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5000字长散文|鹭缘

 启书有益 2024-04-18 发布于四川











启书有益,给你好看

凡竹木扶疏、水生丰茂处,必有鹭。

乡下老家的亲邻,把鹭叫做。实际上,鹭与鹤,是有区别的。

鹤,头小颈长,嘴长而直,脚细长,后趾小,高于前三趾,羽毛白色或灰色,群居或双栖,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白鹤、灰鹤等。鹭,体形瘦削,喙直而尖,颈和足均长,尾短,飞行时颈收缩于两肩间,脚向后直伸。其中以白鹭、苍鹭较为常见。

但粗略一看,二者极为形似。被混为一谈,也就不足为奇。

在童年的记忆里,水田之间,常见鹭鸟。基本是形单影只,在水中或岸边徜徉生息。最为生趣的,是鹭牛相伴。牛在田间悠然自得,或是休憩、或是食草。鹭在牛背,端站随行,啄食虫子,好不惬意。

前些年,老家乡下严重颓败的百年老宅顶不住时间的风雨,终于坍塌,被原地重建。因而近年来,父亲常驻乡下。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乡下生态好、环境好,空气清新、人熟事简。山野间,野生动物十分丰富,野兔野鸡肆意蹿跳,尤其是在南山山巅,柏树茂密,渐渐聚集了许多鹭鸟,且越发繁多。

南山,顾名思义,在乡下老宅的南边。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丘。距离大约三百米,高度不过五十米。据说,数十年前,前往集镇的小道,必经此山,斜插上去,越岭而过。后因经济发展,乡人喜欢平缓,忽然改道,绕山而过。再后来,小路变成公路。这条翻山越岭的故道,就被彻底废弃了。以至于成了传说,无有半点痕迹。

这座小山,这条故道,居然和鹭鸟有缘。

据说当年,我家老宅处,是一座四合大院,人丁兴旺、财富逼人。北山后有人挑着货物,经此故道前往集镇。不想坡坎处,道路逼仄,挑担撞在岩体上,顿时人仰担翻。事主十分生气,次日便找来铁锤、錾子,一顿敲打操作。凿至用力处,轰然一声爆响,塌出一处空洞。一对白鹭从中窜出,冲天而去。值此之后,此处院落逐渐衰败,以至于人烟淡然。最终,只剩下我们这一支系。

风水之说,固无信证。但生态对一地的影响,确是不可估量。

那条故道衰灭之后,树木开始侵占空间、掩盖人迹,以至于浓密层叠,不能容人。山上田土,已然随之撂荒了。新近二三十余年来,尽管南山近在咫尺,却几乎无人切近骚扰。

父亲说,每日傍晚,他坐在院坝间的木椅上,对看南山。只见三四百只鹭鸟捕食归巢,在山巅树梢盘旋、争斗、栖息,鹭唳上下,甚是壮观。青绿的山巅,俨然一层白点,分布广泛。直至夜幕笼罩,一切归于平静。次日清晨,乡间的萌动又在一片鹭唳中开启,群鹭纷纷外出,端的是生机无限。

我不止一次在脑海中反复演绎父亲多次描述的鹭鸟出归,却总是因为每次行色匆匆,并未亲见。偶尔有几次在傍晚之前离家回城,见过零星鹭鸟,越发引诱我对全貌栖止的期待。

不过,在记忆中,却是真切见过类似场景。

母亲的家乡,在相隔接近十公里的邻乡,名曰太和。西河从此流经,留下了最美的一段,是为赵家沟。赵家沟沿河一段,分布有接近一公里的竹林,遮天蔽日。此处有大量鹭鸟生息,常年不衰,闻名遐迩。因而,太和被誉为中国鹭乡

年幼时,每年都会一两次随同父母前去探望外公、舅舅、舅娘等,更与表兄弟、表姐妹结伴玩耍。尽管需步行接近两个小时,却消磨不了我对外公家乡的兴致。不仅仅是单纯因为无法割舍的情亲,更有当地独特的风景。

