老子》注本,其版本尤受校勘学者所重视。

      吴澄《道德真经注》。该书也对前人的一些注解进行了分析,而其自身的注解精确明晰,为研究老学者必读的一本好书。

(四)明代

      薛蕙《老子集解》。薛蕙早年喜欢看神仙长生一类的书,后来研读《老子》才发觉以前所学不过是“方士之小术”。同时又指出前人常以方士之言、道教词句解《老》,往往穿凿于性命之 外,于是自焉集注。不过他自身也无法完全避免此弊。该书依王弼本章次顺序作解,注解部分的最大特点是常在一章后面作评语,澄清前人的误解,也常有独见。

      王道《老子亿》。全书按章次作解,常藉原始儒家思想焉助说,解说尚通畅明晓。此书开篇 对于“道经””“德经”的分法不表赞同,他说:“至唐玄宗改定章句,始取篇首二字焉义,以上篇 言道',谓之《道经》,下篇言'德’,谓之《德经》,支离不通,殊失著书本旨。”在解说时也多有独见之处,如注“贵大患若身”,指“当云贵身若大患”,又指三十一章焉注文混入经文。

      沈一贯《老子通》。该书指出“尊老者过谏,薄老者盛贬”,并对薄老的言论加以驳正。特别 对于程子和朱子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讨论得最多。

(五)  清代至民国

       围绕《老子》一书校话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如王念孙《老子杂志》、俞樾《老子平 议》、陶鸿庆《读老子札记》、刘师培《老子斟补》、马叙伦《老子藏话》、奚侗《老子集 解》、高亨《重订老子正话》、蒋锡昌《老子校话》、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等等,皆是代表性作品。

     《子藏·道家部·老子卷》之选目,集古今《老子》传本及相关研究著作之大成,尤重搜辑稀有抄本及批校本。

     《老子》白文本方面,《子藏-道家部·老子卷》收録了相关的出土文献,值得重视。又历代 的《老子》抄本、刻本、排印本衆多,民国以后的石印本、油印本更是日益增多,《子藏·道家 部·老子卷》对此则择其善者而用之。如除了收録较有代表性的明正统《道藏》、万唇六年(一 五七八)吉藩崇德书院《二十家子书》、万唇间郁文瑞尚友轩《老庄合刻》等明刻本外,还收録 了影印旧拓的题焉晋王羲之手书的写本和元赵孟頫写本、明崇祯六年(一六三三)田大受抄本、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o) 全祖望抄本、清徐甚阳抄本及孟芳氏校并跋抄本等等。

     《老子》研究文本衆多,《子藏·道家部·老子卷》不仅收録了较流行的注解文本,更注意收 集深藏于各地图书馆而不被世人所常见的刻本、排印本。宋元时期的刻本便有宋建安虞氏家塾刊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二卷、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二卷、陆德明《老子音 义》、林希逸《老子虑斋口义》二卷、  《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等。稀见文本有:宋代吕知 常《道德经讲义》十二卷;明代田兿蘅《老子指玄》二卷、洪其道《道德经解》二卷、印玄散人 《老子尺木会旨》二卷、周宗建《道德经解》;清代董汉策《老子道德经注》二卷、潘静观《道 德经妙门约》二卷、王定柱《道德经臆注》二卷、王绍祖《老子袭常编》二卷、丁杰《老子道德 经直解》二卷、裕英《道德经浅解》二篇;民国时期赖振寰《道德经证儒》二卷、宋育仁《道德 经上经讲义》、王维庭《大学老子会通》、张贤栋《读老子小识》一卷、李蠡《读老浅疏》二卷、刘其宣《老子学案》、黄福《老子解》一卷、傅泽霖《老子道德经(正解)》、郎擎霄《老子学案》,孙思昉《老子政治思想概论》,郑麞《古籍新编老子》,李崇元《老子通谊》二卷,李柏朝《老子道德经贯珠解》,尹昌衡《止园道德经释义》,蔡可权《老子玄赞》,崔汝襄《道德经传赞》、李天然《老子辨正解》、陆本基《道德经索引》、项委之《老庄派自然主义的人生 观》、无名氏《老子哲学九章》、金声《老子研究与政治》、黄维翰《道德经会通》二卷、梁啓超《老子哲学》、秦凤翔《老子韵读》、吴孤鹏《老子政治学》、金兆梓《老子辨儒》等等。

