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秀华去英国开诗歌朗诵会了

 司樱和青黛 2024-04-19 发布于北京

余秀华去英国开诗歌朗诵会了

余秀华去了英国,她的公众号发文上有说:“2024年4月19日晚7点(当地时间),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举办余秀华诗歌朗诵会”在云端写诗,在泥里生活””。

余秀华带着她的诗走出了国门,让更多的人看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梦想是可以成真的。

余秀华出生于湖北省一个名为横店的村子里,生下来因为缺氧造成了脑瘫。脑瘫没有阻止她可以有梦,可以追梦,可以用文字记录人生。

1998年,也就是余秀华22岁的时候,她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在采访中,余秀华直言“她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写,也许拿起笔来想的就是这个。”

余秀华的第一首诗发表在《九月》上,她第一次投稿就中稿了,她感到很快乐,但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祝贺的。这首发表的诗让余秀华高兴的是,能让周围的人认为她有正常思维,而这就足够了。

让余秀华真正名声大噪的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一经《诗刊》发表,余秀华就现象级的火了。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作者余秀华只上过高中,说话疙疙瘩瘩,走路摇摇晃晃,还有脑瘫,还是村妇。

余秀华的诗歌是有生命力的,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有着生命力,也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她的诗是有文采的。正是这些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余秀华走路摇摇晃晃,说话结结巴巴,土里土气,还脑瘫,也影响不了她成为现象级诗人,并还能远赴重洋在英国开诗歌朗诵会。

一位创作者想要取得成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余秀华2014年成名时,她已经坚持创作了15年。

也许有的创作者创作时间比余秀华创作的时间还要长还要久,但还是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也或者有的创作者创作一生也得不到承认,这样的情况也是会有的。

坚持创作并不能保证创作者得到成名或者成功,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只要能够坚持创作下去,不断积累和提高创作技能,还是会得到进步与肯定的。

有的人从事文学创作很容易就取得了成功,而有的人用了一生才写出他的代表作。前者的代表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媒体创作者,后者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拿余秀华来讲,她最初创作诗歌的时候也不是为了成名,她也没有想到会成为现象级的女诗人,还能去英国开诗歌朗诵会。余秀华不过是用诗歌记录了在她的生活中遇见的,发现的事情和人生。

对于大多数创作者来说,创作最好的态度就是创作自己想创作的内容。至于创作后能不能成功或者成名,就不要多花时间关注了。

一位创作者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善,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创作的这条路,有着鲜花,有着荆棘,可这些也是创作的真相。

一直行走在创作的路上是能够看到不同的风景,也许某一天,创作者的作品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但前提是:需要坚持不断地创作和学习。

成功从来不简单,也不会只有光环,或者10000小时定律也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