外公家接近山顶,屋后有一小丘,高不过十余米。从屋前出发,越过一处水田,再翻过宽度十余米浅岗,赵家沟白鹭湾便赫然现于眼下。

既然是沟,必然在山下。沿着土石道路,需下坡近百米,才能到达河谷。一边紧贴山体,一边面临悬崖,险绝惊吓,并无护栏。中间,需经过一处小庙。岩上凿窟,内有神像。但当年的神像,却是有身无头,依稀可见衣褶纹理,甚为精妙。但究竟是何神像,却不得而知。

由于经常有人恶作剧,将神像掀下悬崖。每次都是外公、舅舅或是周边乡邻等,找人搬上来安放。我每次从此经过,都会专注于神像,并不看路。长辈便十分担心,生怕我掉下悬崖。

下到河谷,却是一座平直石桥,跨河架设,长逾三十米,宽不过二米余,厚却达半米有超。让人十分费解,如此数十个一丈多长的巨大石条,如何搬运过来,如何构建上去。

当年,此处的西河,最是清冽。河水虽有丈许深度,却是清可见底,水中游鱼成群结队,循环往复,游曳其间,怡然自乐。河流缓急交错,河间礁石星罗棋布,可跳跃其上,别有惊趣。

无需过桥,沿右侧顺河往下,可见对面竹林,沿岸铺陈,青葱无比。竹林顶端,便是鹭鸟栖息地。此处地理甚为奇妙。右岸平阔,分布有杨树,并无竹。左岸则全是竹,并无杨树。因而,鹭鸟虽居于左岸,而观鸟的最佳处境,却是右岸。

不难想象,站在西河右岸边,对向三十米之外,就是鹭乡。这是何等的亲近自然。

平日可见,有零星鹭鸟二三十只,在竹林顶端扑棱。鹭鸟的窝巢,十分简便,在竹节斜生枝丫处铺陈竹叶,直径一尺而已。随风摇晃,却极少掉落。偶尔有几只鹭鸟发出鸣唳,穿透耳膜。

对接竹林最深处,另有一桥。也是石板平桥,却是贴近水面。较上游石桥,长度相当,宽厚却是稍逊。过桥,便入竹林。

此处的竹,是本地慈竹,是用于编制篾制器具、构建房屋的重要原材。竹林里面,有石板铺就的道路,曲折蜿蜒。路侧便是丛丛慈竹。仔细一看,是丛竹相连,成为一片。其间,绝无间杂任何树木。一眼看不到头,让人有一种进入江南竹海的错觉。地上有厚厚的竹叶,上边铺着鹭粪。向上一望,浓厚的竹叶几乎遮蔽了全部的天空,间或留有空隙,依稀可见鹭巢密布。

混杂着鹭粪的竹叶,是当地群众的重要肥料。将其收集起来,堆整沤酵后,用于田土,可节省化肥,且效果明显。

白日里,此处的鹭鸟十分稀少。据当地人讲,几乎所有的鹭鸟都会出去觅食。家中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它们的食物,会被其他鹭鸟带回来。要想看见壮观的鹭群,必须一早一晚。

某天,我和表兄弟一道,专程于傍晚时分从家中出发,到达西河右岸,只为观鹭归巢。

此时,夕阳西下。西河的水面上,映照着粼粼光影。一群优雅的白鹭在天空中盘旋飞行,它们的白色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时间推移,鹭群越发接近,逐渐飞回窝巢,它们展开翅膀,悠然滑落在竹林顶端的枝干上。一只只白色的身影在竹梢上跳动,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开在眼前。

随着鹭群归巢,窝巢所在的竹林开始逐渐热闹起来。归巢的鹭鸟纷纷回到自己的领地,小心翼翼地落下,它们的动作轻盈而优雅,仿佛一片片飘落的羽毛。竹与竹之间,鹭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像是互相打招呼,又像是报告归来的喜讯。