      同时,《子藏·道家部·老子卷》也非常注重对孤存稿本、抄本的收集。稿本方面,包括清代 叶昌炽《道德经校勘记》、王仁俊《老子佚文》《老子锺氏注》、朱敦毅《老子道德经参互》二 卷、童翼驹《道德经十八则》《道德经三十六则》、曹耀湘《道德经注 》、于图《老子校书》 一卷,以及民国时期叶瀚《老子学派考》 《老子古谊》一卷、 《老子新谊》一卷、方觉慧《孔老 材料》、刘昶《道德经正名》八卷、蒋锡昌《老子校勘记附老子传考老子字义老子解话》 《老子 弼注校记》 《老子校稿》、王永祥《老子微》二卷、卢燮机《老子解》等等。抄本方面,除上述 已提及的裕英《道德经浅解》二篇、无名氏《老子哲学九章》焉抄本外,河上公章句本有清莫友 芝影山草堂抄本、王氏经训堂抄本;王弼注本有清宋茂初抄本;傅奕校本有清嘉庆七年(一八o 二)严可均抄本;谷神子注本有清初抄本;吴澄注本有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堇人抄本;周宗建 解本有明天啓三年(一六二三)刊本的影抄本;陈澧注本有民国汪兆铺抄本、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 石肇纯抄本等。

     《子藏·道家部·老子卷》所收各本在注重版本校勘价值以及其前后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尤其注重 名人批校本的收録。著名者(按收入《老子卷》之先后顺序)如章锤、傅增湘、丁晏、莫友芝、 王昶、洪颐煊、俞樾、马叙伦、宋茂初、严复、赵烈文、伍崇曜、柳弃疾等,这些批校者均焉一 时文献大家,其校语无论对文本研究还是文献研究均大有裨益。此外,本书还收録了几种佚名批 校本,如明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刊《太上道德宝章注疏》二卷、明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刊 《老子集解》二卷、明刊《道德经解》二卷、明刊《诸名家评点三经晋注》本《老子道德真经》 二卷等,于文本校勘方面对《老子》研究也大有帮助。

陈鼓应

二0一八年九月

凡例

一、依据《子藏》“求全且精”的原则,本卷收録《老子》白文本、节选本、稿抄本、批校本及研 究著作(原则上截止到一九四九年)共四百五十七种,整合成精装十六开本一百二十册影印出 版,提要另以单行本出版发行。

二、本卷所收各书,略以著者生年先后焉序。然自晚清以来,出书年代间隔不断缩小,晚辈所着

或在长辈之前,所以于“略以著者生年先后焉序”原则外,亦不乏视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者。

三、每种书原则上收録最初刊印者,但如有后出转精之刊本,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宋林希逸 《老子广斋口义》今所见最早刊本焉元本,明万磨二年(一五七四)施观民、张四维分别予以校 刊,且各具特色。焉完整体现本书流传情况,本卷均予以收録;如有刊本舆稿本或抄本并传者, 原则上皆予收録,以便读者窥其全貌。如曹耀湘《道德经注 》,曹氏稿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刊本,本卷均予收録。

四、历代《老子》批校本较多,内容多寡不一,见识高低不齐,本卷择其精者收录,如恕庵、朱骏声、姚世玉、丁晏、傅増湘、容庚等批校本为其例。

五、本书所收著作,原则上都采用原书全称。如所收仅焉某书一部分,不便于使用原书全称者, 则作适当处理。如从魏征等《群书治要》、归有光等《诸子景函》、陈深《诸子品节》、穆文熙 《诸家伪语》抽出者,分别作《老子治要》 《老子》 《老子品节》 《老子伪语》。

六、竹简、帛书、敦煌写本焉今存较早之《老子》文献,尽管大多焉残篇,但对《老子》研究意义深远。本卷斟酌选録,置于书末。

七、原书如有缺叶而无可补足者,则于书名页上予以说明。

(资料珍贵,读者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