它们兀自忙碌,有的梳理羽毛,有的清理窝巢,有的则是在巢中照顾雏鸟。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夜晚的到来做好准备。归巢的鹭鸟们,成为了这片竹林中最动人的风景线。

慢慢夜幕降临,天空中的星星逐渐亮起,竹林变得幽暗,但鹭鸟们的归巢场景却依然清晰可见。月光下,鹭鸟们的白色羽毛显得更加耀眼,它们静静地卧在巢中,享受着夜晚的安稳。

这个时刻,仿佛时间都已经停滞,只留下了鸟语声和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生命的奇迹,让人心中充满了宁静和喜悦。

而要观看鹭群离巢的场景,则必须在清晨。

当天空微白,太阳逐渐升起,鹭群就开始离开它们夜晚的窝巢,准备外出觅食。鹭群通常会成群结队地离开,它们在空中盘旋,然后逐渐分散,每只鹭都各自有自己的去向。

鹭鸟的欢呼在空中回荡,它们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单独行动,但都显得从容不迫。翅膀的拍打声和脚爪的划动声,在安静的清晨显得尤为清晰,仿佛在亲群宣告它们的离开。鹭群开始在空中盘旋,似乎在等待最后一刻的来临。然后,它们突然改变了方向,开始向远方飞去。其飞行姿势优雅而高贵,白色的身影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早上离巢,晚上归巢。风雨无阻,从未断绝。

此处鹭鸟从何时开始聚集生息,并无明确记载。据代际传言,少说也有两三百年。当地群众,是极端爱鹭的。

整个西河沿线,都有着十分确切且近乎相同的民俗,那就是逢年过节、生朝满日、红白喜事,一定会燃放鞭炮庆祝。且以鞭炮越多,越是彰显气氛隆重。唯独到了太和白鹭湾,这种周边盛行的民俗,了无痕迹。

此地群众不多,仅不到十户。但历来传承延续,无论任何节庆典礼,均不燃放鞭炮,也不聚众喧哗。即便是过年时节,也就只粘贴春联,全家人低调聚餐。任何有可能骚扰到鹭鸟日常生息的动作,都变得小心翼翼。

其他地方的竹林,林下堆积的竹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是会被集中燃烧的。唯独此处的竹叶,从来不会被点燃,而是集中沤酵,用以肥沃农作物。

春日,鹭鸟繁殖,可能会有雏鸟不小心从窝巢掉落。摔死则罢了。若摔伤,被当地居民拾得后,将小心饲养,长成放归。当地的庄稼,尤其是水田,是很少使用农药的。田里有鱼,自然野生,以供鹭鸟捕食。

由此,当地鹭鸟从不怕人,相互信任,极为和谐。

鹭鸟之所以选择太和白鹭湾生息,除了当地百姓的善待之外,根本原因,便是源于西河。

西河是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西充。进入嘉陵境后,先后流经七宝寺、龙泉、金宝、太和、双桂,再蜿蜒顺庆区新复,达嘉陵顺庆交界处,汇入嘉陵江。

西河绝美。我曾经打算以文言方式写一本《西河志》,因难得闲暇,尚未动工。西河的太和白鹭湾至金宝西阳寺段,是绝美中的精品,也是鹭鸟的重要生活区域。

约在三十年前,大舅一家准备迁居阆中,我们前往送行。表兄弟之间突然兴致勃发,居然从白鹭湾出发,步行,沿西河逆流而上,经长滩坝,前往西阳寺,达金宝,再返回。

此段河谷,大约八公里。沿南岸,并无人家,却有小路。河谷蜿蜒,总体清浅。时有鹭鸟从空中掠过,或在河中觅食。一路上,可见明清时期雕凿于悬崖的岩上观音,旁边有纯净山泉。可见高绝岩石上的栈道遗迹,板架无存,石孔仍在。可见长滩坝的平缓溪流,清澈感人。可见建在悬崖处的石屋,据说内有悬棺,难以攀附。更可见祖国成立初期修建的水利设施西阳寺大桥及水电站,崔嵬壮丽,叹为观止。

此时,十岁出头的我们,无不惊叹于西河的绝美景致。当时设想,即便是电视里的九寨沟,也不过如此。

当然,白鹭沟的存在,不只是因为水,而且还因为树。不必说左岸的竹林,单说右岸的杨树。

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此处的杨树,现在已经高达二三十米,端直魁梧、挺拔伟岸,不少需要二三人合围,其中绝大部分,却是外公当年亲手种植的。

外公在我的印象中,慈祥宽爱、勤劳善良。他有一手漂亮的篾活,自他手中生产的竹编器具,精美实用。闲暇时,外公就会到西河边上种树。外公所种植的树,全是杨树,全名为意大利杨树,也称为意杨。这种树,生长快速,树干挺直,喜温暖环境和湿润、肥沃、深厚的沙质土。

据外公讲,三十多年前,某次他正在河边种植杨树,有一领导模样的人带队检查工作,正好路过,问他:老人家,哪个叫你在这种树的呢?外公答:我自己种的,反正没得啥事。”“你种这树是干啥的呢?质朴的外公并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环保,而是说了一句直白的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专门种树来配风景。

据说,那位领导很是感动,当场奖励了外公五十元现金。多年后,外公给我们讲起此事,都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他完全没想到,自己无私种树,居然还能获得意外的奖励。

十年树木。外公所种植的树,现在已经硕大无朋,且长势良好,也无人砍伐损毁。每间隔数年,西河都会涨水,甚至洪水漫过杨树枝干一两丈之高。上游冲击而下的漂浮竹木,均被杨树拦截,因而不会伤及下游的竹林。这也是鹭鸟得以安然的另一因由。

外公已然去世数年。这片几百上千棵的杨树林,是老人家留下的重要物质遗产,也是精神遗产。

近二十年前,有旅游公司前来以赵家沟白鹭湾为核心的西河流域段,斥巨资,打造风景区。居然设置了长滩坝漂流,还修建了游客中心、步行道、观景台等,不一而足。要游览景区,沿石板路而行,十分顺便。

景区开放试营业,接纳游客初期,也曾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后面居然发现,有了游客之后,鹭鸟突然减少了。一河清流,也变得浑浊。再加之地处相对偏远,交通配套并未跟上,且收费略贵,以至于试营业之后,一年左右,剩下一地鸡毛。游客中心,仅余空壳。

当地人突然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人流过多,则会影响自然。

如今,太和白鹭湾,已经恢复到了原生态。那些当年耗费巨资铺设的石板路、观景台,已经被荒草掩没。岩上草丛中,随时可见老鼠跑出来的公路。荒草夹杂间,也随处可见野鸡安息的窝巢。人入其中,需要拨草前行。却正是这样的环境,让白鹭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家乡居然可以出现成群的鹭鸟,并能留下繁衍生息,且种群逐渐扩大,足见生态的恢复良好。

父亲所说的南山鹭鸟,让我充满期待。我想,一定要安排时间,在乡下小住几天,看看日出日落,以亲自领略鹭群的起落壮观。

我想,良好的生态,就是不打扰、不侵扰,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如今,物资已经空前充盈,精神却是更显匮乏。记忆在岁月流逝中老去,物种也在时代进步中缩减。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哪来那么多的欲望?不妨少一些侵占,多一分退让;少一些喧嚣,多一分静默;少一些建设,多一分自然。

要在多年以后,我们给子孙讲述多年以前的故事,还能让他们可前往实地感受,证明所言非虚。而这样小小的理想,却需要彼此多年的接续努力。故乡的鹭鸟,已经是这种设想最好的验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